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西安资讯  民生

陕西: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产品服务、不断满足人民对生活的新期待

陕西

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

9月23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高阳、副厅长郑晓燕、艺术处处长覃彬、公共服务处处长谭佳峰出席,介绍“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产品服务、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李惠: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对我省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从今天起,我们举办“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发布会。今天是这个系列发布会的首场,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高阳先生、副厅长郑晓燕女士、艺术处处长覃彬先生、公共服务处处长谭佳峰女士,请他们围绕“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产品服务、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一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高阳: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省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近年来,全省文旅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三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立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目标要求,乘势而上、积极作为,一批标识度高的文艺作品广受好评,一批标志性强的项目建设落地推进,产业吸引力、供给力、影响力明显增强,文旅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作用突出。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向各位记者作以介绍。

第一,狠抓精品创作,力促文艺事业上高原攀高峰。统筹抓好文艺精品创作和重大文化活动组织,为全省追赶超越凝神聚气、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一是文艺创作精品迭出。推出了大家熟悉的话剧《平凡的世界》《路遥》、舞剧《青铜》、秦腔《关西夫子》等一批优秀剧目,话剧《长安第二碗》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情景剧《延安保育院1946》获“红色故事会”全国大赛特等奖,8部作品入选文旅部“百年百部”优秀剧目,话剧《共产党宣言》《路遥》全国巡演百余场,“陕派话剧”继“长安画派”之后,成为陕西文化又一新的标志性符号。“十三五”时期“文华大奖”获奖数量全国第一。二是秦腔艺术精致传承。由文化和旅游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成功举办首届国家级秦腔艺术盛会—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20余项活动惠及线上线下群众600余万人次,充分展示了我省艺术人才培养和剧目创作的丰硕成果。起草制定《秦腔艺术传承发展条例》《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实施方案》,厚植了传统艺术发展根基,增强了保护传承利用动能。三是重大任务精彩圆满。组织横山腰鼓参加庆祝建党100周年《伟大征程》文艺演出,受到文旅部通报表扬。从厅系统抽调优秀干部和近千名演职人员,担负十四运会及残特奥会组织协调、文艺演出等任务,彰显了文旅人的责任与担当。由序曲“迎宾鼓阵”和“民族根”“延安魂”“中国梦”三个篇章组成的十四运会开幕式文体展演,生动诠释了“全民全运、同心同行”的主题,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陕西近期也因为举办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成为全国的热点,开幕式及赛事活动的传播量已过百亿。

第二,狠抓保护利用,力促文化资源深挖潜变优势。一是在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上实现新突破。我省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和宝贵见证形态众多、丰富繁杂,有人类非遗代表名录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87项、省级674项。工作中,我们持续抓好陕北和羌族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主场活动,组织288项非遗项目、412类非遗产品线上线下展销。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12个国家重点扶持非遗工坊建设稳步推进。借力全运会平台,建设十四运村非遗展示空间,高质量举办陕西传统工艺、传统体育等非遗展演。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市绥德县考察时强调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非遗工作增添了信心和底气。二是在激活红色文化基因上迈上新台阶。在全国首家发布红色文化地图,梳理全省233处重点红色资源,推出25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部红色旅游广播作品入选首届全国旅游公益广告,全国十大红色旅游目的地延安位居第五,全国最具人气五大红色旅游演出陕西占四席,人民群众在丰富的旅游体验中受到红色精神洗礼。三是在激活特色文化基因上展示新作为。编制《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覆盖黄河流域10市82县区100个重点项目。4项黄河文化重点研究课题获文旅部立项。20多个景区(点)入选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印发《秦岭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启动编制《秦岭地区农家乐(旅游民宿)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秦岭地区农家乐基本要求》,着力全方位、深层次保护提升黄河文化、秦岭文化,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文化品牌。

第三,狠抓体系建设,力促公共文化补短板强弱项。一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均等化迈进。出台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推进《陕西省公共图书馆条例》立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推进各种文化资源、惠民服务有效下沉,全省118家公共图书馆、119家文化馆、2万余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向社会免费开放,安康等4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选派2240名文化工作者,投入资金5700余万元支持“三区”建设。二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会化发展。围绕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等重大任务,以“永远跟党走”为主题,开展群众性歌咏合唱、广场舞集中展演、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展、农民工诗歌朗诵会等公共文化活动5300余场次,惠及人民群众近2600万人次,形成了陕西群众文化节、阅读文化节、戏曲进乡村等一批群众文化品牌。“延安过大年”“欢乐送基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三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高品质升级。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网络化、智慧化改造,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墙”工程,建立了五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开通喜马拉雅“陕西文旅之声”专栏、广电融媒体电视端和“爱系列”手机端文化和旅游专区,戏曲进乡村线下演出同步线上直播。推出惠民便民举措133项,发放文旅惠民卡券70余万张。“荟文化·惠生活”陕西文旅惠民演出“送文化、种文化”效应彰显。

