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西安老街区龙渠堡:从古村堡变成“口”形街区?西安墓地名人

西安老街区龙渠堡:从古村堡变成“口”形街区?西安墓地名人那么龙首渠是不是真的流经了龙渠堡附近,得名之说有根据还是讹传?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永禄对此进行了分析…

原标题:西安老街区龙渠堡:从古村堡变成“口”形街区?西安墓地名人

那么龙首渠是不是真的流经了龙渠堡附近,得名之说有根据还是讹传?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永禄对此进行了分析。龙首渠,始凿于隋开皇三年(583年),后历经宋元明清时期改凿疏浚。

本组由记者薛雯采写

郑老先生曾住龙渠堡前巷4号院。老人介绍,时期,龙渠堡巷子里共有两座门楼,一座建在前巷的东口,是巷子的正门,一座建在后巷的西口,是巷子后门。前巷的门楼高大气派,是座木制两层门楼,侧面有楼梯能上去,门楼上写着“龙渠堡”三个字,两扇木门很大。后巷的门楼因为是巷子后门,所以结构简单点儿,是一层的,比起对面大新巷东口的门楼显得要逊色一些。门楼有专人值守,每到晚上10点左右就关了。这样的传统解放后就没有了。门楼于1958年前后拆除。

不过,据了解龙渠堡历史的老住户郑云老先生说,龙渠堡开始并不在东郭城内,它与邻近的耿家堡、曹家集及靠东边的永宁坊、小庄都在郭城墙外,统称外五坊,明清时期再次扩大郭城时才包入城里。

龙渠堡位于东门外东南方向,柿园西侧,东关南街以东,鸡市拐的偏东南方向。现在龙渠堡巷口没有牌,根据门牌,可以看到这一片有几条巷子都以“龙渠堡××号”排序。初来的人难免犯迷糊,“这些巷子都是龙渠堡么?”

唐代时,它从今西安城东南秦沟村附近,引河水往西北流,所以又名水渠。引流的水到长乐坡后,分为东西二渠。其渠向西流,从通化门入城后,又分为三支,一支南流入兴庆宫,注入兴庆池;一支西去,流经皇城,入于宫城;再一支从永嘉坊西北,分水北流。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陕西巡抚鄂弼修筑西安城,将渠水入城水门废弃,自此龙首不能入城,仅能分注于东城壕。嘉庆《咸宁县志地理》记载:“今通济渠入西城壕,而龙首则自灌田外入东郭冰窖,余者注东城壕,而渠自此绝矣。”

西安文化、著名研究者康寄遥先生(1880~1968年)曾住在龙渠堡。记者辗转找到康寄遥之孙、康正信老人。他介绍道,祖父个子高,瘦瘦的,家规严厉,儿子在他面前都要站着回话,却对孙子辈儿和蔼可亲。康家在龙渠堡一带有两处院子,一处是老院,位于后巷,民立中学东边,坐北朝南,是个三进院子。另一处是“康氏坟园”,位于前巷东口出去后往南拐,园门朝北,最初占地二十七亩,解放后缩为八亩,里面安葬着老太(康寄遥的母亲)。

明代有龙首渠从村北流过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从二十世纪十年代开始,龙渠堡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东段,许多老院子被拆,盖起新小区,老住户也纷纷搬离了老巷。东边偏北的曹家集则彻底消失在小区楼林里,难寻过去的踪迹。不过,随着新小区的陆续建起,昔日东侧马道子往北至曹家集的这段日渐繁华,沿途的小区也标着“龙渠堡小区”或“龙渠堡××号楼”,许多人都将这里当作是龙渠堡正街,却对前巷、后巷知之甚少。就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碑林区地名图》和现在一些电子地图,也将这条标作龙渠堡,而后巷可能因为紧连大新巷,也被标为大新巷。

龙渠堡的“相公帽子”门头

康寄遥家的老宅,时遭到康正信供图

经明代多次疏凿整治后的龙首渠,从府城东长乐门(即东门)之南引水入城。

对此,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永禄分析说,这里虽然不会提到龙渠堡这个称谓,但是对比古今长安地图不难发现,今龙渠堡所在,确实位于龙首渠流经处附近,因此,它的得名应与龙首渠有直接关系。

那时,龙渠堡里基本都是住家户,一个院子挨一个院子。院子通常挺深,足有五六十米,全是类似的小门头。前巷和后巷一共有62户,前巷31户,后巷31户。郑老先生说,门牌号先从前巷的南边由东自西排,排到西口再折到对面,由西往东排,门楼下门房是前巷的31号。龙渠堡32号从后巷南边东口开始往西延续,到西口后,再折到对面北,从西往东排,直到62号完。后来,门牌号又重新排过。郑老先生家由4号变为了39号。据地名志记载,1966年,龙渠堡曾称工农兵巷,1972年恢复原名。

龙渠堡有棵大椿树记者尚洪涛摄

在近二三十年,随着城市发展,龙渠堡昔日的“口”字形已被打破,村堡的概念淡化消失,龙渠堡成为街巷中的一员,前后巷和两条马道子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前巷变化较大,它只保留了西段,东段被建筑物覆盖,从西段走过来到的中段即被挡住,只能顺着北去的方向柿园;后巷仍延续以往,没有特别显著的改变;东侧的马道子则从过去的背街,变得热闹起来,形成了一条南北主,沿街建有多个小区,边小商铺林立,许多不了解的人都将这里认作是龙渠堡正街;西侧的马道子,相对变化较小。

