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中国纪录片的“文明对话体”
原标题:【创作谈】中国纪录片的“文明对话体”
【创作谈】
中国纪录片的“文明对话体”
《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剧照
《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拍摄片场
秦川 安秋
莫高窟和吴哥窟是两大佛教艺术圣地。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放在一个交汇的坐标、一个比照的维度来呈现。最重要的是在两大遗产之间找到历史文化、艺术人文等链接。
2018年10月,我们两位导演向总策划——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请教:“最近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找到对莫高窟和吴哥窟两大佛教艺术比较研究的学术资料,院里有这方面的研究吗?”王院长的回答很干脆:“没有!”
这是这部片子遇到的第一个难题——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链接。
艺术链接是什么?我们买了一大堆资料,做了三个月的书虫,一点一点啃。当我们顺着佛教艺术这个巨大的藤蔓追本溯源时,两窟的艺术链接也渐次打开:虽然同源印度和宗教,同样表达着善与恶、天堂和地狱,同样塑造着微笑和美好,却在莫高窟和吴哥窟开出不一样的艺术之花。在两窟同与不同的比照中我们看到的,是人类对生命的永恒追问,是不同国度的精神密码,是无名大师们在艺术融合中的文化自觉。这也正是我们这部片子最终要寻找的内核。
文化链接是什么?两个石窟、两大遗产都是佛教文化的产物。它的思想来源都可以追溯到印度,相当于一个文明的种子开了两朵花。那边开了一朵吴哥的艺术之花,这边开的是敦煌艺术之花,同根同源。
历史链接是什么?我们发现这两座著名的石窟,都有一个共同渊源——源于丝绸之路。敦煌莫高窟源于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吴哥窟源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而且它们的命运基本上相似,都因丝绸之路兴盛而兴,因丝绸之路衰落而衰。丝绸之路衰落之后,这两大遗产都基本上停止了它的发展,淹没在历史烟云的深处。
找到了吴哥窟与莫高窟共同的历史链接——丝绸之路,这让创作团队找到了明确的方向。
在寻找链接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两大文明之间有很多神奇的结合点。比如敦煌有飞天,吴哥有阿普萨拉,实际上都来源于印度神话;比如敦煌有孙悟空,吴哥有神猴哈奴曼;还有敦煌的装饰图案和吴哥的几乎完全一样,因为都是从印度来的、从波斯来的。
从响彻千年的开凿声,到千百万没有名字的画匠和石匠,再到长眠的守护者,前仆后继,文脉就这样静水流深、沧笙踏歌,文化就这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就是本片贯穿始终的文脉。
而《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最大创新之处,实际上是探索了一种中国纪录片的“文明对话体”。其中,有几个核心要素:
一是文明的平等。无论什么样的民族、什么样的文化,本质上都没有优劣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这是对话的基本前提。
二是文明的互鉴。各种文明之间,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都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吸收最优秀的文明成果来丰富自己。
三是文明的包容。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四是题材的独特性。对话体的题材是独一无二的,深入进去做起来非常有意思,会发现不同的文明之间有非常奇妙的关联,越找越多,越找越丰富。我们过去线性地说敦煌,没有同其他文明做比照,叙事的维度就是单向的,而对话体的叙事维度是多向的,因此叙事的空间更加丰富和奇妙。
- 标签: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