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资讯  信息

全面解读!西安科技大学“五字乾坤棋”如何打出“核心硬实力”?

  1958年9月15日,这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东经113°,北纬35°的西北重镇古都西安,正在举办一场热烈的开学典礼。

  陕西省委有关领导,省煤炭工业局领导、西安交通大学领导等出席观礼,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提笔挥墨,写下了“西安矿业学院”几个力透纸背的大字。自这天之后,在祖国西北的土地上,一所新的高等煤炭院校正式宣告成立,成为继中国矿业大学(原北京矿业学院)之后,当时我国煤炭系统仅有的两所5年制本科高校之一。

  然而,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万事待举,西北地区人才急缺,煤炭战线技术力量尤为薄弱,西安矿业学院,成为了西部地区煤炭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培养煤炭工业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的唯一希望。建校、纳贤、招生、授课,每一个环节都重若万钧,轻忽不得,却又举步维艰,蜗步难移。

  此情此景,西安科技大筹帷幄,经“久”不息、“统”筹兼顾、“精”雕细琢、谋在“新”处、极深“研”几,一手“五字乾坤棋”挽狂澜欲倒,扶大厦将倾,在擎起西北地区煤炭高等教育事业的同时,也将自己送向了“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快车道。

  我国对于煤炭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至六千多年以前,但直到北宋后期,煤炭才开始被大规模开采和使用。

  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举措,不仅极大缓解了我国古代木柴供需矛盾带来的问题,亦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最直观的效益就是使得北宋钢铁产量大大增加。1078年,北宋全国铁产量达到12.5万吨,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要知道在18世纪时,整个欧洲的铁产量不过14.5-18万吨。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杰文斯曾在《煤炭问题》中提出:“英国工业之所以能够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靠的就是取之不尽的煤炭资源。”

  纵观中外历史,从中不难发现,煤炭这一可供人类使用的神奇燃料,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如果说,近代中国曾一度错失三次工业浪潮,在落后中踽踽独行,那么西安科技大学的成立,则成为了一柄刺破西北地区贫弱窘境的钢刀,这背后不仅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同样也是西科大自身战略布局与技术生态所铸就的内生动能。

  我们将时间调回到1895的天津,彼时北洋工学院的矿冶工程学系刚刚落地,与之后的私立焦作工学院采矿冶金科,共同成为了西安科技大学的缘起之地。以此为纽带,横跨一千余公里的距离来到陕西,链接到了1938年合并成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工程学系,后又融合吸纳了交通大学(西安)的采矿系、地质系及部分基础课师资与设备,这才一笔一划勾勒出了西安科技大学的雏形。

  在此期间,这几所西科大的源头高校经历了上百年的数次搬迁、合并、院系调整,蹚过了上百年的艰辛与奋斗、嬗变与发展,才艰难聚力打开了中国现代大学和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崭新局面。

  1998年8月,西安矿业学院划转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1999年,在新世纪腾飞的前夕,教育部批准其正式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此后在西北乃至全国的高等教育史上,便永远也少不了西安科技大学的名字。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这是西科大办学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跨越;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2年,入围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正式揭牌;201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和原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在西安签署共建西安科技大学协议,至此成为省部共建大学;2017年,整合纳入陕西理工学校,资源重组,再攀高峰;2018年,入选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2020年,入选“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

  源自津豫,系出名门,这是西安科技大学渊远的内涵和底蕴;薪火西传,烽火磨砺,这是西安科技大学镌刻的注脚和序章,往后两次迁并,一次独立,两度更名,一次共建,终于在祖国西北的土地上书写出了独具地矿特色的壮阔征程。

  进入煤铁时代以后,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有了很大改变,原本的天时地利人和逐渐消散,原本贫瘠的土地有可能因为近代工业而焕发生机。

  西安科技大学的扎根和壮大,使得西北地区拂去漫天风沙,凭借着广袤的土地资源以及丰富的煤矿资源,开拓出了无限发展的潜能。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矿业高等教育基地,西科大凭借强劲的学科实力和“立足西部、扎根基层”的胡杨精神,一力托起西部矿业,为西部发展贡献了卓越的西科力量。

  迄今为止,西安科技大学拥1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在第三方权威机构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西安科技大学的安全科学与工程位列全国第7,矿业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分别位列全国12和16名。

