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济南的那些老街
原标题:城市记忆:济南的那些老街
小布政司街是现在的东街,明代时这条街叫四牌坊街。清初时该街成为布政司街,清末时改叫小布政司街,时期叫布政司小街。建国后,布政司衙署改为人民所在地,因其方位所在遂改名为东街,原小布政司街的西段被命名为西街。小布政司街是现在的东街,明代时这条街叫四牌坊街。清初时该街成为布政司街,清末时改叫小布政司街,时期叫布政司小街。建国后,布政司衙署改为人民所在地,因其方位所在遂改名为东街,原小布政司街的西段被命名为西街。
现在的前街在元代初期名叫同知巷,元代曾设中书省于街北首。中书省又叫宪台,故将此街易名为宪司街。后嫌其谐音不雅,改为宪衙街。元末明初时废用中书省,改名里。明洪武九年(1376年)布政司衙署由青州移驻于原中书省处,将此街改为布政司街。
半边街在南护城河的南岸,著名的黑虎泉的,这里应该算是外城了。这条街只有南有房屋院落,北边靠护城河的一面没有房屋院落,只有一堵矮墙,站在墙边可以眺望护城河。由于只有一半,所以叫做半边街,也是名副其实。
西门桥也叫泺源桥,趵突泉又名槛泉,为泺水之源。北魏年间,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曾记载:“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东、北两面则湖。”北宋年间,著名文学家曾巩任齐州(即今济南)知州时,为防御水患,修建了北水门,引湖入水小清河。直到三十年代,小清河的船只还可以直达西门泺源桥下。
曲水亭街北起大明湖,南止西更道街,东临百花洲和后宰门街,西连辘轳把子街,南邻珍珠泉,北有院后街。珍珠泉泉群之水汇合后,沿街北向流入大明湖。十三年(1924年)《继修历城县志·地域考》中载为“曲水亭街”。街因曲水亭而得名。
明成化二年(1466年),修建德王府共有四门,南门叫端礼门,东门叫体仁门,西门叫导义门,北门叫广智门。依照元、明时的惯例,王府的北门一般叫做厚载门,“厚载”一词见《易·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街在厚载门之外,清代称厚载门街,后又讹传为后宰门街。
后宰门街上曾建有八旗会馆280多间,后宰门街做生意开小店的较多,住户较少。街西头南是曲水亭,有茶社。街东首南是当年有名的同元楼饭庄、九华楼饭庄、岱北楼。街上还有远兴斋,公兴酒店,济南美斋点心铺。润美斋、天兴斋钟表铺,庆育堂中药店,首饰铺,钱行,理发店,书局,印刷社,馆,国文报馆,林宝斋,聚宝斋,信宝斋,鸿泰祥等古玩店。华夏斋笔铺,文美斋南纸。街西首北建有,为老街增添一笔浓厚的异域风情。
辘轳把子街,街西头和曲水亭街相通,这条街弯曲,像农村打井水的辘轳把手,这条老街以形状得名。
曲水亭街最南头是刘氏泉,刘氏泉往南就是西更道街,因为过去打更的经常过而得名。
九曲巷位于历下区安乐街以东,巷子南头与南城根(黑虎泉西)相通,这条巷子奇特之处是有九个弯,拐弯处都是直角,巷子很窄。按其结构取名。
葫芦头巷,位于天桥区朝阳街北头,是条东向胡同。巷东头较宽大,西头圆窄,这条巷子像似葫芦头形状,因此取名。
双忠祠街在鞭指巷以北,是济南老城区的一条东西小街,清初街上建有双忠祠,是为纪念明末在济南的山东巡抚宋学朱和历城知县韩承宣建立的。双忠祠位于双忠祠街西首,据说是当年建祠时,掘地而成泉。现今双忠祠已然不见,只有仍在喷涌的泉水还在追思着昔日的英魂。
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节节胜利,关外清兵乘明朝涣散之机大举进攻,所过府、州、县城全被攻陷,并连破临清、武城、茌平,十二月下旬到达济南城下。时任山东巡抚御使的宋学朱正在章丘巡查,闻报后急回济南,与布政使张秉文、历城知县韩承宣指挥守城。当时城内只有乡兵500人和莱州援兵700人,而且大部分为老弱病残,兵力单薄。清兵十余万济南,用炮火云梯猛烈攻城。济南坚守9昼夜,终因兵力相差悬殊,张秉文在西门大街巷战中战死,其妻女眷属投大明湖。山东按察副使、盐运使、兵备道、济南知府、同知、通判、都指挥使、儒学教授、历城知县韩承宣,以及全城官员和守兵全部遇难。
清兵攻入济南之后,大肆,将年轻妇女、少年掳走。“杀掳人丁八千八百五十一丁”,济南府属所有耕畜均被清兵殆尽,这在济南历史上可以说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清在巩固后,为了“教忠教孝”,居然抗清明臣。其间,为纪念宋、韩二人殉职,于1706年在济南建立“双忠祠”祭之。祠内原来有四座,均由名家撰文书写,可惜后来均下落不明。建祠掘地时忽然涌出一泉,水流不息,清澈甘美,遂以祠命名为“双忠泉”。山东督学赵申季当时作《双忠泉记》,勒石于泉边。双忠泉和双忠祠于解放前祠毁泉埋,泉址上建了民居。2000年,有关部门重新修复了双忠泉。该泉还曾被列入清代郝植恭的《七十二泉记》中。
