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新闻

北京西城提供特色养老服务 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

原标题:北京西城提供特色养老服务 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

  西城特色养老服务让老年人享有幸福感

  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

  优化养老基础设施体系,提升为老服务水平,完善为老服务政策……自2017年11月以来,西城区以创建民政部、财政部全国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打造具有西城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营造了敬老、孝老、爱老的良好氛围,让辖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达到近百家

  走进白纸坊街道南横西街92号院,这个由旧煤厂的厂房改造而成的养老照料中心占地近3000平方米,设置床位68张,设有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阳光大厅、后花园,房间内配置智能电动升降护理床、净化直饮水以及适老化家具设施。“我们以后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各种为老服务了。”看着新建的养老照料中心,居民赵大爷感到格外高兴。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近年来西城区不断加大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将腾退空间作为养老服务设施,将养老服务提供到老年人的周边、身边和床边。据统计,西城区现有近百家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包括45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46家养老机构,养老床位4857张。28个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全覆盖,不仅实现了1个街道至少建设1个养老照料中心的目标,还实现了1个养老照料中心辐射1平方公里的目标。

  与此同时,西城区还加大养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力度,老年人群全面实行分类保障,服务供给不断增加,区域内养老照料中心、养老服务驿站辐射居家养老服务全面开展,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高龄独居老年人巡视探访、“三无”老年人就餐等养老服务项目不断丰富,失能照料、助餐、社工等专业养老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异地康养合作地区不断拓展,实现了老年人需求自主、服务自选,积极构建与核心城区相匹配、相协调的养老公共服务体系。

  率先推行老年人综合津贴制度

  在养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西城区的养老服务政策也不断丰富。西城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城区从加强顶层设计入手,推行分类保障,发展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先后编制了《西城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发展规划》、《西城区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及《西城区养老服务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等系列保障政策。

  此外,西城区养老服务逐步实现了从“补缺”向“适度普惠”发展,从“兜底保障”向“公共服务”发展,实现养老服务覆盖全老年周期,让老年人各有所得、各有所取。特别是在全市率先试点推行老年人综合津贴制度,优化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服务补贴制度,分别对低保、低收入、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老年人实行服务补贴,优化提升失能、残疾老年人护理补贴,重点加强对重度失能和残疾老年人的扶助,提升高龄老年津贴标准。

  为防止老年人走失,西城区还首创夜间值守补贴,鼓励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开展夜间服务,为走失老人提供帮助。据介绍,根据新执行的《西城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运营扶持办法》,社区养老驿站每年最高可获得6万元的基础运营补贴,扶持措施除夜间值守补贴外,还包括服务流量补贴、托养流量补贴、连锁运营补贴、考核奖励补贴等。

  “夜间值守补贴要求养老驿站每天晚7点至次日早7点留有专人值守,夜间值守补贴标准为值守1人补贴3万元/年,每家驿站最高补贴不超过3人。”西城区民政局负责养老工作的相关负责人表示,选择夜间值守后,养老驿站将变身为“24小时驿站”,不仅可以为走失老人提供帮助,还可以为社区老人提供夜间服务,对老人的夜间呼叫及时做出应答,解决老人的不时之需。

  “养老顾问”关注老年人需求

  老年人的“所想、所盼、所急、所需”,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出发点。为此,西城区民政局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迫切需求”。

  如何办理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办卡后可以免费乘坐哪些公交?80岁以上老人可享受什么补贴?面对上述问题,不少老年人并不能给出准确答案。今年8月,西城区民政局联合北京市老年志愿者协会召开“西城区养老顾问培训动员会”,对来自全区15个街道的600多名社工、老龄专干进行培训、考核。今年“十一”后,作为西城区首创的专业养老服务岗位,首批近600位西城“养老顾问”将持证上岗,通过电话、面谈和入户三种方式为西城区老年人排忧解难。未来,西城区的“养老顾问”团队将超过千人,实现15个街道全覆盖。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除了“养老顾问”,西城区还制定了养老服务清单动态更新和发布制度,涵盖医养结合、文化娱乐、志愿服务等方面共计41项服务。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责,定期向社会发布服务项目;建立养老服务项目公开召集机制,开门办养老,及时发现“有创意”的服务项目,不断丰富养老服务清单。此外,通过建立老年人服务评估机制,对服务的老年群体进行动态跟踪,督促服务商为老年人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建立“一户一策”、“一人一案”的服务档案。

  案例

  90%老人居家养老,6%社区养老,4%机构养老,这个被称为“9064”的格局勾勒出西城区养老的现状。西城区民政局养老工作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西城区的养老服务模式中,家庭养老床位、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区域养老综合服务体共同构建起一张服务网络,让西城的老年人享受到适合自己的优质养老服务。

  “养老床位搬进家”提升老人幸福感

  对于很多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家里的床就是他们主要活动区域。可是,上下床不方便,起身翻身借力难让不少老人苦不堪言。今年5月份开始,西城区“家庭养老床位”试点项目工作在月坛街道5个社区的60户家庭展开。

