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地膜”只是治理“白色污染”的第一步
原标题:“回收地膜”只是治理“白色污染”的第一步
“回收地膜”只是治理“白色污染”的第一步
杨应和
农膜包括农用地膜和棚膜等,具有保温、保墒、增肥、除草等作用。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膜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使用。有统计显示,我国仅地膜每年用量就达上百万吨,并且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然而,随着农膜的广泛应用,一些使用后的地膜未及时回收,成为田间的“白色污染”,对农业生产构成了潜在威胁。(12月26日新华网)
农膜的广泛应用,给种植户起到提效增收作用。与此同时,因为地膜的一次性,不能循环利用,农民不知道残余地里的地膜怎么处理,往往一烧了之,这直接污染了空气,鸡鸭还会吃进肚里。地膜残留于田地,对农业生产构成了潜在威胁。农民直接可以感触的是,种子播下去不能发芽,影响收成;微观方面,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质量。在此语境下,有价“回收”地膜提高了农民工的积极性,给他们额外增加收入,有效阻止了“白色污染”的危害。
重庆政府部门从长计议,在农村建立了农膜回收网点,让田园中的废旧农膜有“归宿”,还专门印发了《重庆市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明确废弃农膜包括的范围和各级各部门的职能职责,要求加强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资金支持与回收、加工企业日常管理等,促进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制度化、规范化。然而,要想真正地杜绝地膜的危害,“回收”只是治理“白色污染”的第一步。
从源头上严厉打击不符合国标的地膜生产厂家。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超薄地膜老化快,易破碎,人工捡拾十分困难。有时候辛苦捡拾一天,最多能捡5公斤多,只能卖几元,所以很难持续下去。而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价格又偏高,趋利因素让种植户选择超薄地膜。政府部门需从长计议,堵疏结合,禁止农户选购超薄地膜的同时,不妨对选购符合国标地膜的农户给予相应补贴。
另外,加快科技研发,从根本上寻求地膜就地化解的最终途径。鼓励种植户购买符合国标的地膜,目的是延长地膜的使用年限,一般是2-3年。那么2-3年后,依然避免不了捡拾的窘境。对此,我国已经初步研发出在地膜中添加特殊催化剂,让地膜就地融化,保障了土地和环境的安全,这很值得推广。当然,随着科技发展,未来以生物质为主要材料的地膜将彻底解决“白色污染”。
- 标签: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