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资讯  民生

西安大兴医院刘敏龙:一招一式见天地

了不起的大兴人003号:

西安大兴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刘敏龙

标签:沉稳 谦逊 厚积薄发

2月3日,早上八点,西安大兴医院重症监护室。

一名67岁食管癌患者,突然心脏骤停。守在床旁的医生,立刻心外按压,管床护士拉来起搏器……按压、观察、给药,每个环节,有条不紊。这是一场与死神的搏斗。

持续按压十几分钟后,患者恢复自主心跳,终于脱险。

“真正的ICU并不像电视剧和小说里描绘得那么轰轰烈烈,匆匆忙忙的脚步、叮当叮当的报警。”在刘敏龙看来,ICU不在于“急”,这里虽惊心动魄,但一切都要“稳”,一招、一式、一出手,必须直击要害。

01

从无到有

所有水到渠成的努力,

都是厚积薄发的精进。

在ICU摸爬滚打十三个年头,刘敏龙始终坚信,用心工作的人,真的会发光。

进入ICU之前,刘敏龙在心内、呼吸、急诊、神外、胸外等科室,轮转七年,用他自己的话说,“稀里糊涂”又机缘巧合的与ICU最关注的“心、肺、脑”全部打了“交道”,进入ICU,水到渠成。

1999年,从西安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刘敏龙进入兰化医院(兰州)工作,先后在心内、呼吸、急诊轮转,期间,他对呼吸领域产生浓厚兴趣,自学呼吸机理论和通气原理。

五年后,自觉遇到瓶颈的刘敏龙,于2004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急诊外科学习,考取硕士学位,跟着导师杨正安主任学理论、出门诊、上手术,扎扎实实的三年,努力都渗入骨血。

毕业后,刘敏龙顺利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此时,恰逢国家刚刚批准重症医学为临床医学下属的二级学科,重症医学迎来迅速发展的“黄金期”。交大二院组建重症医学科,“从无到有”,刘敏龙成为创建的骨干医师,独立带组管理患者。

组建ICU的两年期间,他又先后到神外、胸科轮转。此后,刘敏龙与ICU“情定终身”。

提起ICU的渊源,刘敏龙滔滔不绝。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引发的呼吸衰竭,到呼吸机的发明使用,再到呼吸机管理要求的“患者集中、设备集中、医护集中”,向笔者科普“ICU孕育史”的言语中,满满是对重症医学的热爱。

02

那些故事

所有的事到最后都是好事,

如果还不是,那它还没到最后。

ICU不好干!

危重患者,送来时已气若游丝,其他地方接不了,ICU要挺身而出,担下重任;疑难杂症,考察医生的全科知识,在难以厘清头绪的情况下临危不乱,联合科室合作,做出准确判断;矛盾重重,患者病情严重、病因复杂令诊断困难,家属的担心常常演变成“不满”,加上重症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医生成为发泄情绪的出口。

即使如此,也未改变刘敏龙坚守ICU的初心。在ICU的十三年历练,刘敏龙也渐渐领悟到重症医学的精髓。通过讲述三个患者的故事,也能窥探刘敏龙的蜕变历程。

守望,只为一句“早上好”

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的岗位就是在病人的床边”。ICU医生的岗位必须守在患者床边,才能掌握第一手数据,时刻了解患者的变化,抓住及时处理的最佳时机。

“I See You”是ICU的另一种叫法。ICU团队是一群守望者,刘敏龙是其中一员。

时钟拨回到2013年,大年初二早晨六点。

“快来,一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情况危急!”值班医生刘敏龙一路快跑。

患者是一名26岁小伙,因恶心呕吐收治消化科,突然出现呼吸困难、陷入昏迷,血气分析提示2型呼吸衰竭,需要紧急抢救。

腰穿和肌电图等检查,患者为格林巴利综合症,四肢肌力0级,呼吸衰竭,治疗难度很大。

第一招“丙种球蛋白冲击”,格林巴利“毫发无损”。再换一招,刘敏龙为患者做“血浆置换”,过程很顺利,但“毫无效果”。

两招用尽,铩羽而归。

尽管如此,刘敏龙也没想着放弃,他的信心源于对格林巴利综合症的了解。“这个病有自限性,虽然来势凶猛,但劲头过了后,神经功能就会慢慢恢复。”

