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杂谈

从“自穿自用”到文创产品:彝绣的“变现”之旅

原标题:从“自穿自用”到文创产品:彝绣的“变现”之旅

  从“自穿自用”到文创产品:彝绣的“变现”之旅

  新华社昆明10月6日电 题:从“自穿自用”到文创产品:彝绣的“变现”之旅

  新华社记者严勇

  天安门、华表、长江、黄河;“神州锦绣”四个大字周围绣有56个民族纵情歌舞的场景;角上绣着四朵石榴花……国庆节当天,最后的收针完成后,一幅名为“神州锦绣”的70米巨幅彝绣长卷在云南省楚雄州精彩亮相。

  这一巨幅彝绣于今年2月在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开针,此后由近千名绣娘通过集中或分散的方式历时半年多完成。收针那天,主创者之一的樊志勇长长舒了一口气,特意喊来公司绣娘合影留念。

  “能用彝绣为祖国献礼,再辛苦都是值得的。”她说,这幅作品几乎采用了所有传统彝族刺绣的技法,创作过程中还探索创新了6种新针法。绣娘们高超的技法赢得了现场观众的认可,也让她们更加坚定了传承彝绣的决心。

  35岁的樊志勇是楚雄州妇女彝绣协会副会长。当天,她一身彝族服饰,骗过了很多人的眼睛。让大家意外的是,“神州锦绣”的主要设计者竟是这位汉族姑娘。为传承彝绣专门学设计、毕业后做彝绣文创产品……她的生活从未离开过母亲传下来的彝绣。

  2007年,樊志勇创立了“纳苏”品牌,以“更时尚”“更跨界”“更好玩”为理念,开始了与彝绣文创产品有关的设计与制作。公司产品由原来的传统服饰拓展到杯垫、十二生肖等多种创意产品。而这些“小玩意”都出自公司的百余名绣娘之手,很多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订单。

  “干得了农活,照顾得了娃,还能‘绣’出美好生活。”樊志勇说,专职绣娘月收入达5000多元,忙着带娃干农活的妇女,闲下来也可以接订单,每月能挣600多元。

  一个绣有彝族纹样的帆布包,配上网红用语;在印章上刻上带有彝族元素的图案……传统彝绣一改往日式样,换上这些新载体,便受到了年轻人的喜欢。多年来,樊志勇致力于把彝绣从“挂在博物馆中的艺术”中拉出来,引入时尚理念,贴近大众生活。

  “彝绣很美,但很多人喜欢它却不知道怎么使用。”她说,很多人做到了传承,但缺乏创新。发展彝绣,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重新回到生活,而不是高高在上地陈列在博物馆里。为了跳出原来的“小圈子”,她还尝试着将彝绣与汽车、化妆品等跨界合作。

  “彝家儿女会拿针就会绣花”。在永仁县,有一个叫直苴的村子,因“赛装节”而出名。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当地彝族妇女穿上自己设计和缝制的服饰,参加一场“乡村T台秀”。

  如今,彝乡儿女的作品从偏远山沟走上了国际舞台。9月上旬,40套带有彝绣元素的服装精彩亮相2020春夏季纽约时装周秀场。该季新品由中国服装设计师王陶设计,将传统彝绣融入T恤、卫衣等现代时装。其中,手工牛仔系列均为当地绣娘手工制作而成。

  “没想到彝绣放在T恤上也会这么好看。”武定县猫街镇传承彝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从梅说。2017年以来,她领着70多名绣娘,通过接订单将手上的针线活变成了“香饽饽”。两年不到,就有了30多万元的收入。

  截至目前,楚雄州有彝绣协会(合作社)57个,彝绣经营户400余户,绣娘近7万人,年产值突破1.5亿元。彝绣再也不是“自穿自用”,转身一变成了当地群众稳定的增收渠道。

  “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变,彝绣也要与时俱进。”樊志勇说,公司每年会开展绣娘培训,引入更多创新技法,在将彝绣“变现”的同时,带动更多人致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