剪子巷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北起共青团,南止花墙子街,东西分别与盛堂巷和五狮子口及大小板桥相连。剪子巷四百多年前是一片藕池。后来,随着邻近地区西关的繁荣,逐渐废了藕池填成平地,陆续出现民居、店铺,形成街道。当年街道北口有几家铁器铺,前店后坊,生产和销售剪子等物件,生意十分红火,于是人们给这条街道取了个“剪子巷”的名称。和剪子巷紧邻的篦子巷,则因巷内的一些作坊产销篦子而得名。
花墙子街是一条名泉汇聚的古街老巷。老花墙子街北接剪子巷,南接青龙街口,当年青石板铺,石缝里流水,人们进出趟水而行,妇女就在街边小溪洗衣,真乃水乡风韵。此街与趵突泉“三股水”隔墙相望,人在街上走,可听到趵突泉如雷轰鸣。当年此街有一济南名吃糁馆,取此街泉水熬制的鸡汤糁、鸡丝糁、鸡丝羊肉糁远近闻名,当年达官贵人、京剧名伶乃至寻常百姓都来品尝。如今此老街早已不存,街上名泉也一度埋入地下,登州泉上曾建了厂房,此泉就埋在一张办公桌下,直到1997年8月修复,才有了今日俏丽模样。
馆驿街自济南圩子城的永镇门起至纬一商埠,原为古代济南城外西去的东西官道和驿道。明代因山东布政司移驻城里,故在此设山东馆驿总站而得名。
明洪武九年(1377年)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于省城,该街东端设馆驿,传递公文、迎送官员,群众俗称“接官亭”。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记载:“周官遗人之志,三十里有宿,行夫之职掌邦国传递之小事、后世驿递之,设盖于此县,为山左首邑,又西接南北通衢,宾客之往来,文书之传递,无日无之。”
据《历城县志》载,清乾隆年间这一带称“十王殿街”,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间逐渐形成街巷,馆驿街因馆驿而得名。
观街因观坐落街北侧而得名。观始建年代不详,据记载:“观,西门外,丘处机潜修处,平地一洞,蜿蜒数里,今没入民舍,关在帮记”。明末清初,观发展到鼎盛时期,至清朝中期日趋衰退。建国后,济南市钻探设备厂设在该处。现在观已残败不堪,仅明代建筑“前门”、“正殿”三间房厦以及清建筑“殿前卷棚”。
司里街是一条位于黑虎泉南岸的济南老街巷,宋代时,这条街是司理参军府衙门的驻地。“司理”是司理参军的简称。司理参军是宋代的,掌管刑、讼、审,为从九品。自明清开始,官商看好此处,纷纷建房居住,逐渐地,这里住户多了起来,久而久之,形成了街巷。按照宋代时沿下来的称呼,被称为“司理街”,时间久了就简为“司里街”。因为明清时期官商多喜欢在此居住,因此那时便有许多当官的、商贾云集于此。而它南面的所里街,又是从前城里人出殡时的必经之,向北一步观富贵,向南一步看,因此,时间久了,民间便流传下来“司里街上看上任的,所里街上看出殡的”说法。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所里街上经营殡葬用品的还很多。
明代济南是省治,便设按察使司“掌握一省刑名按劾之事”,这是集司法、监察、于一体的机构。明洪武九年,“三司”(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案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迁来济南,《济南府志》载:“提刑按察司署在府治东,近东城垣。明洪武中亦自青州移治于此,成化中。”按察司署占了原济南府署地方,而济南府署改在原开元寺址(相当于今政协所在地)修建。
据考,约在明崇祯年间才有了以按察司署所在而命名的“按察司街”。古时按察司署正门大约就是现济南一中的校门处,而现在这里处运署街中部北。为什么按察司署的大门跑到运署街上去了呢?据载,运署街之名由来,是因清代盐运使署迁至“按察司使西,两辕相邻”而得名的。据此看来,很可能是在盐运使署迁来前,按察司街的范围也包括了后来才有的运署街。按察司是个较大的机构,大学士商辂记载:“经历司在正堂外之左,司狱司在仪门外之东”,旧志记载,按察司署原还有“照磨所在正堂右”。因一省所辖地区很大,管的事也多,所以当时除设布政、按察司外,还设有督粮道、驿、海道等,这都划归按察司,有其副职任之。至清康熙后,原由派到省里的学政不再加按察副使衔,称为“提督学政”,而使按察使司就只管司法了。