别无选择,刘敏龙只能和格林巴利综合症拼“耐力”,在忐忑中守望疾病的恢复。做一个ICU医生,不仅要有快速敏捷的判断力、执行力、爆发力,还要有追踪疾病发展的持久力。

刘敏龙每天守在患者床旁,观察数据,以便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一个月过去,担心的事发生了,患者合并肺部感染、肺不张。不放弃!刘敏龙和团队为患者先后做了四次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和肺部灌洗,才使肺部感染得到控制。

两个月过去,守在床旁的刘敏龙看到了希望,“我看到患者的上肢可以轻轻挪动。”

渐渐地,患者脱离了呼吸机。早晨查房时,小伙每次都会冲着刘敏龙微笑,“刘大夫,早上好。”

再后来,病情平稳的小伙,转到康复科进一步治疗。

一句“早上好”,凝结了刘敏龙三个月的守望。

肠瘘添秋霜

有人说,ICU团队像特种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有再多的监测指标和参数辅助,治疗方案也需要不断去尝试。

监测、评估、干预、再监测是个反馈闭环。ICU的医生有时像侦探,真相永远只有一个。治疗方法对不对,试试看才知道。

一名14岁少年的家属,就把刘敏龙推上了“试错”的悬崖边。

夏季的深夜,来自急诊科的紧急会诊,刘敏龙匆匆赶到抢救室。

患者是星夜从甘肃庆阳农村转来的少年,从12米高的土崖摔下,胳膊骨折,胃、脾、脏破裂,在当地医院进行手术后,转院治疗。

一系列检查,刘敏龙初步诊断,患者可能是失血或失液过多,导致的生命体征不平稳,处理容量不足这种情况相对简单,立即收治ICU。

然而,少年的病情时刻都在变化。入院几天后,腹部伤口裂开,肠子外露,同时,原来修补的胃出现胃瘘。患者高热40度,白细胞最高5万多。骨科教授、小儿外科教授、胸外科教授都来了,骨折做了4次手术,腹部伤口重新缝合,胸科放置闭式引流。

手术做了,但少年前途未卜。时间一天天过去,少年的胳膊和腹部伤口有些好转,但是最严重问题是胃瘘、食管胸膜瘘处仍流淌着脓液。

刘敏龙打听到南京一家医院,在治疗复杂性消化道瘘方面有特长,兴许能治好孩子的瘘。少年的父亲却哀求刘敏龙,“我们不想转院!刘大夫,我相信你,你尽力治,不管结果如何,都不会埋怨你。”

三番五次和家属谈话,都是不愿转院。那段时间,刘敏龙异常郁闷,焦虑和失眠是常态,两鬓冒出许多白发。刘敏龙和妻子开玩笑,“李白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我是“不知明镜里,肠瘘添秋霜”。”

信任是一切奇迹的源泉,也能真正创造奇迹。家属的坚决,让刘敏龙决定“再试试”,试的精髓在于缜密的思考和经得起推敲的逻辑。如果稍有不慎,一个生命就可能从手中滑脱。

上网查资料、打电话咨询、请院内外专家会诊……虽然肠瘘非常难治,但天无绝人之路,经过学习摸索,刘敏龙得知肠内营养和引流对肠瘘患者很重要。在消化科帮助下,放置肠内营养管;在普外科帮助下,放置双套管引流。

这样一点点摸索前进,慢慢的奇迹出现了!充足的肠内营养后,腹部和胳膊伤口基本痊愈,胸膜瘘引流也不多了。少年的病情逐渐稳定,呼吸机脱了,生命体征稳定了。最后,转入胸科治疗。

再后来,少年的瘘完全长好,可以正常进食。

此时,深秋已经来临。夏秋更迭间,少年治愈了,刘敏龙在不断“尝试”中,鬓角添了两抹“秋霜”。

“候鸟”王老

ICU的终极愿望是通过团队的努力,使重症患者实现回归,回归社会、回归家庭。但有时,是回归“自然”。

ICU医生的职场压力、落差和挫败感,会更加强烈。虽然重症医学科具有先进的设备和高超的技术,但是对于许多疾病,仍无能为力。此时,要如何陪伴患者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

王老,是刘敏龙的“老病人”,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患者。

两人相识于2009年五一,王老呼吸衰竭、陷入昏迷,由呼吸科紧急转入ICU抢救。气管插管、上呼吸机,经过一天治疗,王老从昏迷中苏醒。在刘敏龙和团队的努力下,王老顺利出院。