第四,狠抓创新驱动,力促文旅融合提质量增效益。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全要素整合我省文化旅游优势资源,推进文旅与相关产业实现深度融合,不断激发新动能、创造新繁荣。一是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联合省发改委出台我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坚持一盘棋思想,加强区域间、城市间、县域间的资源整合,积极构建“一核四廊三区”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强省际协同,与江苏签订文旅合作发展战略协议,深化项目建设、市场开发等重点领域合作交流;与山西建立联动会商机制,共建共创壶口瀑布和乾坤湾5A级景区;与甘肃携手打造照金、两当红色旅游线路。二是载体建设不断强化。2021西安丝路旅博会邀请15个国家和地区的驻华使节、展商参加,签约重点文旅项目34个、金额174.78亿元。制定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实施意见》,在建续建项目326个,计划投资6400亿元。“十四五”时期全省新建重点项目524个,计划投资8500亿元。深入开展文化产业“十百千”培育工程,全省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基地11个,国家动漫认定企业10家,相关联企业营收达25.88亿元。搭建融资服务平台,与民生银行西安分行等签订协议。三是产品供给不断细化。围绕建设全域旅游示范省,着眼提质扩容、升华内涵,推动文化游、民俗游、生态游、康养游、红色游、乡村游等业态蓬勃发展,全省现有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5个、旅游度假区1个、A级旅游景区503个(5A级11个)。打造《长恨歌》《延安 延安》《驼铃传奇》等具有科技感、沉浸式、场景化旅游演艺70余台。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列入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四是数字赋能不断深化。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改造提升省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支持旅游景区、度假区等开发建设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延安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场景创新与应用示范等3个项目进入国家文旅科技创新工程名单,陕西师范大学“民歌智能计算与服务技术实验室”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第五,狠抓营销监管,力促市场发展优环境展形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宣传营销、对内监管服务有机统一,推动文旅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加强市场推广。以挖掘新兴客源市场为重点,在尼泊尔、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和日本京都市等境外机构(城市),举办陕西非遗、书画联展等活动,“丝绸之路起点·兵马俑的故乡”文化品牌影响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游陕西”已经成为全省开通最早、粉丝最多、影响最大的境外官方账号,位居全国新媒体国际传播力榜单第3名。二是加强政策保障。针对疫情对文旅行业影响较大的实际,研究制定纾困企业发展十项措施,对困难企业、景区、旅行社和相关从业人员给予适当补贴,协调相关部门争取优惠政策,减轻经营负担。我省第二季度旅行社国内旅游组织接待人次(人天)汇总排序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三是加强安全监管。突出疫情防控、景区游览车辆运行、高风险旅游项目、地质灾害等8个方面风险防范,持续加大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力度,严防疫情通过文旅场所传播。持续开展“清浊行动”,今年以来交办涉及演出市场、歌舞娱乐、网络文化等重点领域问题线索1410条,安全隐患风险提示告知662条,依法注销网站56家,进一步优化了市场环境。

当前,我们正处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中央确立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任务。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目标任务。文化旅游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的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一是坚持以文化人,弘扬好、传承好、挖掘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特色标识文化,激活文化自信的陕西基因。二是坚持以文立标,创作更具标志性的文艺作品,培育更具标识度的文化成果,擦亮文化强国的陕西窗口。三是坚持以文惠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均等化迈进、共享化发展、高品质升级,打造公共文化的陕西名片。四是坚持以文兴业,聚焦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放大十四运效应,培育文旅融合的陕西品牌。五是坚持以文聚力,不断提升领导组织力、改革整合力、人才支撑力和综合保障力,树起文旅改革的陕西样板。通过多措并举,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全方位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新贡献。

下面欢迎大家围绕今天发布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

陕西广播电视台:您好,我是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请问我省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高阳:习近平总书记刚刚来到陕西,在陕北专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中办、国办前不久也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下面,我根据这位记者提问,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陕西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特色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禀赋独特,具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的鲜明特色和资源优势。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前不久刘国中书记、赵一德省长专门就文化传承,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明确要求。在工作中,我们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守正创新、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陕西措施有力、传承发展规范有序、利用转化提质增效,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呈现良好势头。