大明湖西南的铜元局前街、铜元局后街,顾名思义和当年的铜元局有关。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开办了制造铜币的工厂称铜元局,它占了当时东流水街地基,建厂三年后迁至省,原厂址变成了“铜元局街”。
东流水街北起铜元局前街,南止共青团;东濒护城河,西通显明池街。1963年东侧的院落除邻街房屋外,全部拆除,辟为护城河西岸绿化带。1909年东流水街有宏济堂阿胶厂。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东流水街周围着濂泉池、显明池、李家大院池等等许多泉池。泉池里浸泡着密密麻麻盛满豆芽的大竹筐,这里就是东流水街上的豆芽坊。,1925~1927年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机关的一部曾分曾设于东流水街105号小院内,当时,王尽美、邓恩铭同志曾在这里从事活动。一九七七年定为省级文物重点单位。
西镰把胡同长约百米,宽约三四米许,东接汇泉寺街,进去后向北一拐直通大明湖。如今,这条老胡同北面与大明湖间已被高高的围墙隔开,胡同与汇泉寺街之间的平房已被三栋红砖居民楼所取代,只有胡同西侧、南侧的还零星可见几座旧式门楼,院内建筑多数已经。从院落格局来看,这条紧挨大明湖的胡同在旧时均为独门独户的小院。
与西镰把胡同相对的东镰把胡同西接汇泉寺街,进去后往南一拐可通阁子西街,长度也在百米左右。所不同者,这条胡同较为狭窄,最窄处不足两米,胡同两侧依次分布着近十个旧式门楼,规格虽然不高,一个个却也是修得磨砖对缝,小瓦屋脊上的蝎子尾、花草砖一应俱全。除了偶尔传来几声孩子们捉迷藏的嬉戏声外,这条偏居一隅的小胡同寂静得如同睡着一般。
阁子西街它因旧时位于汇波寺阁子(1946年拆除)以西而得名。阁子西街的虽然长不足百米、宽只有三米许,却是厚实平整的青石板。如今阁子西街的两侧院落基本保持着原始风貌,小瓦花脊的大门楼与青石起基的白灰墙次序相连,门前普遍设有的两层石阶。似乎是历史上做过统一规划,这里每家每户的院落大小和建筑样式都颇为相似:走进大门后正面均为建在厢墙上的座山影壁,由影壁前左拐是一道简易二门,二门以内是一个四合院。老街坊荣老人说,当年这条街上的住户不少是在济南经商的生意人家,他所住的阁子西街5号院的原主人以前在院西大街(今泉城)一“祥”字号店铺中任经理,后来卖给了潘家,旁边不远的9号院据说以前属于做蔬菜生意的卞家。
1904年以前,济南的城市重心在老城里,开埠后,商户西迁,作为连接老城与商埠的交通要道,西门外的估衣市街更加繁荣,这条街是济南市第一条沥青马,它的宽阔和平坦曾给老舍先生留下深刻印象。“估衣”是指把当铺中形成死当的旧衣服或加工粗糙的衣服,贱卖给穷人。但除估衣买卖外,其他各类店面也云集于此,如:盛锡福帽店、永盛东帽店、广顺和百货店、仲三元杂货铺、布店、北厚记酱园、老茂生糖果店等等。1928年,日本制造中外的“五三”惨案时,估衣市街被严重损毁,也了日寇的丑恶。这条街东头南解放前有家食品店,相传那里就是隋朝末年瓦岗寨起义英雄程咬金、秦琼、罗士信等结拜为义兄弟的贾家楼,但多年前这里即为一片平房,早已无楼可考。
普利街东起筐市街南端,西到普利门桥,北通靖安巷,南通郝家巷和西券门巷。该街原名柴家巷,因此处是柴市,故名。初,于永镇、永绥之间增辟普利门,遂将街名改为“普利街”。民间十三年(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有:“柴家巷,今称普利街”。普利街因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连接老城与商埠的主干道而渐成商业街。早在1875年陕西人在此开设的“恒兴漆店”创济南化工商业之始。初年以后,廖隆昌瓷器店、鸿祥永布店、老茂生糖果庄、泰康食物店、大生东杂货庄、普华鞋店、大同药房、永兴扬银号等相继开业;草包包子铺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也迁于此。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赞玉堂药店自制的“膏丹丸散”声誉颇高。1923年设立的济南裕兴颜料商店(厂在五柳闸)设厂生产硫化青染料“生生牌”煮青,取代了中国传统的土靛和进口染料,行销近半个中国几十年,成为山东乃至中国最早的大型化学染料厂家和经销商。
芙蓉街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街位于珍珠泉群之中,邻近历代两大府衙和贡院、府文庙及古城主干道。金、明、清时,向是文人墨客饮酒赋诗之地。清代诗人董芸曾寓居“芙蓉馆”,因而书声朗朗,流水潺潺,垂柳依依,意境优雅。
