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第一: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平台“天宫一号”
原标题:新中国的第一: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平台“天宫一号”
央视网消息:作为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的跨世纪重点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至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系列报道《新中国的第一》今天带您走近我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平台“天宫一号”。
伴随着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的“神舟五号”飞船圆满完成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阶段任务圆满收官。第二阶段最核心的任务就是空间交会对接。“天宫一号”作为一个全新的载人航天器,既要作为交会对接的目标飞行器,又要实现从单一航天器飞行,到多航天器在轨对接、组合体飞行的跨越,还要具备空间实验室平台能力,确保航天员驻留安全,保障空间科学与技术实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 杨宏:“天宫一号”要一次飞行,首发就必须成功,而且要长期在轨运行,还要接纳三次飞船访问,多个航天乘组的进入,还要完成多个任务目标,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技术难点。
“天宫一号”升空32天后,迎来第一个来访者“神舟八号”,两个七八吨重的航天器,从相距上万公里的不同轨道,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赶赴约会。对接时,相对速度不能超过每秒0.2米,横向偏差不能超过18厘米。交会对接技术是发展载人航天必须攻克的基础技术,是航天大国秘而不宣的核心技术,只能自主创新,自我突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 杨宏:两个航天器的机、电、热,各个多专业系统要有机地融为一体,就相当于一个1加1要等于1。分离的时候,两个航天器还要各自成为独立的飞行器。我们11项关键技术在天宫一号得到了突破和掌握,全面应用到了空间站。
“天宫一号”突破和掌握了在轨航天器组合体控制和管理技术、大型密封舱壁板制造技术、精确姿态控制的控制力矩陀螺技术、可补加推进剂的金属膜盒贮箱技术等多项空间站关键技术。2011年11月3日,飞控大屏显示,12把对接锁准确启动,上千个齿轮和轴承同步工作,“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紧紧相牵,对接成功!随后两年中,“天宫一号”又成功完成了和“神舟九号”“十号”的交会对接和相关任务。2016年3月16日,在轨飞行1630天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历史使命,进入轨道衰减期。
作为我国航天领域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国家重大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目前已成功发射12艘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11位航天员14人次送入太空,安全返回。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空间出舱到交会对接,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从航天员短期飞行到中期驻留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取得全面胜利,工程全面迈进空间站时代。
2016年9月15日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016年10月17日 “神舟十一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
2017年4月20日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
- 标签:
- 编辑:白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