一是进一步强化体系建设。围绕构建国、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针对非遗不同项目、生存状态等属性,制定多元的传承保护方案,针对非遗传承人,通过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等院校,大力实施研培计划。全省现有人类非遗代表名录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87项,省级非遗项目674项。陕西传统文化资源禀赋非常丰富,奠定了我们丰富的非遗资源基础。全省还有市级非遗199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传承人57位、省级412位。各类非遗展示、传习、陈列场所1200多个,非遗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刚才我在发布辞中介绍了,这次十四运会专门在全运村设置了非遗展示厅,参观人员络绎不绝,来陕西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嘉宾、新闻记者都到非遗展示厅参观,大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二是进一步强化融合发展。在非遗进景区方面突出了体验性,大家熟知的咸阳“袁家村--关中非遗文化传承地”入选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优秀案例,2021年“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被文旅部通报表扬。在非遗进校园方面,我们与省教育厅联合命名了52家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陕西省延安市安塞腰鼓进校园实践案例”获评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突出惠民性,我们命名了24家非遗扶贫示范单位。绥德石雕、凤翔泥塑、西秦刺绣、临渭草编、南郑藤编等一批项目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重要支柱。非遗不仅可供大家欣赏,也可以传承,进入校园,吸引了一大批新的人员加入非遗传承队伍,非遗还能致富,在乡村振兴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一批因为非遗而致富的人群。

三是进一步强化机制建设。我们出台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陕西传统工艺振兴的实施意见》等。十三五期间,省级财政累计投入近8000万元,用于项目保护、传承人补助、记录工程、宣传展示活动等,为推动构建完善的非遗保护网格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

四是进一步强化品牌建设。我们进入了品牌时代,我们有文化更要有品牌,我们有技术更要被市场认可。这两年,我们组织开展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主场宣传展示展销活动,培塑了陕西传统工艺大展、陕西非遗传承人绝活才艺展、黄河记忆非遗展等一批非遗品牌。组织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广泛参加全国相关大赛和文化旅游展示活动,大力宣传推广,让陕西非遗品牌在全国叫响,在全世界叫出影响。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落实好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加快制定我省相关配套措施,培育一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网红”品牌,筹划建设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专题馆项目,支持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陕西戏曲研究院等传统剧院、院团健康发展。

陕西日报提问:您好,我是陕西日报记者。今年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国各地掀起红色旅游的热潮。怎样让我省的红色旅游发展更加有品质、有内涵,有吸引力?

郑晓燕:感谢陕西日报社记者的提问。陕西是一片红色热土,革命文化深厚、红色资源富集,党中央在延安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灿烂华章。我省也是红色旅游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着力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目前,全省具有影响的红色资源共有486处,其中39处红色旅游景区已经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涉及红色文化的A级景区全省共有70多家,其中5A级4家,4A级30多家,可以说,红色旅游在三秦大地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化传承弘扬工作非常重视,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来陕考察,每次都对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红色基因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9月份,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在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提出“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在绥德县郝家桥村了解红色山村光荣革命历史及革命传统传承情况。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省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提出的新要求,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今年是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推动工作落实。

一是加强整体谋划,紧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个机遇,依托延安、西安和铜川、汉中为中心的三个革命旧址群,大力提升马栏、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旅游品质,积极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红色文化主题景区景点。同时,加强和甘肃、宁夏、四川、山西、河南等周边省份的沟通对接,推动建立区域红色旅游协调机制,实现合作互动、优势互补,共同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

二是推动融合发展。围绕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在陕举办这些重要时间节点,策划开展系列红色主题群众文化活动,创排了一批优秀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台艺术剧目,进一步扩大《延安延安》《延安保育院》等红色演艺的影响力,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和观光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的结合,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体的旅游产品和线路,进一步增强旅游市场的吸引力、竞争力。

三是着力提升服务品质。牵引串联全省十个市区革命遗址遗迹,着力提升西安-洛川-延安-子长-榆林-绥德这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品质,发掘红色遗址、红色旧居、红色文学、红色艺术的内涵,进一步用文化创意做好红色旅游景区IP打造和红色旅游文创产品研发。同时,我们将进一步规范红色旅游项目,提高展陈水平。

总体来说,我们要用旅游的方式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谢谢。

香港商报提问:您好,我是香港商报记者。文化是陕西最大的财富,以陕西戏曲、长安画派、陕北民歌、陕派话剧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品牌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请省文化和旅游厅谈谈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陕西的特色文化品牌?