在济南的老街中芙蓉街是很热闹的。明清时期这条街的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贡院(今省后院)和府学衙门,良好的地理吸引了众多商家来此开店营业。著名的瑞蚨祥布店,清朝同治年间济南的第一家眼镜店“一珊号”,当时济南最大的百货商店“文升行” ,著名教育家鞠思敏、王祝晨、许德一等人开办的教育图书社均曾在芙蓉街落户。芙蓉街一度成为经营文房四宝、乐器文教用品、古玩字画以及印刷业为主的商业街,同时还聚集了刻字、铜锡器、乐器、服装鞋帽小吃店等店铺作坊,街道两边店铺鳞次栉比顾客盈门,加之街上的住户大多祖籍章丘一带,有做生意的传统,芙蓉街也开始从单一的文化街向文化、商贸并行发展过渡,商业的繁荣也把芙蓉街推向了一个异常兴盛的阶段。
芙蓉街过去有四座庙,从南向北依次为:土地庙、龙神庙、关帝庙、文庙。其中以文庙和关帝庙最为著名。文庙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曾是济南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在科举时代文庙是来自全省考生赴考的必经之地,科举时取秀才者入县学、府学为生员,也称“入学”或者“入泮”,这是封建士子的起点,为此清朝顺治年间在芙蓉街北段梯云溪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名曰“青云桥”取青云直上之意,并修建坊额题有“腾蛟起凤”的牌坊。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之名都是因文庙、府学、秀才们而命名的,当时外地来的文人雅士都把到芙蓉街一游引以为幸。久而久之考生秀才们拴马匹的地方便成了现在的马市街,张榜公布考试成绩的地方便成了如今的榜棚街,虽然现在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早已损毁遗迹全无,文庙也只大成门和大成殿以及破旧的影壁,但是凭这些遗迹足以想象当年祭拜孔子时鼓乐喧天万人景仰的盛况和芙蓉街的繁荣。
清初芙蓉街北段有芙蓉泉到泮池的溪水,顺治年间曾在桥上建一石桥名为“青云桥”,后又建一牌坊,坊额为“腾蛟起凤”,这里在宋代以后是通向府学和文庙的必经之地,士子们便为其起了个寓意登攀“青云之”的吉祥名字“起凤桥”。现存起凤桥为石板铺成,桥虽窄小,但令人回味无穷。起凤泉位于起凤桥街9—11号院内,泉水清澈见底,泡出的茶特别香。
翔凤巷西起芙蓉街,东到平泉胡同,是济南一条最窄的街巷。旧时还有个旧名叫“让让巷”和“墙缝巷”。
翔凤巷两边盖的房子,因墙隔的太近,巷道只能走开一个人,南、北各有一个在济南一带干买卖的章丘人,他们隔相对建房。两人一看,如再继续学东边建房,那这条巷就变的太窄了,于是都提出“让一让”,意思是都把房子向后建一点。结果,从这两家建房后,巷内西段再建房都“让一让”,终于使道宽了一些。后来人们便把小巷叫“让让巷”。但章丘人把“让”读作“浪”,“让让巷”也就被念成了“浪浪巷”。为了让巷名更好听,有人叫“墙缝巷”,因为这条巷子实际就是两边房子的墙缝形成。这一叫就是好多年。后来,巷子里出了个文化人,他提出巷子有个起凤桥,咱就以“墙缝巷”为谐音叫“翔凤巷”吧,图个吉祥。直到今天街中一间房的墙上,仍嵌着清咸丰元年“翔凤巷”的刻石。
起凤桥街向西即到马市街,此街在原济南府学(即孔子庙)大门南侧。辛亥前,为孔子,经过府学门前,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游人或来府学祭孔的官员,都会将马拴在此街,故名马市街。马市街上干净清新,虽然已经不见曾经的马匹车辆,但空中仿佛还回旋着马儿前蹄腾空时的嘶叫声。
西门内大街西起泺源门,东至新东门青龙桥,以山东府署为中心又名济南府大街,是济南内城东西的主干道,也是老济南官商等最集中和最繁华的大街。昔日济南人所称“城里”,一般即泛指此街。商埠开辟前,因其紧靠衙府深处圩城及内城两道城内,故最为安全。截至初年统计,济南近98家钱庄、10家银楼多集中于此。
小王府街在泉城之南,舜井街之东,宽厚街之北有两条南北向小街叫“东小王府”和“西小王府”。明代德庄王海王在此街建府居住;后又由德庄王第七代阳王朱由椅在宁海王府以东建府,遂就分别称之为东小王府、西小王府,以后居民迁来居住便成为街名,后两街合并,称“小王府街”。
由济南市东小王府街南首北行约三五十米,是耳朵眼巷。两米多宽的狭长胡同与一条东西的小巷相交,小巷长不过一二十米,东西巷头相对各有一户人家。因为它实在太短了,不仔细看,行人甚至觉不出这是一条小巷。耳朵眼巷恐怕要算得上济南街巷中最短的一条。
穿过“耳朵眼”,沿东小王府街曲折北行,在蕃安巷北段东还有一条狭长的胡同,形状类似家用的勺子,柄长头大,因此人们赋予它一个生活气息颇浓的名字——“勺子头巷”(又雅称北斗巷)。