  国内的切磋向来各长其仪,一旦步入全球范围的市场竞争,“硬实力”就成了世界的通用语言,西安科技大学的矿业工程学科,即使放在全球范围来看也毫不逊色。在软科2021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西科大矿业工程学科冲入前50,取得了世界排名43的绝佳位次。

  一甲子星燧贸迁,如今的西安科技大学,已然构建出了多方面跨领域的学科网络,立足学科前沿执桨激浪,面向国家需求横戈跃马,形成了以地矿、安全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工、理、文、管、法、经、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科技创新的起点和终点,从来都是以人为本,兴大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为了解决好创新链与人才链的关系,西安科技大学建立了完善的人才体系。现有多位两院院士坐镇把关,1400余位专任教师队伍载一抱素,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卓育菁莪,32位“国字号”人才掇菁撷华,以教师为点,以学子为线,交互相连塑造出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时代画卷。

  正因有强硬的学科实力做依托,有卓越的师资力量为底色,西安科技大学的专业建设水平也相当可观。在现有的60个本科专业中,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占到了20个之多,此外还有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其中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位列软科专业全国第1、消防工程专业位列全国第3、安全工程、采矿工程、测绘工程专业均位于全国前20。

  要想不被时代的浪头湮灭,就必须在“组合拳”中练出“霸王招”,西安科技大学显然深谙此道。定好盘子,蹚出路子,亮出招子,安全科学与工程就成为了西安科技大学千磨万击,反复雕琢后打造出的“拳头学科”。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次年10月与陕西省人民政府签约共建西安科技大学,至此,西安科技大学成为应急管理部与省级人民政府共建的首个高校。2个月后,西安市人民政府、省教育厅和省应急管理厅签约共建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使得优质发展资源进一步汇聚,也为后来其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提供了绝佳的温床。

  在此之前,西安科技大学的科学与工程学科已花费八十余年深远布局,随着应急管理部的成立和多项重磅文件的出台,这一学科在21世纪又迎来了重大利好的发展时机。

  曾经起步于矿井通风与安全方向研究生培养的西科安全,借此迅速拿到安全工程领域学位授予权,且很快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西科大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获评A-学科,是陕西省属高校中唯一的A类工程学科!

  2021年,西安科技大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申请阶段获批项目总数量、立项总经费及面上项目数量的综合排名中位列陕西省属高校前三。这其中超过一半的项目研究内容均隶属与安全学科研究范畴,直接来源于安全学科所属学部的项目占比32%,这个成绩不管是在陕西省内还是在国内高校中,都堪称领域翘楚。

  当然,西科大有如此底气和实力,与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每位掌舵领航、执桨激浪,为学科发展宵衣旰食、学术实力执牛耳的优秀教师不无关系。

  侯运广教授,我国矿山通风安全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西安科技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他参与审编出版的《矿井通风与安全》,是第一部符合我国煤矿生产实际教材。在煤炭高等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四十余载,侯运广教授为我国煤炭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文虎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不止一次带领西科大救援团队千里援驰,使用西安科技大学矿山应急救援团队自主研发的钻孔生命信息探测设备,与死神赛跑,和阎王抢人。据不完全统计,文虎教授共扑灭陕西、山东等全国15个省的煤矿火灾160多起,创产值60多亿元;

  徐精彩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点学术带头人,创建了国内首家煤低温自然发火实验台,首次解决了煤层自然发火期全过程模拟测定的世界性难题。直接参与指挥了全国18个省、自治区63个矿区的142次灭火救灾工作,抢救了无数矿工的宝贵生命,从火灾中抢撤出6.9亿元设备,创煤炭安全经济效益49.7亿元,为煤矿安全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千耕万耘,终结硕果。2018年8月,西安科技大学入选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学科。2020年7月,其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7名。 今年5月,“材料科学”和“地球科学”两个学科也跻身ESI全球排名前1%,至此,西安科技大学排名前1%学科数增至3个。

  时代的风浪拂过,总有一些东西被留下。80多年前,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的一粒种子,于关中平原生根发芽,而今凝聚葳蕤之势,厚筑发展之基,以八秩春秋,缔造安全学科地方首位!