龙渠堡“口”字形的几个角连接着其他街巷:东北角,可往北通向柿园;东南角,能接南边的亘垣堡及东南方向的兴庆宫公园;西南角,即后巷的西口,连接着大新巷,可通到东关南街。值得一提的是,在后巷西口与大新巷交界处附近,有一棵需几人合抱的老槐树,已上千年树龄,收录在西安古树名木序列。

康寄遥(左)晚年和家人在母亲墓塔前合影

郑云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龙渠堡人,不仅对历史感兴趣,记忆力也很好。采访中,正是因为多位受访对象的推荐,记者才有幸拜访了郑云老人,并从他那里了解到许多龙渠堡的历史。

龙渠堡,从名字上看和水有关,记者查询资料发现,事实不仅如此,而且和龙渠堡有关的水还非常有名,在历史上对西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就是西安城引水渠道之一的龙首渠。

在龙渠堡后巷中段南,碑林药业门前,有一棵高大的椿树,树干粗壮,树枝繁茂,被列为西安市古树名木序列,属于古树。龙渠堡小区居民周三民记得,在碑林药业之前,那里是汽车修配厂。

前后巷口过去各有一个门楼

(西安晚报)

过去在龙渠堡常见的那种小门头,现在在龙渠堡只有一户还保留得较完整。这户院子位于后巷西口,门口摆着两个石门墩,石墩侧面雕花清晰可见,木门槛儿大约二三十厘米高,黑漆木门是中开的两扇门,有一米多宽,中间有铁制拉环,拉环下方还有两个竖式的拉手,应该是后装的。砖瓦的门头造型别致,郭兵说,因为从侧面看像一顶相公帽,所以他们把这叫“相公帽子”门头。透过木门,里面已是与周边其他建筑无异的现代式居民房了。

据《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介绍,龙渠堡得名于明清时期,因明代有龙首渠流经村北而得名。当时的村子是什么样子,规模如何,现在已不得而知。据86岁的龙渠堡老住户郑云老先生回忆,时期,龙渠堡已经没有农田,居民较杂,各行各业的都有,也有人家种地,耕地都在郭城外。郑云老人家的地在新郭门外,今兴庆宫公园北门里的。龙渠堡从村子变为了以居民为主的居住区。

至元元年(1264年),龙首渠西渠及其支道疏浚。《类编长安志渠》记载:“至元十年,复开五季后涸渠,自长乐坡西北流入王城,一渠西流,灌兴庆池,经胜业坊西入城。”

对于这个问题,老住户郭兵很有发言权。郭师傅今年62岁,从出生起就住在龙渠堡。他说,和一般的老街巷比起来,龙渠堡的特别之处是它不是单独的一条,而是一个堡子,过去的龙渠堡是由四条巷子围成的“口”字形居民区,两条东西巷和两条南北巷。

前巷内有百年历史的二中

“口”字形的龙渠堡形成于明清时期,它基本方正的结构在清光绪《西安府图》中已有标注。图中,围成龙渠堡的四条巷道清晰可见,龙渠堡的周边还有其他几个堡子,南边是耿家堡(后改称亘垣堡),东边偏北是曹家集,北边是四元坊,靠近郭城墙的新郭门,位于郭城内。

郭兵介绍,这四条巷子都不长,其中,两条东向的平行巷子是主,长二百多米,靠北的一条叫龙渠堡前巷,靠南的一条叫龙渠堡后巷,居民院子和驻地单位基本都分布在前巷和后巷里;而南北的两条巷子是背街,类似走廊,连接起前巷和后巷,所以被当地人称为马道子,马道子的两侧以围墙为主,长度要比前后巷短一些。

龙渠堡里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学校西安市第二中学,它的前身是1922年由著名教育家、剧作家孙仁玉创建的民立中学,1949年后改为二中。学校校门原本开在龙渠堡后巷,时期是两扇木门,大约三米宽,后来换成铁门。二中政教处刘老师是1981年来到二中任教的。他告诉记者,他来校后,还在学校见过很有历史的课桌,写有“十七年”字样,当时学校大门两边是两个水泥方柱子,中间是铁门,校舍多是平房,有一栋四层教学楼,现在仍在用,还有苏联帮建的两层楼,很厚实。前几年,为了方便学生上下学,学校将后巷的校门封了,把校门开到了距离柿园、鸡市拐较近的前巷。

“龙渠堡后巷是否并入了大新巷?”记者就此请教了负责辖区地名管理的碑林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工作人员和当地卧龙社区的桑主任。他们表示,没有接到过取消龙渠堡门牌号或将那里并入其他道的消息。对大新巷的认定仍是南关正街至老槐树一段,龙渠堡后巷未更名大新巷。

龙渠堡是西安东关的一处老地名,因明代有龙首渠流经村北而得名。到了近现代,龙渠堡变成由两条平行的前巷、后巷及两条马道子围成的“口”字形居民区。巷内有近百年历史的市二中,也住过名人康寄遥。如今,几经,“口”字形结构被打破,老住户陆续搬入了新建小区。

过去是个“口”字形堡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