山水沟是南圩城至内城南城墙间南北向的排洪沟。每年夏秋雨季,南部山区洪水暴发时,经南圩城护城河分洪后,又从南圩城水关由山水沟导入老城护城河。枯水期间沟内滩地则成为济南南关集市所在,因地接南部贫困山区,故集市所买卖的均为价廉的生活必需品及杂物,昔日又称此为山水沟破烂市。
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字子真,别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家是济南府新城(今桓台)的望族,自曾祖起即世代为宦。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王士祯21岁时考中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为官清正廉洁,审理纠正过许多冤案,颇有政绩。
关于秋柳园的来历,还有一段文坛佳话。明清之际,大明湖东南岸附近有水面亭,为当时大明湖一名胜景点。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秋天,23岁的王士祯与济南诸多名士会于水面亭。时亭畔垂柳依依,秋风萧瑟,他触景生情,遂赋《秋柳诗》四首,意境幽遥寥廓,诗意深微哀婉,句句写柳用典,却不见一个柳字,为神韵派的典型之作。《秋柳诗》传遍,全国名士如顾亭林、徐夜等和之者至百数十家。后来,济南的文士们便成立了秋柳诗社,并在水面亭附近修建馆舍,观柳赏荷,读书唱和,号为秋柳园。
三合街,原有药王庙,旧时每年农历四月二十日开始在此举行药市会,规模很大,与安国、安徽毫州、河南禹县的药材会,并称为国内四大药材市会。
长盛街,在东关大街东头,先时街上有一座迎春庙,大殿内春神塑像。明清以来,每年立春之日都在这里举行打春牛的仪式。届时用纸扎一头黄牛,历城县官手执春鞭打牛,并且口念诵词:“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表示劝农勤耕和春耕开始。
五三街原址在泺源门(西门)城墙外护城河东岸,是一条南北的街道。北自泺源桥(西门桥),南到趵突泉东门以北的坤顺门外,西邻护城河,原叫“顺城街”老百姓也称“西城根街”。原街南段两侧都有民房,街北段只有靠城墙一边有民房,此街依城傍水,南宽北窄。
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充其在济南的,借口,寻衅滋事乱杀、抢劫商店、妇女。5月3日,日军将交涉包围,收缴武器,山东特派员蔡公时等17人。日军制造了中外的“五三”惨案也称“济南惨案”。5月8日,日军向济南城发动进攻,顺城街一带被日军用煤油放火焚烧,街上房屋全部,居民也。1929年5月,为纪念济南“五三”惨案,在西门桥南立济南“五三”惨案。该街改名为“五三街”。
1978年,济南扩展趵突泉北南段时,“五三街”被拆除,1985年,修建环城公园时,“五三街”遗址成为环城公园一部分。
旧军门巷 北起泉城,南止黑虎泉西,东临榜棚街,西临狮子口街、九曲巷。因清督抚军门曾建于此,后迁至德王府而成为军门旧址而得名。由于清同治年间山东巡抚丁宝桢在巷北西建宅第,这条短小的巷子便在济南出了名。丁宝桢是咸丰进士,贵州人,同治元年(1862年)起任山东按察使、布政使,1867年任山东巡抚,被曾国藩称赞为“豪杰士”。
榜棚街过去有榜棚,用来张榜公布考生的乡试(考举人)成绩。它南起黑虎泉西,北至泉城,这条短短的南北了明清两个朝代几百年间无数考生的悲欢。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山东的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八月举行,九月发榜。到发榜日那天,天还未亮榜棚街一带已是万头攒动、人声鼎沸。成绩公布后,上榜者欢呼雀跃,失意者则黯然神伤、郁郁寡欢。
所谓“街”,与发财毫无关系。“官”是“棺”的同音字,这一条街上棺材铺林立。大家忌讳这个“棺”字,所以改称为街,礼也。
高都司巷北起将军庙街西口,南止泉城,街长250米,宽3.5米。据传,该街是因曾有一高姓的都司在此居住而得名,街名始自明代。1966年曾名启明街,1980年复原名。旧时,进了济南的西门朝东走,在北第二个巷便是高都司巷了。巷两侧大都是具有北方特色青砖小瓦的清代民居,且其很多建筑都很考究,有带斜坡式的回廊院落,有的院落里还有石雕、木雕的吉祥图案。有的大户人家,还把住宅建成“院套街、街连院”的独特格局。2002年10月对高都司巷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古井、古道、陶罐、瓷器、瓦当、酒坛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几乎贯穿了从战国至明清每个朝代,这就证明先民们在战国时就已在这一带生活。因此,有的报刊说高都司巷出土的文物就是“整个一部‘济南编年史’”
