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夏季盛宴(图2016年7月26日老北京八大胡同往事
原标题:消逝的夏季盛宴(图2016年7月26日老北京八大胡同往事
日伪时期,寺改为寺小学,我曾经在这所学校上过一学期课,对那里记忆尤深。记得学校在第三层院子,庙门高而宽,地上铺着条石。门西侧是一座大殿,有两个雕花的石头窗户,中间一座门老锁着。院子里很乱,到处是破木头杂草,有几棵松树,两棵老槐树。
寺与天贶节的往事,已经变成了旧京记忆的一部分了。
六月六寺晒
记得当时二层院做过的驻地,叫做“外四区署第五分驻所”。院里整齐干净,地方也大。大殿两边是通往三层院子的门,我们上下学都要斜穿院子过去。
天贶节当天,京城的另一件热便是逛会。这一天,庙里在院里一排排摆上桌案,把所藏,一本本打开,平放在案上晾晒。寺有藏经楼,收藏经卷数量当年在北方属第一,晾经的规模很可观,吸引了很多人来观看,同时还有隆重的佛教仪式,举行晾经。那时,庙外空地,商贩云集,人们到庙里看晾晒的,围观,上香礼佛,在庙外逛集市、凑热闹、买东西、吃小吃,成为老的一场夏季盛会。
潘恭
学校所在的这层院子,正殿是校长和老师的办公室。东配殿南北廊子,都往西拐跟大殿连着,安了门窗,隔成教室。门窗糊纸,没有玻璃。我在东北角上的一间上课,后墙是秫秸秆扎的架子,并糊上了纸。我们偷着撕开小缝看里面,里面是泥塑的山川、树木、亭台,其间是姿态各异的罗汉塑像。后来才知道,这是和北海小西天齐名的泥塑五百罗汉。
曾在寺刘和珍
而天贶节晒的习俗又和另一个传说有关,据说,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印度)取回国,过海时,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取出晒干,后此日变成吉利的日子。
如今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寺了,实际上,位于广安门附近的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也发生过很多的故事,曾经在这一带生活的老人会比较熟悉。十五年(1926年),这里开办过平民学校,还开过粥厂。更早的记忆,便是寺每年旧历六月初六的庙会,这一天,也是天贶节。
寺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后梁年间(907年至911年),规模很大。它开始叫唐安寺,宋朝以后成了荒寺,明朝天顺八年(1464年),太监陶荣捐资大修,院落殿宇焕然一新。陶荣求皇上给写匾额,英朱祁镇赐名“寺”。到了清朝,顺治,他御驾亲临寺,认为此地为“京师第一胜地”,先后来过五次。此后,康熙、乾隆多次寺。
我们在这里捡过“松塔儿”,壳硬而薄,能剥出米粒样的松子,和买的松子一样香。我们还捡槐树角,在台阶上把它砸烂,它的汁很黏,沾着细土团成球,再把线的一头团进球里,等球干了,就可以玩了,掷远、当“链子锤”,是男孩子最喜欢的玩具之一。
我们的学校占用的是第三层院子的南院,北院是日本军队的一个机关,那里曾经是寺的“浮屠”和藏经阁。日本投降后,军队接着用,再后来,就是解放军的一些机关驻扎。
寺越修规模越大,最盛时占二十亩地,有二百间房。庙门外是放生池,池上有石桥,名作桥。天王殿东侧是庙门,又高又大,可进出车辆。
宋真因耻于澶渊之盟,欲借天王封禅泰山等地,镇服四方,于是就托梦说神明六月初六降于京师,他便把这一天定为天贶节,并于泰山修建了天贶殿。天贶节时,京师断屠一天,率百官行香于上清宫。此节传到后,在明、清两代已演变成皇家晒仪仗、洗象的日子,届时全城轰动。晒以广安门内的寺晾经最为有名。
关于天贶节的由来,有一种说法和宋真有关。宋真景德元年(1004年)秋,辽国率大军南下,深入宋朝。在大臣们的主张下,宋真想南逃,后宰相寇准的力劝,宋真去了澶州亲自督战。由于宋军坚守,辽军害怕腹背受敌,便提出了和议。历来主张议和的宋真很快与辽订立了和约,因澶州在宋朝称为澶渊郡,史称“澶渊之盟”。合约宋朝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如今,天贶节逐渐被人们淡忘,而寺几经变迁已然不存。后来在寺遗址周边一带发展而成的宣武艺园,还着寺的些许遗迹,通过它们,人们或许能追忆当年的盛况。
如今,寺已经踪迹难寻,高大的山门在1993年拆除,今天的胡同一号楼东南角便是曾经庙门的。胡同曾经是庙门前的大道,1949年以前,这里没有形成街巷,庙门前的大道南边对着庙门是一座石桥,过了桥是菜地;桥是旱桥,没水,下面可走骡马大车。大道往西到城根和北马道连着,南有三三两两的人家,北是坟地、水洼、菜畦、野草。现在这条道没变,但已经变成非常热闹的街市了,这条道大致上以北线阁为界,东西两边分别叫作核桃园东街、核桃园西街。
在老习俗中,刚过去的六月初六,还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天贶(kung)节”。它是晒,老百姓晒衣被的日子。当天,京城最吸引人的除了参观万人空巷的“洗象”活动外,广安门附近的寺,在这天不仅要晾晒规模可观的,在庙外还有热闹的集市,人们可以在此逛庙会。这天,是盛夏里的一场盛宴。
上世纪30年代,寺名气依然不小,鲁迅先生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的刘和珍,在被北洋后,其遗体就停放在寺,装殓、告别等丧葬礼仪也都在此庙中。当时,作家石评梅没能参加会,还为此写过文章,寺声名大振。
无论天贶节是源于唐朝还是宋朝,后来都逐渐失去了原来的含义,而演变成一个民俗节日,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如妇女回娘家、人畜洗浴等,在,则有更为有趣的活动。
解放初,这里办过“识字班”,免费教那些不识字的孩子,我妹妹是当年的。后来,庙前边的两个院子办了工厂,还住进了居民。上世纪80年代,庙门里外,放着锅炉零件,成了锅炉厂的露天工作场地。后来工厂迁走了,南北盖起了居民楼,开起了商店、旅馆,近两三年拆改新建,成了面貌一新的老年照料中心一条街。
天贶节,城里有两件热,一个便是洗象。每到这一天,如同去杭州看钱塘江大潮一样,宣武门外人群熙攘,万头攒动,热闹非凡。
院子的南、东、西三面有石头台阶,台上立旗杆,朝会升旗,校长、老师讲话也站在台子上,学生在列队。学校只有一到四年级,一个年级一个班,学生念完四年级,发“初级小学”毕业证书,再去别的学校考“高小”。我在寺只念了一个学期,我的叔伯哥则持有寺小学“初级小学毕业证书”。
- 标签:老北京八大胡同往事
- 编辑:白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