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
原标题:保护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
保护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
朱博文
8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时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
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最好的见证,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我国有着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各类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文化工作者积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与此同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积极行动起来,从这些蕴含中华文明、民族精神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汲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要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中坚定文化自信。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文化遗产是注释历史的“活字典”。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些散布在全国各地、城市乡村的古代建筑、历史文物,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标志,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文化遗产历经岁月更迭,穿越烽火硝烟并流传至今,本身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珍视、守护、传承的结果。今天的我们,更要有义不容辞的自觉、责无旁贷的担当,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切实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进而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高度信心。
要在用活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就要发掘文化底蕴,讲好文化故事。对于字画铜瓷等可移动的文化遗产,要建好博物馆,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藏、展陈和宣传工作;对于隐于闹市之中的历史文化遗产,要结合城市建设,以历史文化资源为核心内涵,打造考古遗址公园、文化创意园地、公共绿色空间、历史文化街区,让更多的市民触摸中华文化的韵味。此外,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信息技术为载体,网络平台为载体,开发更多符合当代人口味、更利于网络传播的文化产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更多的年轻人,在触摸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魅力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
要在吸收借鉴历史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中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继承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胸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等。这些思想精华,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基层党员,都要从历史文化的学习中汲取能量,在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充分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才有厚重的积淀、才有不竭的动力。让我们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
- 标签: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