北大槐树街在槐荫区,有8条以“大槐树”相称的街道,北大槐树街是其中之一。相传,这棵“大槐树”与唐开国名将秦琼有关。当时,秦琼家住太平庄,门前有几棵槐树,后来,当地被改称大槐树庄。 据街内清真寺现存清同治十三年碑文记载,此庄明代已有。
王府池子街因街西侧有著名的王府池子而得名。王府池即濯缨湖,又名“海子”。北魏时称“流杯池”;元时称为“灰泉”,在濯缨泉西北。明代始名濯缨湖,因其在德王府邸内,故俗称“王府池”。
王府池子街东起西更道街,西连芙蓉街,北抵起凤桥街,南接平泉胡同,小户门楼,街道纵横,多有小弯,人行其间,老城风情扑面而来。王府池子街原名魏家胡同,以姓氏得名。20世纪三十年代初,将街南段改名王府池子街。1965年,两街合并,统名王府池子街。
平泉胡同也叫“水胡同”。旧时,每天一大早,去泉子担水、运水的人们穿梭不断,把条条水胡同搞得人来车往很是热闹。一进水胡同,总是给人湿漉漉的感觉,使人感到清爽惬意。在夏天,水胡同面上弄上水没什么,可到冬天就会结冰,弄得滑不好走。这时便有胡同的热心人,他们用铁铲水或在面撒点炉灰,使人们走起来不摔倒。后来,逐渐用上了自亚水,随着居民楼的兴建,人们再也不用挑水了。因此,一些水胡同的街名也逐渐消失了。平泉胡同11号院内,掀开木板,露出一口小小的圆形井台,这便是平泉了。
贡院墙根街北起大明湖,南止东街,东连西奎文街和茶巷,西邻省。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建置考》(清康熙六十一年增刻本)载有:“贡院巷”。十三年(1934年)《济南市市区测量报告书》始载为:“贡院墙根街”。街因位于贡院东墙根而得名。济南为县、府、省衙署聚集地,拥有大型打文庙、贡院和各色书院、私塾、义学和学堂,这些文教场所,相对集中在清幽的大明湖南岸。贡院是举行乡试或会试的场所,原有正门三楹,两侧各有东、西辕门。门内建有“明经取士”、“为国求贤”两座牌坊,以标榜科举制度的与廉明;二称龙门,进来后即见至公堂,为监临官及其所属办公的地方。至公堂后为明远楼,为全院制高点。考试时监临、监试、巡察等考官于此居高临下监督考生。堂楼两侧为应试号舍,应考者入内即被封号棚,考生考试和暂住都在里面,待交卷日才打开。至光绪年间,应试号舍达1万个。
制锦市过去是棘针市,制锦市街位于天桥区制锦市街道办事处北部。如今的制锦市小区北部一带,那里仍是一片水湾,名叫“三娘子湾”。该街东邻古淖河。
据清乾隆年间《历城县志·山水考》载:“淖河在龙潭迤北蜜脂诸泉汇为溪流,莲塘蔬圃,相错如绣。”在此种菜种藕的农民,便有棘针插作栅墙,因而南部山区山民便肩挑车推棘针在这里叫卖,因卖棘针逐渐增多以至成了“棘针市”。后来,这里居民逐渐增多形成了街道,人们便习称这里为“棘针市”。后因“棘针”与“制锦”其音相近,于是求其雅,便依“制锦”为街名。
宽厚所街区位于解放阁西侧。走宽厚所街,因官宦人家多在此聚居建宅,该街与司里街、所里街、后营坊街并称为清末济南“四大名街”,上世纪30年代,这里成为济南老城区的第一条沥青街。在宽厚所街两侧,分布着袁家大院、魏家大院、张家大院、沈家大院、金家大院、李家大院、王家大院等7个百年老宅院。宽厚所街20号为原江南会馆,有相当大的规模。据说江南会馆一直延伸到南侧的南马道(现黑虎泉西)。会馆内建筑现已拆除,只存临街的大门楼和大门外的影壁墙。
传说后营坊街形成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了。当时曹操任济南相,他为了扩展自己的实力,曾在城南开辟练兵养马,他的大本营正门即在今天的泺源大街,随军家属都聚居在军营后门,房舍沿东西布置,恰好形成一条东西街,人们称其为后营房(坊)街。后营坊街已经从人们的视线年开工建设的泉城广场所在地址原是后营坊街、小后营坊街等街区。
“院东、院西”中的那个“院”。所谓“院”,是指“抚院”,即清朝旧巡抚衙门,珍珠泉原来是山东巡抚衙门,明朝是德王府。
卫巷里面有一条街叫裤裆巷,因为像裤裆,所以叫“裤裆巷”,后来就改成了“湖堂巷”。
泉城北有一条叫“鞭指巷”的小街。宽有丈余,刚刚错开两架地排车,从南头走到北头顶多一支烟的时间。进街口不远,西有一更小更窄的胡同,叫“云彩眼”。就这一条街巷两个名字,住在这个街上的大人小孩都知道几段有趣的传说。
自明朝济南设府后,该巷附近设有布政司、都司、都察院等衙署,巷内曾住过一名刘姓都察院都御史,人称“刘都宪”,此巷一度称为“刘都宪巷”。
清康熙年间,此巷内逐渐有了若干家经营、缰绳、鞍子等皮革制品的手工作坊。久而久之,这条街巷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巷”。该巷因有一段饶有趣味的民间传说而附雅,改称鞭指巷。