覃彬:文化是陕西最大的财富,陕西戏曲、长安画派、陕北民歌、陕派话剧特色品牌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近年来,文化和旅游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入挖掘、利用陕西丰厚的文化资源,积极做大做强以陕西戏曲、长安画派、陕北民歌、陕派话剧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品牌,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是积极振兴秦腔等地方戏曲艺术。为了让秦腔等地方戏曲艺术魅力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完成了26个(21个本土剧种,5个外来剧种)陕西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正在积极编写《中国戏曲剧种全集(陕西卷)》,成功举办首个国家级秦腔艺术盛会暨2021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今后会演将每三年在陕西举办一届;积极推进秦腔立法,《陕西省秦腔艺术传承发展条例》9月28日将进入二审,并有望在明年1月1日颁布实施。引导创作推出了秦腔《关西夫子》《织梦人》《张富清1948》,商洛花鼓《情怀》等一批优秀秦腔剧目,用戏曲艺术讲好中国故事、陕西故事。

二是传承长安画派艺术精神。为传承好长安画派艺术精神,指导省美术馆先后举办了《在长安—陕西中国画十二家作品展》《回长安:中国美术馆藏陕西作品精选展》,并将于今年11月上旬,也就是“长安画派”晋京展60周年之际,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出长安”陕西中国画作品展,展出包括赵望云、石鲁、方济众、何海霞、李梓盛、康师尧等长安画派六大家在内的陕西老中青艺术家近120幅作品,可以说“在长安”“回长安”“出长安”三部曲,吹响了陕西美术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

三是推动陕北民歌创新发展。陕北民歌在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中国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特别是陕北红色民歌,与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历程同步诞生、同步传承。为促进民歌艺术的繁荣发展,我们厅将进一步加强陕北民歌创作生产,推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的优秀新民歌作品,让陕北民歌焕发出新时代光彩。同时,继续办好陕北民歌大赛、陕北民歌金曲新年音乐会,发现并推出一批民歌新秀。为加强陕北民歌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目前,正在加快制定《关于推进陕北民歌传承创新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

四是进一步做强陕派话剧。近年来,陕西话剧艺术创作出现了井喷现象,《麻醉师》《平凡的世界》《柳青》分别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长安第二碗》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话剧《路遥》受邀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根据陈彦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话剧《主角》即将于今年11月26日首演,可以说陕派话剧既有奖杯又有口碑。近期,我们将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一起邀请国内戏剧界、评论界知名专家和学者齐聚西安,共同研究推广陕派话剧。

总之,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加强陕西戏曲、长安画派、陕北民歌、陕派话剧等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推出一批优秀作品,培养一批领军人才,搭建一批展示平台,形成一批融合项目,不断提升陕西文化的影响力。谢谢!

高阳:我们众多丰富的文艺现象在全国独有,我到文旅厅半年有着深深的感受,特别是陕派话剧,大家所熟悉的《平凡的世界》《路遥》《共产党宣言》,正如覃彬刚才谈到的既有奖杯又有口碑。口碑主要是指在市场上被社会广泛认可,像省人艺、西安话剧院等到沿海发达城市巡演,也都是场场爆满,完全走的是市场化的路子,在全国形成了独特的陕西话剧现象。正是我们丰富的文化底蕴塑造了陕派话剧现象,在此,也希望各位记者关注陕派话剧、宣传陕派话剧,让陕派话剧继长安画派之后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得到大家广泛宣传的品牌。

国际在线提问:您好,我是国际在线记者。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请问今年以来,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方面有什么举措和成效?

谭佳峰: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期间,经过全省上下不懈努力,我们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五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起步之年,我们从系统布局,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入手,紧贴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围绕陕西省群众文化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戏曲进乡村等品牌活动,采取省市县联动的形式,把文化活动办到群众身边,把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拓展了文化惠民的广度和深度。

一是坚持系统化推进。围绕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等,进行了社会化的设计和推进。目前已经启动了第一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区创建,以及示范镇街评选工作,全省各地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十四五”期间,计划创建30—40个示范县区,80—100个示范镇街。

二是紧贴中心,服务大局。围绕庆祝建党百年,策划举办了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2021陕西省群众文化节各类活动的场次及参与人数都再创新高,具体的数据刚才高厅长也作了介绍。结合迎接十四运会,推动全民健身,组织开展了永远跟党走全省广场舞集中展演,带动全省累计排演1503场,参与人数达到204万人次,“我参与,我健康,我快乐”正在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三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陈出新。在加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同时,还加大了优质内容的推送和宣传,比如除依托网络平台直播外,举办的示范性展览、演出等活动,都上传平台永久呈现给广大人民群众。为扩大平台的知晓率,持续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墙工程”,方便群众扫码登录省市县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在线开展文化活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为使全省广大人民群众渡过欢乐祥和的国庆假期,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还策划了“第九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欢迎全省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关注参与。

下一步,我们将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用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点亮群众的美好生活,为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妃子谋 http://www.xinzhiliao.com/zx/xinde/13203.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囚母,解忧杂货店txt下载,包扑nba,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