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真的能买来“省心”?
原标题:高价真的能买来“省心”?
郭静:高价真的能买来“省心”?
一位基层干部讲述,所在单位开会讨论一项政策的落实问题,询价结果显示,同样的项目,各方报价差异较大,高价低价相差三倍之多。然而,这家单位却最终选择了报价最高的那一家。理由是:价高的省心又没有决策风险。(12月4日人民日报)
生活中,很多消费者秉持“越贵质量越好”的购物原则。当然,一分价钱一分货,价格高的质量保障也高。然而,在项目政策落实问题上,“价高者得”的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仅凭一个价格就来选择落实单位,不仅仅是简单粗暴,更是庸政懒政的体现。
一项政策,缺少调查研究,缺少实地考察,缺少创新方法,不计成本的花钱就能落实?例如,某些地方的农村改厕,什么都不想就安装好冲水式马桶,完全忽略了农村用水实际情况,导致高档厕所成为摆设。钱确实花出去了,政策也算是落实了,可效果真的是不省心。而且这些高档厕所还成了当地政府不作为、乱作为的证据。如此看来“价格高”不一定能换来“省心”。
要想“省心”,就要敢担当。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看似追求高大尚,实则是逃避责任,不顾实际效果的一买了之。这样的做法违背了政策制度制定的初衷,同时也损害了干部群众对政策制度的认同感、获得感。政策落实要求讲政治、顾大局,首先就要敢于责任担当。只有负起肩上的责任,才能全方位考虑问题,才能沉下心去调查研究。
要想“省心”,就要勇创新。有些干部在实地调查中消极作为、保守作为,宁愿固步自封也不动脑子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简单、机械成了他们的无上追求。诚然,这样工作不会出错。但是,这样的工作对于现实的状况也不会起到什么帮助,更不会改善。工作如果成为年复一年的机械重复,实地调研还有什么意义。党员干部要善于捕捉细小的变化,开动脑筋,大胆创新思路,抓好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地实施,增强本职工作的效果导向。
要想“省心”,就要善作为。落实政策、执行制度,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具体落实、执行的人不能照本宣科、简单机械地传达,而要善于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落实政策、执行规定。做一个善作为的落实者、执行者,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政策方针的内在要求,用改革创新的方法推动落实执行,实现最大最优的政策实效,进而增强群众的获得感。(郭静)
- 标签: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