慢阻肺患者的病情因气候变化而加重,尤其在冬春季节。此后,王老就像候鸟,每到冬天就来找刘敏龙,在医院住一阵子。就这样,冬去春来,王老不知不觉又活过了快两个春秋。

但是到2011年,一切就没那么顺利。王老经历插管、拔管、再插管多次呼吸机治疗,但他的呼吸衰竭始终无法稳定。最后,他需要气管切开、长期带呼吸机。

长期带呼吸机很痛苦,长期住ICU更容易忧郁。但王老在呼吸机帮助下,保持着清晰的头脑,配合护理,读书看报。

王老病情稳定时,刘敏龙就陪老人家聊聊天,王老曾经是位记者,每日的乐趣就是看报。清晨,老伴将报纸送到科室,刘敏龙就和老人聊新闻、聊过往。回忆往事时,王老会更开心。

医生陪伴患者,患者也在“度化”医生。就这样,王老带着呼吸机,积极乐观地过着生命倒计时的生活。

最后,王老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去了另外的世界。有一天,王老的儿子打电话要见刘敏龙。他手上拿着锦旗,“精心治疗,爱心无限”。

03

耐得住性子

十年磨一剑。

今年,是刘敏龙从医的第二十二个年头。

作为第一作者,刘敏龙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申请“自加压供养贮氧瓶”和“一种指导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方法和装置”两项专利,主持陕西省科技攻关题目,负责规培医生呼吸机理论和操作培训等。

繁忙的日常医疗工作之余,他尽力压缩不必要的社交,腾出更多时间学习、深造。

熟练运用德尔格呼吸机、西门子呼吸机、美国PB-840呼吸机、美国鸟牌呼吸机、无创伟康呼吸机、飞利浦V60……

重症肺部感染ARDS 、重症哮喘 、慢性阻塞肺疾病合并肺大庖、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高位截瘫合并呼吸衰竭、急慢性心力衰竭的呼吸支持、心脏大手术后的呼吸机支持、麻醉复苏的呼吸机支持、小儿危重症的呼吸机支持……

掌握python编程语言,mysql、mongo数据库操作,python语言的数据分析和挖掘,熟练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翻看刘敏龙的简历,妥妥两个字“优秀”,每一行,都是刘敏龙底气的来源。

2019年,寻求改变的刘敏龙,加入大兴团队,从“独立带组”转型为“管理科室”。作为学科带头人之一,刘敏龙要迎接更多新的挑战。

04

数据ICU

既做好当下,

又思考明天。

2021年元旦,新年伊始,“青山不亏赶早人”,西安大兴医院科室年终总结会如期召开。

刘敏龙作为科室代表,从工作回顾、新技术与开展、感悟与不足、计划和展望四个方面进行年度述职。

贺建军院长点评时,对ICU工作给予高度认可。“ICU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始终关注人员培训,这是抓长远的事,打基础的事。二是想得长远,如果各个学科建设,都像ICU,既做好当下,又思考明天,我们的学科建设肯定会越来越好。”

人员培训,刘敏龙一直紧盯不放;每周三下午科室业务学习,雷打不动。不爱学的人,追在屁股后面逼着学。送医生到华西医院进修,培养更多业务骨干。刘敏龙深知,西医的变化发展非常快,“医教研”三者不可或缺。

“一匹狼可以把一群羊训练成一群狼”,刘敏龙明白院长这句话的分量和寄托。

今年,是医院质量内涵建设年,各科室闻令而动。在刘敏龙心里,也在谋划着新思路——做“数据ICU”。

“数据是改善ICU患者护理的关键!”ICU里通常是一家医院里病情最严重的患者,他们中很多人无法自主呼吸,只能依靠机械通气来维持生命。然而,机械通气能够挽救生命,但有时也会产生危及生命的情形或并发症,比如漏气、肺炎等。

呼吸机、血液净化仪、各种流量泵……各种设备实时监测患者的病情,产生大量的数据。如何利用ICU中各类医疗设备所获取的数据,来推动改善临床规程和医疗行为,最终挽救患者生命,是新年度刘敏龙正在思考的问题。

来源:西安大兴医院

编写:宣传办 卜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一诺倾情下载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