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地宫存有世界上最古老茶具 寺地宫存有世界上最古老茶具法门寺地宫
原标题:寺地宫存有世界上最古老茶具 寺地宫存有世界上最古老茶具法门寺地宫
从各种史料中可以发现,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的进一步流传发展,饮茶已很普遍。
有一种说法,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为了能立稳脚跟以便进一步传法,也愿意依附于、神仙等。所谓“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将佛教与黄老之术相混同的现象在汉代非常普遍。
释道悦的《续名僧传》说:“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请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永明中,敕吴兴,礼致,年七十九。”这条记载说明了僧人饮茶能长寿,反映僧人将茶作为养生保健的饮料。《广博物志》中的昙济是著名的高僧,在八公山东山寺住的时间很长。八公山一名北山,邻近寿州,是古代名茶“寿州黄芽”的产地。南朝宋孝武帝的两个儿子到八公山东山寺去拜访昙济,喝了寺里的茶,大为赞赏,称为甘露。《洛阳伽蓝记》也多有在饮茶的记载。
演至唐代,禅在中国大范围内得到,伴随着禅的兴盛,坐禅饮茶也成为禅师的必修功课,茶助禅风,禅助茶情,禅茶于唐代在形式上得以融合。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一文中就有描述:“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魏晋时期,随着佛教在的进一步,佛教经典日渐增多,关于僧人饮茶的最早记载,也可追溯到晋代。据传,敦煌人单道开,在东晋(穆帝永和二年)住在昭德寺。据说他在室内时,不怕寒暑,昼夜不眠,诵经四十余万言,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己。
佛教自传入中国后,与茶的就越来越深,禅与茶的融合也愈加广泛和深入。从坐禅饮茶、以茶止睡解渴到大规模地种茶,从以茶待客到以茶汤供养诸佛祖师,将茶引入庄严的教仪轨中,茶已经成为僧侣参禅悟道、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禅文化学者吴立民认为:“以茶作供品,作空性观,既容易悟得缘起性空的道理,又显实相不空的,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秘密禅的‘密禅’茶道。”
东汉末年,作为佛教通用方式的禅也开始传入中国,当时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凝心、坐禅数息的形式与方法等。此时,饮茶还不十分普遍,在汉代尚未见到僧人饮茶的记载。
僧人饮茶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晋
唐代坐禅饮茶成为禅师的必修功课
每天吃的有食物和药物,而喝的只是茶苏。有人认为,“茶苏”是茶和紫苏调制的饮料,能够起到提神少睡、防止睡眠的作用。这条记载说明,已开始用茶。单道开饮茶,是与其它药物同时服用,是与服饮之术相类似的,可见当时的佛教还是受药石观念影响。但单道开昼夜不眠,因此其饮茶除了养生保健,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提神破睡,此时,茶在坐禅中的功效已开始被认识。
据相关有研究者认为,“茶与禅在最初的接触中,只是外在形式上的。尤其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早期,思想上依赖于其它中国传统文化,在饮茶方面也难以有自己的创造。”共2页[2]
- 标签:法门寺地宫
- 编辑:白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