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地宫发掘视频大国工匠王亚蓉来川 携东周双色三角纹经锦亮相(图
原标题:法门寺地宫发掘视频大国工匠王亚蓉来川 携东周双色三角纹经锦亮相(图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馆等单位的10余位向王亚蓉专家举行了仪式,严谨地表示了对纺织文物的与修复的传承。之后进行了两个项目的复织结项工作:江西靖安东周墓出土织锦,陕西扶风唐代寺地宫出土为捧真身的物件蹙金绣衣物,现场展示了复织。
这匹东周双色三角纹经锦是根据江西靖安东周墓出土的织锦复织的。在《大国工匠》纪录片拍摄期间,王亚蓉刚刚开始它的复织工作。当时,从墓葬出土的东周丝织品已经以一坨“泥糊”的状态,在冰箱里冷冻了9年。利用羊毫,王亚蓉一点一点扫落沉积其中的泥沙,光是打开泥封就用了一个多月。
开幕式上,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黄元,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王亚蓉进行了致辞。成都博物馆馆长王毅介绍了蜀锦对古代南北“丝绸之”所做的贡献和成都天回老官山织机模型等重大纺织文物发现。
名厨彭子渝、王开发:川菜解危急需“工匠”
冯小敏:数学传承工匠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国庆期间因为纪录片《大国工匠》而被观众所熟悉的王亚蓉在本次学术研讨会上颇受关注,因为她亮出了自己最新的复织作品:东周双色三角纹经锦。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谢礼恒编辑官莉
中国工艺集团新馆在成都开业传承工匠
由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主办、成都博物馆承办的“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10月27日在位居“中国四大名锦”之首的蜀锦所在地“锦官城”成都召开。来自全国40余家文博、考古、教学机构的近百位纺织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编者注:该视频与原文无关,仅供扩展阅读
研讨会上,已经跟随王亚蓉学习多年的学生们正式举行仪式。从业40多年来,王亚蓉先后参与了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陕西寺唐塔地宫、老山汉墓等多处丝织品的现场发掘、清理、、修复与研究工作,开展古代纺织品的实验考古学研究,并陆陆续续带出了21位徒弟,如今都活跃在文博科研领域。她说,此前从海昏侯墓中出土了少量的丝织物,下一步将会对其开展研究。
作为此次学术研讨会的承办方,成都博物馆馆长王毅表示,成都从汉到宋元时期,是供给南北丝绸之丝绸茶农的主要产地,在中国锦史中,蜀锦的地位无可替代。无论是云锦、宋锦、壮锦都与蜀锦技术的与交流密切相关。“通过这次会议,希望能让更多的同行参与到蜀锦与丝绸之上的蜀锦这一研究领域上来,更加深入地对蜀锦在文化内涵和古代丝绸之上的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研究。”
四川一高校毕业生作品情怀满满传承工匠
“这个唐代的‘四经绞小花罗’,你们这样悬空看,更能够看清楚它的结构。”举着一小块复织的“四经绞小花罗”,王亚蓉向大家它的纹,回答大家的问题。来自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成都博物院等全国各地的专家、织造技艺大师等围在它面前,细细观看纹并拍照。
和东周双色三角纹经锦一起亮相的,还有根据陕西寺地宫出土的丝织物,复制的五件蹙金绣衣物。这些蹙金绣衣物都是绣在唐代的“四经绞小花罗”上的。王亚蓉告诉记者,自己从1987年第一次在寺的地宫里看到“四经绞小花罗”时,就想把它复织出来,但是由于织造技术已经消失,受多方条件,这个愿望始终没有实现。直到后来,王亚蓉找到了能够操作传统织机的江苏省织造技艺大师李德喜夫妇,几方合作,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尝试和合作,才复织出第一块“四经绞小花罗”。
- 标签:法门寺地宫发掘视频
- 编辑:白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