鞭指巷来历的传说:在乾隆年间,乾隆微服下江南,沿途游历湖光山色,体察民情。一日和几位近臣骑马来到济南,君臣几人从西门进城,顺大街东行,来到一条繁华整洁的街巷前。乾隆手持马鞭问大学士纪晓岚:“这条堪与都城市街媲美的街巷叫什么名字?”才思过人的纪大学士随声应答:“鞭指巷。”话一出口赢得周围的同声喝彩。既了“百事通知天下”的美誉,又避欺君之嫌(因皇上用马鞭所指),此事一时传为佳话。“鞭指巷”取代了原来的街名,一直流传至今。
至于云彩眼的传说则更有意思:有一市井无赖闲来无事,欲拿穷人开心,于是叫来一人力车夫,上车后拿出一锭银子说:“你如果能把我送到天上去,这锭银子就是你的,办不到就去见官。”这个无赖万万没想到人力车夫虽是一个穷汉却非常聪明,二话没说拉起他就走,三转两拐停下车说:“到了天上了,拿银子吧。”无赖先是惊诧继而:“这明明还在地下,你如何说到了天上?”车夫请他看一看街名。“云彩眼”三个字豁然在目,无赖还想耍赖,无奈看热闹的街坊四邻一起帮腔:“你要去天上,人家把你拉到‘云彩’里难道不对吗?”无赖一看难犯,扔下银子跑了。
鞭指巷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老街。老邻旧居,生生息息,有富人,也有穷人,有大门楼,也有小平房,几百户人家一代代和睦相处。良好的人文使这条小街古风犹存。旧时的“状元府”、“宝元居” 酱菜店、“机房”(织造行)、“风琴厂”旧址依然保留完好,只是扒鸡店、煎饼铺、茶水馆早已不见踪影。
鞭指巷之所以有名,还因为济南总共诞生过两位状元,其中之一的清代状元陈冕便诞生于此。在丁宝桢、马国翰等清代名士的故居于近年相继拆除后,隐于鞭指巷中的陈冕状元府如今已算得上是绝无仅有的一处清代名人故居了。
在泉城西部的北面,有一条不算长的东向的老街,她西起高督司巷,东至鞭指巷,这就是将军庙街,在过去,她可称得上是教建筑一条街。
将军庙街北自东至西依次为城隍庙、将军庙、慈云观和天主堂。将军庙街建天主时,当地老百姓也在四角各建一座关帝庙,以示抗衡。
将军庙街的得名当然是缘于街上的将军庙,刘猛将军是传说中灭蝗保穑之神。一说指宋刘锜。宋景定四年,旱蝗,上敕云:“飞蝗入境,渐食嘉禾,赖尔神灵,剪灭无余。”蝗遂殄灭。见罗振玉《俗说》引朱坤《灵泉笔记》。另一说指元刘承忠。刘承忠元末驻守江淮,会蝗旱,督兵捕逐,蝗殄灭殆尽。后元亡,自溺死,当地人祠之,称之曰刘猛将军。见《畿辅通志·祀典》。
全国各地的刘猛将军庙多与八蜡庙合祀或由八蜡庙改建,八(虫字旁右边是八)蜡庙多为祭祀蝗虫或者驱蝗神的。因蝗虫俗称蚂蚱,八蜡(音扎)庙实际就是蚂蚱庙。
在济南,清朝的刑场是西门外的丁字街。现在这里已和城顶街、水长街统称为饮虎池街。城顶是干、鲜杂货的集散地。
当时的丁字街是一个热闹非凡的集市,每天运送、买卖各类商品的小商小贩和居民来往不绝,如果要,首先由当地地保通知街上各类商贩,赶快摊子;行栈、住户也都纷纷关门闭户。当从城里出来时,沿途可以向各商店、铺户要酒要饭,准备吃饱喝足,做个‘撑死鬼’。这时跟随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赶也赶不走。及至走到丁字街,所谓监斩官和已等候多时。等到时辰一到,喀嚓一声,人头落地,围看的人纷纷后退。接着是处理尸体,打扫血迹。
南门附近有条离明街。之所以称“离明”,就因这条街上原有一座火神庙,火,不仅“明”,而且在《易经》中属“离”卦,故有此街名。
历山顶,有历山顶街是建在古历山之顶的传说。历山位于泉城南的历山顶街(历下区人民医院东侧那条街),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八记云:“齐州城东有孤石,平地耸出,俗谓之历山;以北有泉,号舜井;东隔小街,又有石井,汲之不绝,云是舜东家之井。”为区别于千佛山那个历山,这个历山又称古历山,在济南还有一种说法,“舜耕历山”是指位于历山顶街的古历山,经过时代的变迁,此山只剩下山顶露在地面之上,到后来才称千佛山为历山。古历山原在历山顶街南段东一居民院中的东屋里,冲门大方桌下,有一口井,水面上露出一块不足一米的小山头,古历山被压在济南市冶金局宿舍下面,现已经彻底看不到了。
舜井街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老街。相传四千年前大舜淘浚此井,街因舜井而得名。
舜井也叫舜泉,舜井历史上名气很大,欧阳修、苏辙、元好问、曾巩等文学大名家都曾诗赞。曾巩赞曰:“山麓归耕谜故垄,井干余汲见飞泉。清涵广陌能成雨,冷侵平湖别有天。南狩一时成往事,重华千古似当年。更应此水无休歇,余泽世世传。”
