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应给予务工者更多关怀
原标题:春节将至,应给予务工者更多关怀
春节将至,应给予务工者更多关怀
“今年春节我不回老家了,留在上海继续服务,等到四、五月份的时候错峰返乡。”来自云南保山的“云姐”陈萍兰 是一名来沪的家政工作人员,在沪工作两年的她,今年春节选择留沪“值班”。陈萍兰告诉记者,春节留沪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上海的家庭有需求,离不开我们;另一方面也可以多赚些工资,而错峰返乡则是一举两得。(东方网 1月8日)
春节将至,外来务工人员已有部分开始踏上回乡的旅途。这其中包括许多“弹性”工作从业者,他们虽然从事的行业都是城市中最基础的工作,却对整个城市的运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春节时他们的“缺席”,对城市正常运转来说也是一种考验。
对于家的理解,离家在外的务工人员或许有更深的体会。忙活了一年,回老家多陪陪老人孩子理所应当。大批城市劳动力的返乡,让原本熙攘喧闹的街道逐渐安静,可城市人的生活也在发生悄然的变化。路边的早餐摊变得稀少,垃圾清理变得缓慢,网购的惊喜总显示“在路上”,家里的孩子没人带,保洁也要靠平时“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业主们亲自上手,仿佛城市里的年味真切变成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年轻群体来说,过年的那段时间,生活反而不方便了。
其实,逢年过节城市中的“荒凉”和旅途上的“热闹”形成的对比早该引起社会的重视。家在哪并不重要,有家人才有家,有团聚才有家的温暖。2020年春运预计客流量将达30亿人次,刨去学生群体,“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劳工们仍然占据大多数。从深层意义来讲,春运的迁徙,说明城市还没有真正容纳这部分群体,单从出行一方面来讲,规模巨大的迁徙不仅抽空了城市,造成了大量的“鬼城”、“空城”,也为过载的交通徒添负担,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风雨无阻的快递员、建筑工地的工人、蹬人力三轮的车夫、摆摊设点的小贩、走门串户的修理工……这些是务工人员在城市的缩影。他们干的多是城市人不愿意干、不屑干的脏、重、累的体力活。城市应该感激他们,更应在春节这个团聚的日子里给予他们更多关怀与帮助。
比如,为他们送去春节慰问品,鼓励他们把老家的亲人朋友接到城里过年,体验城市文化和生活;城市的各类设施在春节期间为这些辛勤工作的人们免费开放;对于过年时段的必要工作“减量增薪”等都是民生“增温”的举措,而不是一味地让他们总在过年时往来奔走。
当然,解决这些问题仍需政策的不断优化与考量,但城市不应在失去之后才感觉到务工人员的珍贵。外来务工人员“长安居,大不易”,收入的差距,“户籍政策”附带的一系列红利等,也时刻“隔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疏通这些“扭结”,让“用工荒”不再成为弊病,城市需拿出诚意,政策更应支持。
此前铁路部门开行“定制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是贴合民生的好例子,未来,不妨开行反向“定制列车”,让务工人员的家人们来城里过年更方便,既有效分配了运力资源,又圆了务工人员团聚梦,更打破了传统春运的“文化瓶颈”,让城市与乡村的年味分配的更均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平等,温暖和谐的节日氛围更浓。
若如此,才是真正的“千门万户
- 标签: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