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旅游

【川网探展笔记】从温饱不足到决胜全面小康 四川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原标题:【川网探展笔记】从温饱不足到决胜全面小康 四川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四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四川新闻网成都10月5日讯(记者 李丹 胡旭阳 文骥 实习生 聂蓥 摄影报道)“壮丽七十年 阔步新时代——四川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已于9月28日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正式开展。本次大展生动记录了过去70年,四川砥砺奋进的非凡历程,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该成就展由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都市承办,采取“1+21”模式组展,分为省级综合馆、市州组合馆、时光情景厅3个部分,展厅面积共计超过2万平方米。以图片、沙盘、实物、模型、音视频等方式,浓墨重彩地宣传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重点展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其中,综合展馆位于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1号展馆,展览面积约14000平方米,分为序厅和7个展区及尾厅。七个主题分别为“党中央对四川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从一穷二白到经济大省,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从封闭落后到全面进步,民主法治建设开创新局面”、“从发展滞后到繁荣兴盛,文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从温饱不足到决胜全面小康,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粗放开发到和谐共生,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以自我革命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步入1号展馆第五展区,成就展向参观者们讲述的是70年来的四川人民生活的可喜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事业在艰难困苦中起步发展,脱贫攻坚成为了摆在面前的问题。70年来,四川民生事业优先发展,就业质量和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科教兴川扎实推进,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升,社会环境和谐安定,灾后重建成效显著。

  70年来,四川通过一大批惠民举措不断落地实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水平大幅提高,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70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打响反贫困之战,取得十分辉煌的减贫成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和扶贫开发大力推进,我省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四川是全国6个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秦巴山区和乌蒙山区“四大片区”成为脱贫攻坚主战场。

教育事业发展

  四川省把藏区彝区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坚中之坚来抓,通过在藏区开展“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彝区开展“十项扶贫工程”,藏区彝区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116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36.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3.6%降至8%。针对贫困地区,四川省精准选派村干部,实现全省11501个贫困村“五个一”和20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困村“三个一”帮扶覆盖。截至2018年底,全省贫困人口减贫幅度达到88%,贫困村的退出率达到85%,贫困县的摘帽率达到57%。

  与此同时,四川城乡住房条件逐步改善,“住有所居”的愿景逐步成为现实。通过大力实施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藏区新居、彝家新寨、乌蒙新村等一系列民生项目,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田园新村、新型社区、花园城市、灾后重建新区等成为巴蜀大地靓丽的风景。

  四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解放初的3.6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41平方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与此同时,教育与医疗也不断发展。随着科教兴国、恢复高考、高校扩招等教育改革措施相继实施,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后迎来高速发展期。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不断加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完善,藏区“9+3”免费教育和彝区“一村一幼” 计划有力实施,教育公平迈出坚实步伐。

  同时,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基本成型,社会卫生条件大为改善。全省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资源布局更加均衡,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疾病防控成效显著,卫生应急能力明显增强,健康扶贫深入实施,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对外合作加快推进,全川人民健康水平持续稳步提高。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第五展区还展出了一系列灾害预警以及抗震救灾的高新技术产品。四川先后发生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对灾害,四川创造了人类抗灾救灾史上的伟大奇迹,也探索出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宝贵经验。在现场,记者看到了64型短周期地震计、基式地震计、小型复合翼无人机、网联无人机、地震预警专用物联网喇叭、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等设备,这些展品能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抗灾救灾科技的不断发展。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