  近日,北青报记者跟随负责月坛街道“养老床位搬进家”试点工作的刘建兵走进了姜阿姨的家。年过八旬的姜大妈属于重度失能老人,卧床已经十余年了。常年的卧床让老人原本就不灵便的腰腿更加僵硬,像普通人一样下腰对于老人来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作为首批“养老床位搬进家”的体验者,姜大妈的家里摆上了可升降的养老床位和棕色的“助起沙发”。北青报记者看到,助起沙发的厚度有40厘米以上,表面质感柔软,用手一按,弹性很足。在姜大妈的“操纵”下,下端的“脚蹬子”慢慢上升,可以让老人的小腿抬起来。

  刘建兵介绍,助起沙发的原理和可升降的养老床位类似,都是将机械动力转化为外力,帮助失能、半失能老人行动。

  姜大妈说,自从家里有了高科技的床和沙发,身上的褥疮消失了,皮肤也越来越好,再也不用担心家人因“用力过猛”带来的皮外伤。

  除了床的舒适性,两个多月来,经常失眠的姜大妈还体验了一把“睡得香”。按下按钮,卧室顶端的大灯亮度由强变弱,颜色也从白色渐变成橘色。“我家是老房子,采光不好,以前一关灯就黑了,起夜都提心吊胆,生怕磕着碰着。”姜大妈说,自从有了智能灯,不仅卧室变亮了,每天睡觉的时候,还可以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暖色灯光。

  智慧平台助力社区养老驿站提供服务

  2018年5月,西长安街街道六部口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成使用,面向辖区老年人提供日间托管、心理慰藉、健康理疗、助餐助浴、电脑培训、棋牌娱乐等服务。其中,“互联网+”智慧养老平台是养老驿站的一大亮点。

  据介绍,这个智慧养老平台标注了辖区960多处楼房和平房院落位置,构建起了养老服务的“一张图”。在此基础上,驿站建立老人服务档案,为老人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套餐。

  家住西安福胡同的朱大妈处于半失能状态,社区养老驿站为老人定制了夏季服务套餐,内容包括每周定期助浴一次、每月定期按摩两次、不定期进行老年自我保健指导等等,并且每月和老人及子女沟通确认服务套餐内容。精准化的服务解决了老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套餐式的服务内容也减轻了子女找寻各类养老服务内容的负担。

  为保障特殊群体老人的居家安全,今年3月,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启动了居家养老安全远程服务项目,为30位独居老人安装了居家安全物联网报警器,遇到火灾、燃气泄漏等突发事件时可进行声音报警,让老人能够第一时间逃离现场远离危险。同时向老人的子女或亲属等紧急联系人发送告警信息,让他们在第一时间获取老人居家安全的信息,视情况进行入户帮扶。

  截至目前,智慧养老平台已汇集辖区内5620位老人的基础数据,通过远程智能健康设备为居家老人开展健康体检服务4000多次,收到燃气泄漏、火灾以及紧急呼救信息43次。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为153名老人定制了个性化的服务套餐。

  对话

  打造央地一体化的“无围墙敬老院”

  对话人:西城区民政局局长张丁

  北青报:西城区在养老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和难题?

  张丁: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国家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辖区面积50.7平方公里,下设15个街道、259个社区,是率先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先行区。截至目前,西城区的户籍老年人口有41万,占户籍人口总数近3成,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8.7万,人口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市第三。由于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特征凸显,西城区的老年人对养老需求也趋向于多元化,对全区老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北青报:针对这些难题,西城是如何破解的?

  张丁:我们着力突破首都核心区养老服务的瓶颈,补齐短板、适度普惠、提质增效,构建完善的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夯实居家养老在区域养老格局中的核心地位,稳步推进区域养老服务体系构架,经过改革实践,初步实现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人群精准定位,服务需求及时发现,服务项目分类丰富,服务供给标准规范,服务队伍品牌连锁,服务资源多元多方,服务选择方便快捷,服务应对积极前瞻,探索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积极老龄化步调相协调的首都养老服务新格局。

  北青报: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好的经验或做法?

  张丁:央地一体化的“无围墙敬老院”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做法。我们以中央国家机关较为集中的月坛街道作为试点,为实现区域养老服务资源效益最大化,按照“盘活存量资源、遵循市场规律、有序配置服务”的方式,挖掘驻区机关资源,着力打造以“文化养老为核心,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日间照料、邻里互助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政策保障为支撑的家庭、社区、机构三位一体、一网多站”的“央地一体”特色养老服务模式。“无围墙敬老院”养老服务站点以居家入户服务为主,日间照料服务为辅,为地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老年餐桌、送餐入户、精神慰藉、外出陪伴、康复健体等“菜单式”养老服务项目。

  北青报:今后在养老服务方面还会有哪些新举措?

  张丁:我们将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抓手,促进改革试点项目有效落地,深入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力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不久前,西城区成立了养老行业协会,76家会员单位包括养老服务企业、养老服务机构、医疗配套单位、餐饮配套单位以及家政服务单位等。我们希望通过协会搭建一个行业自律自治的平台,促进养老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协会成立后将在政府委托下制定养老服务标准,其中包括养老巡视探访、老年餐桌、安宁疗护等多个方面。比如,对独居空巢老人进行养老巡视探访时,服务商是否应提供购物、就医陪伴等其他服务;老年餐桌的规模如何与周边人口对应,什么样的养老餐才能让老年人吃着顺口等。

  本版文/本报记者 李天际

  通讯员 刘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