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资讯  民生

硝烟散去,灵魂的承诺永在——专访《张富清1948》编剧刘恩平

编剧 刘恩平

11月2日—3日,大型现代秦腔《张富清1948》将亮相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参评文华奖。曾在壶梯山、永丰等战役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的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张富清,今年已经是96岁高龄,老人三分之二的人生都伴随战火年代的回忆而对世人沉默。直到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成立后的2018年底,张富清尘封64年的英雄往事才重新浮现出历史的尘埃。上海当代著名剧作家刘恩平看到张富清先进事迹的报道:“直觉这是一个能触发观众感动情绪、很有戏的人,但是要换个视角去想象他、还原他。”

为传扬英雄精神,经过近一年的筹备、采风与创作、排练,由刘恩平担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陕西省剧协副主席杨君担任导演,国家一级作曲罗新昌、优秀青年作曲张辣子担任作曲,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云南省剧协副主席蒙秦担任舞美、灯光设计,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新仓领衔主演,六人组成主创团队,由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创排出大型现代秦腔《张富清1948》。

对人性的深切关怀 对生命本真的尊重

要将英雄劳模的真人真事打造为艺术作品并非易事,很多真实人物的生活事迹“照搬”在现代戏舞台上却往往显得失真,台上演员倾尽全力而台下观众无动于衷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是将英模人物做为主角打造成艺术作品时要面临的最大难题,更何况在编排现代秦腔《张富清1948》之前,全国很多地方已有同题材的作品珠玉在先。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刘恩平发现,张富清青春生命的触点、革命事业的起点、晚年回忆的基点,都发生在1948年广义上的渭南地区;同时也考虑到,众多与张富清有关的作品都选择聚焦于和平年代主人公在湖北来凤县勤勤恳恳的转业生涯。“为规避叙事形态重复,经过与导演杨君等人深入讨论,最终创作团队决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突击队员’,‘冒险’写出1948年张富清的战斗事迹。”从《张富清1948》的构思之初,刘恩平就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

然而1948年去之甚远,张富清在战斗年代的资料大量缺失,很少具体的相关记录,即便是创作团队的采风时期,也没能从渭南当地居民口中得知关于张富清的详细情况。“我觉得这样反而说明张富清确实是隐藏了功绩。”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看,这确实是加大了难度,但也让主创班子更坚定了“回溯”那段英雄故事的决心。

“有人觉得张富清在贫困山区的奉献工作很让人感动,我也觉得感动;有人觉得张富清出生入死却把功绩藏起来,这份崇高很让人感动,我同样也觉得感动。”谈及选材时,刘恩平讲道,“但谈到我个人的感动,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讲,永远是落在对人的深切关怀。戏剧创作要立足于人物具体的身份认知、生命历程,要寻找个体存在的意义所带给我们的普遍性感动和思索,寻找人物独有且能共情同理的超越意识,也就是大家所讲的人性。这是一百多年来,戏曲‘现代戏’必须完成的通向“现代戏剧”的根本途径。于是,超越业绩和功名之外,我们就必须为人物找到全新的心理起点。”

为创作《张富清1948》,刘恩平在解放战争曾留下足迹的各地考察采访,包括多处战役遗址中矗立的无名英雄烈士陵园,记录里最小的战士年龄甚至只有12岁。从这开始,张富清的人物形象在刘恩平眼里成为更加普通的人。“可以想象,一个年轻的贫苦新兵,在参加解放战争之前,他并不知道之后我们会缔造一个新中国,这个意识是在血与火中逐渐清晰的。然而战争结束后,他回首长天,看到了一座座高耸入云的纪念碑。人们看到这些战役纪念碑,会想到这个建筑是多么伟岸高大、多么令人肃然起敬;又有多少人会关注到,构建纪念碑的基石是由无数个无名的年轻生命支撑起来的,这是我最为感动的地方。”

在刘恩平看来,编写劳模英模的戏剧一定要突破人物概念式、图解式、活报剧式的窠臼,要洞察到人性最温暖、最深层却往往被人漠视、遗忘的“河床”之底,这恰恰是回归对生命个体的最本真的尊重。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张富清的经年沉默,才有了穿透光阴的价值:硝烟散去,灵魂的承诺永在。

从宏观到微观别具一格 配角人物也活得细致丰满

从贫农到战士,张富清在各种战役之间辗转,所获的功名荣誉来不及检视,就在多少个雷雨风雪之夜见到身边年轻的生命倒下,贯穿六十多年的和平岁月里,他都在默默回溯自己的战火记忆。军功章是对他军人身份出生入死的褒奖和纪念,但从个人心理出发,张富清从未骄矜于这些军功:“很多战友,为国家为人民献出了生命,他们的功劳都比我高,我有什么资格摆自己?”从张富清认为自己是代替牺牲的战友们领取荣誉开始,他的心灵世界早已超越了这些荣誉本身。