往日的舜井旁还立有“龙虎”石碑,供有“圣井龙泉通海渊之神”木牌。街上的舜园过去是舜祠(亦称舜庙)。舜庙规模宏大,宏伟,有娥英祠,供有娥皇、女英神像。园内元代至治三年(1323年)所立迎祥宫碑,系张养浩篆额,张起岩撰文并书,碑文记载了自金代兴定庚辰年(1220年)至元代至治三年300余年内,舜祠和迎祥宫的兴废过程。
街不是一条街,而是一片老街巷,以“道”字开头的街巷算起来共有12条。而在当年的老济南,过了十二马就算出城了。这片地方解放前是一片棚户区,那些拉洋车的、拣破料的、逃荒要饭的人,因为没钱在城里买房子,就到城郊搭起了窝棚,人越聚越多,窝棚也越塔越多,渐渐地连成了一片。历经了沧桑巨变,几经的街,如今已是设施齐全的住宅区,居民在此安居乐业。
五里牌坊过去叫“五女牌坊”,说的是这里有一户人家没有男孩,只有五个闺女,由于家境贫寒,为了给父母养老送终,五个姑娘都没有出嫁。她们死后,人们修了一座牌坊以志纪念,取名“五女牌坊”。后来被人们讹传为“五里牌坊”。实际上,“五女牌坊”的说法只是当地人的口耳相传。据史料记载,五里牌坊原名“孝女坊”,清嘉庆年间修建,距今已有约200年历史。牌坊坐东面西,高约三米有余,宽约二米,全部用石料筑成,两底座上竖立两根石柱,立柱上镌刻着:“绢七尺于灵前至死,随双亲于地下携手同行”,坊额上刻有“旌孝双亲”字样,坊额上部为龙纹花卉顶罩。据《续修历城县志》记载:嘉庆年间,济南有了陈氏姊妹二人,姐姐叫陈志芳,妹妹叫陈信芳,住在济南西门里双忠祠附近。她们的父亲叫陈定九,夫妇俩没有男孩。志芳、信芳为孝敬赡养年迈的父母,矢志不嫁。嘉庆六年,陈定九夫妇相继病逝,姊妹两人卖掉所有家产为父母殓葬,日夜哭声不绝。有一天,邻居一位老太太过其门口,发现大门未启,而且哭声已绝,从窗缝一看,姊妹二人已双双缢死在父母灵柩旁,脸上仍带着泪痕。街坊邻居捐资将姊妹二人安葬。感其节孝,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在城西五里处修立了这座“孝女坊”,以示表彰。大约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孝女坊”被。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建置考》载“卫巷,济南卫西”。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地域考》又载“卫巷旧志济南卫西”。该巷因南首为明代“济南卫”驻地而得名。按察司街:该街因东侧为明、清两代按察使司署(主管省一级司法,遗址在济南一中)故名。《山东通志·疆域志》载:“按察使司署在东城内,明洪武九年(1376年)自青州府移建。”棋盘街: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有“棋盘街”。该街因纵横交错形似棋盘,故名。
万紫巷原是五里沟的一片,四乡农民和城镇商贩为了摆脱应付们带来的一些麻烦,就在此地自行成交,日久无形中便形成了一种定期集市,每天凌晨两三点钟,人们就提着灯,手提、肩挑着各种蔬菜,海味和农副产品来赶早市,天亮时就收市,所以当时称它为“夜猫子市”。以后,渐有人定居,专做赶集人的“打尖”(茶饭)生意。早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人就出兵强占了胶州湾,德兵要求在济南商埠区开设驻地和西人住家的同时,每天需要大量的海鲜水产、蔬菜和副食,辟设专用市场供给给养。到宣统二年(1910年),清廷就把这初步建立起来的商场,拱手送给了人。他们在商场内盖起了一幢德式的“四面亭”,并以街形街貌和“弯”字谐音,取名为“字巷商场”。军阀后,凡到商场挑担叫卖者,一律纳税,不得。人们地说:“怪不得叫弯字巷,原来他们的心都是弯的!”自此,这里又以“弯字巷”而得名。1937年,日本鬼子在侵占济南后也把伸向了它。他们把四面亭成四排房,在场内开设洋行,辟建专用菜市,并改“弯字巷”为“鹤字巷”。日本投降,窃据商场,经营呈现枯竭状态。1948年济南解放,这里才迎来了新的篇章。1975年以“万紫千红”之意定名为“万紫巷”,沿用至今。
在济南齐鲁医院后门以东,有一条东西向小街,它就是广智院街。此街原名“东新街”,后因清朝末年在街东头建起广智院后,遂改称现名。
广智院是外国在中国兴办的最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博物馆之一。它是由英国传教士怀恩光于1904年在青州创办的。最初称为“博古堂”,后搬迁到济南,耗资20万,于1910年建成新馆,并改名为“广智院”,以表达“广其智识”之意。
广智院是济南市的首座博物馆。1992年,广智院被省定为第二批重点历史文物单位。
- 标签:三桥新街西城往事
- 编辑:白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