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资讯  资讯

西安碑林博物馆不为人知的秘密

  先从小黄的来历说起吧。几年前,流浪猫小黄误闯入碑林博物馆,善良的馆内职工并没有驱赶它,而是细心地投食、照料,久而久之,小黄把这里当做了自己的家,开始了新生活。它在这里长大,繁衍,从形单影只到如今成家立业”,它的到来,不仅为古朴庄严的博物馆带来了活泼气氛,同时也为来来往往的游客带去了无尽欢乐,红极一时。然而平静悠闲的生活却在几天前发生了转折......

  有游客的孩子在碑林博物馆逗弄刚出生不久的乳猫,被母猫抓伤。碑林博物馆官方微博于7月21日发声,提醒游客禁止逗猫。然而一个人的呐喊是无力的,为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博物馆决定驱逐馆内所有流浪猫,局面看似难以挽回。次日,陕西省文物局官方微博汉唐网友情转发“#别了,碑林的猫#”并寻求热心爱猫人士收留小黄一家。消息传出后,引发网友热议,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没有对立观点的出现,大家一致为小黄一家鸣不平,甚至自发在微博开辟了“碑林留猫”话题,短时间内阅读量达到123万,呼吁博物馆把猫留下。而以小黄为主人公所创作的“我不善言辞,但我要离开你们了”系列海报也迅速流传开来。

  自7月22日汉唐网号召爱猫人士收养网红猫后,西安碑林博物馆也开始“捉猫”行动,欲意将猫咪们收归笼中以便送出。然而,7月22日下午西安碑林博物馆以“尝试了一下午,还是没有捉到猫咪,可能在博物馆的时间长了智商也不一般了,看见笼子就是不钻。现已在馆区及猫咪经常出没的地方张贴标语,希望最后能把它们留下......”的一条微博,宣告了此次“捉猫行动”无果而终。广大网友闻讯开心不已,猫没被抓住,事情似乎有转机。随后,碑林博物馆在馆内开始张贴图文提醒标语:“博物馆内文物及猫咪,请勿触摸!”、“我们和文物一样只能看不能摸!”等,希望这些努力能把猫留住,全国网友力挺官微,馆方似乎也心软了。

  在整齐划一的支持声中,西安碑林博物馆不负众望,最终决定将小黄家族留下,并表示下一步将会对猫咪们加强管理,打疫苗,驱虫,绝育,在景区树立警示牌,为他们,更为游客建立一个温暖有爱的生存和参观环境。

  至于由网红猫事件背后所引发出的孩童教育问题今日不做讨论,相信每个人对此都有所感想,但此次,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看向小黄的居住地——碑林博物馆,就像很多北京人不去故宫一样,西安多数人未曾去过碑林的也不在少数。许是因为它太过低调,不露锋芒,因而往往被忽视,趁着话题余热未散,和悦君一起看看它历经沧桑变迁后如今的模样。

  碑林博物馆(原名陕西省博物馆)是在具有 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馆区由孔庙、碑林、中国古代石刻艺术馆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共34667平方米。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庙唐时在尚书省西隅国子监附近。宋代几经搬迁,崇宁二年(1103年)虞策将文庙、府学最终迁建于“府城之东南隅”,即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址。内部建筑有大成殿、太和元气坊、棂星门、华表、戟门、唐景云钟、大夏石马、清代碑亭等。可惜的是,最主要的建筑大成殿于1959年毁于雷火。幸运的是,建筑群中轴线上其他建筑至今仍保存完好。

  其中,大夏石马属国宝级文物,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戟门西北侧的亭内,是我国唯一有大夏记年的文物。它继承了中国汉代石刻艺术雄浑深沉、体魄巨大、生动传神的特点,代表了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水平。

  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从始建之初,后经金、元、明、清、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同时它也是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收藏名碑最多的汉族文化艺术宝库。所存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馆藏文物种类丰富,包括历代碑石、墓志、石刻造像、画像石等石刻文物和书法、绘画、碑拓等文物,尤以碑刻墓志、历代拓本为具有特色的馆藏品。

  石刻艺术展是自建馆以来最大的单体项目,被列为陕西省政府重点文化项目。于2008年3月9日奠基,2010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对外开放。其总占地面积3098平方米,外观为仿古大屋顶结构,上下两层,局部三层,总建筑面积达7903平方米。设计风格典雅,气势恢弘,形成了现代展陈与佛教元素相结合,文物体量与建筑空间相结合的风格特点。

  石刻艺术馆以“长安佛韵”为展陈主题,共展出约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史上长安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陈列区划分为造像碑区、造像区及大型造像区三部分。主题分为众生祈愿和宝相千颜两部分。其中,众生祈愿主要集中展现了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碑的艺术特色,而宝相千颜则以中古单体佛教造像为主题,通过小型单体造像、安国寺造像、大型单体造像和佛教头像造像四个单元呈现出佛教影响下的艺术元素,向我们全方位阐释了长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样式和艺术风格。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