“一个人得到如此之多的奖章,反而更想印记过往战友们的音容相貌,张富清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内心的自我拷问。作为战士而幸存,活着是最大的幸福,也是最大的艰难。”哪怕曾经的战友在历史上像流星一样划过,在张富清的生命中,仍然是不变的恒星。在刘恩平眼中,张富清从未对家人提及过自己的往事,选择独自保留记忆,是为还在青春年华就凋零逝去的生命守住最后一份尊严。因此,在《张富清1948》中,无论是作为主角的张富清本人,还是作为配角的无名战友,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鲜活人物。

通过将宏观角度凝聚为微观,在大时间节点上经过想象和捕捉、还原和再现,《张富清1948》尝试探访张富清晚年回忆里的那些青春生命究竟何在。比如卫生员“叶子”,是连队战士心目中的明媚亮色,但这样美丽的生命还是瞬间陨落了;绰号“三合一”的小战士,名字来由是关中的“三合一”面食,然而直到牺牲前他才袒露自己家里根本吃不起这样的面;战争开始之前的间隙,战友们饮马戏水,连长李文才发现后却并没有打断,而是选择让大家尽可能享受这片刻幽微的宁静……对生命弦音的细腻叩闻,才是刘恩平最在乎的、最想要写的东西。

“战争时炮火纷飞,没有时间思考生与死,然而面对生与死,难道张富清会没有感触吗?我想我不仅要写英雄冲锋陷阵本身,更要写他冲锋陷阵的感触、写他动作背后心理的动机,这才是艺术要为观众做的事。这种隐忍沉默和无以言说的东西才是英雄与常人必然共鸣的生命音符。张富清过去所经历的三十年战争跌宕,是用流血的双脚走出来的;后面三十年在来凤山区,也是用愚公之力踏出来的;再三十年退休后,他心底的寂寞就像风吹的檐马、雨后的泥点、窗外的河水,经过时间的磨蚀,他的沉默不语才拥有了意义。”刘恩平讲道,“从人性的角度解读张富清沉默的含义,创造当代青年人喜欢的心理戏、青春戏、战争戏,也许就是《张富清1948》这部军旅戏与其他作品的不同之处吧。”

以冷剑饮热血 沸腾的“冷秦腔”

在创排《张富清1948》时,刘恩平提出了一个特别的“冷秦腔”理念,这样别具新意的构想,不仅是出于对张富清人物塑造的定位,还出于对戏曲演变样态的研究。“秦腔作为北方戏曲的母剧种,影响非常深远,将秦腔做‘冷’,相反是为了将它做‘热’。”刘恩平详细解释。

张富清一生敦厚低调,淡泊名利,本就不宜以“高温”宣炒;其次,除过对角色本身的考量,“冷秦腔”的理念也涉及对整个戏曲、戏剧界创作的思考。秦腔起源于西部莽莽苍苍的黄土大地,自古就有“喊羊”、“喊山”的民间生活及艺术传统,表现在戏里,尤其是在田野、庙会、市集或广场演出中,“喊戏”、“苦(情)戏”就相当常见;同样由于地理格局及历史制度所致,其他剧种中也每多如此。这样的作品,更多的是反映了农耕时代的芸芸百姓基于朴素单一的伦常教化的诉求,而鲜少涉及生命自我的独立省思与尊严,因而不能进入现代艺术的王国。从庙会艺术进入剧场艺术,从古典艺术进入现代艺术,瞩目于民族自信和国际视野,传统戏曲在新时代“双创”精神中就不能不有所“改革”。

“剧场里为搏观众一哭,渲染苦情而不遗余力,对此我是非常审慎的。越是看来需要热闹的地方,我反而要让它在舞台表演中降下热度。我希望舞台艺术既不要成为公文口号的枯燥灌输,也不要成为集体围观的涕泪宣泄。很多现代题材的戏都像是图解报告,很多观众不爱看,因此,我想抛却照本宣科的方式,深入到戏曲的解析,将克制上升到美学层面,全剧最好能让观众表面若无其事,心中却惊涛骇浪,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刘恩平坦言,“我有一个主张:‘克制是最高的美学。’这就像是铸剑,铸造一把好剑,只在炉子里一直‘高烧’是不行的,需要不断取出来在冷水里冷却淬炼,不断锤打后才能成为坚韧冰冷的长剑,而最好的冷剑是可以饮热血的。”

于是,《张富清1948》在最需要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全剧达到沸点时情感浓度却要降温,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打造出让观众“吃不饱”的效果。面对这样无论是选材取舍、思想提炼还是美学求索上的大胆创新,刘恩平总结道:“几千年来,戏曲财富厚重也背负沉重,今天整体上尚未走出农耕文化的藩篱。但我觉得,既然我们当代艺术家青春的血都浇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之上,它就一定能从人性、虔诚、坦荡中开出一朵青春的花。”

作者:华小商

文章来源于作者:消费者导报记者 刘悦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