  随着国家与地方的支持政策不断加码,可以预见,一个生意盎然的春天,正在前方,向西科大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徐徐招手。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5卷中,英国学者李约瑟向世界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后来的几十年间,这一对中国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被人们称为“李约瑟之问”。

  “李约瑟之问”不仅是对中西方科学史的回溯,同样也是对当下中国科技发展的追问。从蒸汽机、电力到集成电路,历史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只有把握住产业变革中的根本技术,才能实现关键领域的“弯道超车”。

  而以“能源、安全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为百年奋斗目标的西安科技大学,必然也是助力新能源江湖构建的重要推手。

  今年5月21日,西安科技大学召开了自主设置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专家评议会。该交叉学科依托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在富油煤绿色低碳智能开发、矿山地热能开发利用、矿山地下储能、地下CO2封存等方面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与学科优势,在顺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适应能源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方面具有极强的前瞻性。

  其实早在今年2月,西安科技大学申请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就已获批教育部备案。这一新增本科专业,充分突显了西安科技大学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建设的重要举措。

  保持足够的谨慎对于投资者来说无疑是金科玉律,但对于充满冒险精神的探索者来说,眼下的新能源行业,正是一个“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好时候。

  显而易见的是,西安科技大学正是顺应了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到了机遇和动力,伴随一系列政策利好的释放和落地,迎来了爆发期。

  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现代矿山开发技术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智能矿山成为采矿行业发展的方向。西安科技大学与时俱进,因时而动,先后成立“智慧矿山创客空间孵化基地”,并与中煤科工集团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智慧矿山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

  2019年,西科大“智慧矿山井下集成感知技术创新团队”获批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020年又与陕煤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信发表智慧矿山解决方案,全力助推煤矿产业智能化发展。

  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严峻形势,西安科技大学无比清楚,大国崛起之路,在乎经济,在乎科技,更在乎能源,应对绿色发展面临的多重压力,西科大交出的这份答卷可谓当行出色。

  面对未来能源趋势,西科大很清楚的知道,煤炭低廉的开采成本与较高的燃烧效率仍存在显著的比较优势,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积累有着重要意义。尽管在2010年至2020年间,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从69.2%跌至56.8%,但与此同时,综合考虑煤炭自身的优劣势与国家双碳战略,可以预见的是煤炭的清洁利用、燃煤电厂的节能改造会进一步推进。

  2021年4月,西科大依托学科特色,特别是煤炭领域的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筹划联合能源化工领域相关重点企业,共同建立陕西能源化工碳中和研究院。充分发挥西科大吸引聚集和培养人才的优势,围绕“双碳”目标,面向能源化工领域低碳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碳经济、低碳技术、双碳工程”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成果转让和人才培养工作;

  同年8月,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西安科技大学开展了重点科技攻关项目“CO2煤矿采空区与植被固碳关键技术研究”,该项目首次提出了“CO2采空区封存+地表植被固碳”的研究思路,对推动煤炭行业“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西安科技大学刘浪教授团队,针对冶炼镁渣、煤基固废堆存成本高、占地面积大、环境污染严重和规模化处置困难等关键瓶颈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且取得突破性成果,目前该成果已推广至陕北上河煤矿、常兴煤矿、金牛煤矿、榆卜界煤矿、泰普煤矿等多个煤矿,大幅度降低矿山充填水泥用量,相当程度上丰富了煤矿绿色开采理论与技术体系;

  今年1月,西科大“矿山智能安全与应急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获批,在3年内可资助12人赴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加拿大劳伦森大学开展师生交流及合作科研。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I+5G、救援机器人等新兴理论与新技术,培养矿山智能开采与安全应急领域创新型人才,极大的拓宽了西安科技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渠道……

  “十二五”以来,西安科技大学共承担科研项目930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73项,科研经费合同总额已逾20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64项,授权专利4500余项。

  随着数字智能时代的降临,“新基建”成为了大热的投资赛道,从横卧伶仃洋碧波之上的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到首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开通运营,从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设施网络,到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风口不断酝酿裂变,这其中蕴藏的机遇和发展空间衍生出无数机会,参与其中抓住一条支线可能都会享受到足够的时代给予红利。

  而西安科技大学,此时正站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即将开启建设能源、安全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全新征程。

  一甲子史事钩沉,六十载涛声依旧。西安科技大学于诞生之初坚定目标,热血报国;于艰难困苦时焚膏继晷,皓首穷经;于国家重大工程需要时挺身而出,铁肩道义;于一次次攀岩途中博采众长,精进不休,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为西部地区煤炭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培养煤炭工业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

  眺望未来,尽管全球经济的寒冬仍然延续,然而希望,却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复苏在东方的土地上。

  我们有理由相信,西安科技大学在新能源与安全领域的生态雨林中将绽放更多花朵,共同汇入中国经济前行的轨迹中,并萦绕出,难以忘怀的余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