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减负”当忌“一减没”
原标题:“网络减负”当忌“一减没”
“网络减负”当忌“一减没”
不知从何时起,政务APP、官方微信公号、电子新媒体等过多过滥,将基层干部束缚在网络上,衍生指尖形式主义,导致不少地方出现“顾工作留痕,不顾群众诉求”的怪现象,“线上”热闹闹、“线下”凉飕飕,本末倒置、缘木求鱼,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干事精气神和担当实干形象。
日前,有媒体报道湖南长沙亮剑政务新媒体账号过多、传播效果差等问题,开展为基层干部“网络减负”,关闭政务新媒体账号1249个。“网络减负”减掉了形式主义,给基层干部吃下定心丸,更加全心贯注于走基层、进前线、解难题,让真抓务实氛围浓厚起来,这一做法赢得广大基层干部和百姓群众支持肯定。
事实上,无论破解文山会海,或者清理挂牌上墙,抑或开展“网络减负”,皆指向一个“滥”字,将多余的、“可有可无”、不必要的剔除摒弃,达到瘦身强体、提质增效的效应,这是基层减负的本质要义所在,也是为形式主义做减法、给实干作为做加法的价值蕴涵。因此,“网络减负”虽好,却不可“贪杯”,大搞“一刀切”或“一锅端”,极容易陷入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泥潭之中,甚至与减负的初衷相悖。
正如,长沙市推进“网络减负”过程中,是将各乡镇、街道、部门原政务微信公号功能转移到县级融媒体中心,集中精力做好一个区域性的政务智慧平台。足见,围绕切实减轻基层负担的目标,聚焦更好服务群众的宗旨,“网络减负”才能彰显价值、良性循环。不仅如此,网络减负是一项关联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在制度方案、流程设计、具体操作等方面,都得有科学与合理的执行原则与遵循圭臬,如县级融媒体中心本身,就应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网络减负,“减”是为了新的“立”,并非为了“抛弃”。让中看无用的政务平台退市,还给基层干部精力与时间,利用有效的政务网络和载体资源干更多的事实。不仅发挥了网络信息便捷高效、吸引流量的红利,而且倾注了基层干部真抓实干与勤勉服务,那么迎面而来的自然是群众基础在网络扎根。如有当地干部提到,回归主责主业后,由之前忙着编写微信公号、简单捐赠物资,到如今收集贫困学生“微心愿”、解决实际问题,变化的正是蠲除务虚、作风更实。
减掉没人会看、多而无用的政务新媒体,在推广过程中,必然要正视其背后的治理逻辑,把准扭曲价值观与不当政绩观这个脉搏。要知道,之所以会有“减”这个动作,正因有之前“加”这个乱作为,即不少地方领导把“干得好不如说得好”“事办得漂亮不如公号办得漂亮”奉为信守,因而引发政务新媒体“跟风竞赛”这股歪风邪气。因此,“网络减负”更应警惕拍脑袋、“马上快”现象,防止以此作为政绩攀比的“数字游戏”,让“网络减负”进入“一减没”的死胡同。
作者:段官敬
- 标签: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