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西安文化

悬在城市上空的痛 高空落个马克杯砸弯他的人生路

原标题:悬在城市上空的痛 高空落个马克杯砸弯他的人生路

  “往事不要再提,

  人生已多意外,

  纵然记忆抹不去,

  疼与伤都还在心底。

  真的要拒绝抛物,

  让明天美好和谐,

  你就不要再次伤害我心灵”

  (陈涛改编的歌词)

  “高空抛物”再次成为热点。

  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高空抛物、坠物造成严重后果的,可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而就在《意见》发布第二天,成都小南街,一把菜刀从天而降。一女子醉酒后与男友争吵,将菜刀从10楼扔下,幸无人员伤亡。该名女子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陈涛关注着这两条引发热议的新闻,下落的菜刀将他的记忆带回到了8年前。2011年8月15日,他和女友路过成都提督街锦阳商厦楼下时,被一个坠落的陶瓷马克杯砸中头部,当场倒地。此后,商厦整栋大楼的商户全部成了被告。

  这起引发全国关注的高空坠物连坐案于2014年6月迎来判决,法院判决124家被告承担责任,补偿陈涛15万余元。不过,宣判5年,至今仍有20余家被告未能履行补偿判决。而陈涛的人生也因这个下坠的马克杯发生了改变。

  改变人生的那件事

  一个马克杯144名被告

  “被告无辜,我可能更无辜”

  杯子从天而降,重重地砸在陈涛头部左侧。他从电瓶车上直接倒地,身后的女友惊慌失措,脑子一片空白。2011年8月15日,小伙陈涛的人生因为这个杯子发生了变化。

  他被抬上救护车,送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陈涛至今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感受,“右侧身体慢慢没有了感觉,越到后来感觉越差”,他一度觉得自己的人生将在那天结束。

  他被直接送进了ICU,进行了开颅手术。医生告诉他,他的运动神经受到重创,右侧身体可能全部瘫痪,今后必须依靠轮椅生活。“那个时候我才27岁,根本无法想象这样的结果”。好在经过3个多月的治疗和康复训练,他得以出院,却留下了创伤性癫痫等严重后遗症。

  杯子从何而来,是被谁扔下的?巨额的医疗费用又该找谁来负责?出院后,陈涛迎来了一场漫长而艰难的维权之路。

  “我这个案子很特殊,发生在商业大楼下面,涉及商户的范围广,而商户的流动性又非常大,注册地涉及全国多个地方,甚至包括境外。”陈涛说,在诉讼过程中,单是确定被告、收集和核实被告商家的信息就长达3年,最终的被告数达到了144家。继重庆烟灰缸案后,陈涛一案再次成为高空抛物的焦点事件。

  2014年,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了公开审理。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曾现场旁听了整个开庭过程。法院几次增加被告席的板凳,用了近两个小时才将被告信息核读完毕,审理时长持续近6个小时。法院最终判决124家被告承担补偿责任,补偿陈涛15万余元,平均每户商家承担1200余元。不过,陈涛最终收到的补偿款为13万余元,至今仍有20余家被告没能履行法院判决。

  陈涛介绍,经过几次强制执行后,案子于2015年底结案,剩余未执行款项则在2016年通过法院申请到了救助金。“剩下的实在是执行不下去了,找不到人。”

  该案的判决曾引发舆论关注,有人质疑为了一个受害者却让124家可能无辜的商家成了被告是否恰当。对此,陈涛认为:“确实,124个被告可能都是无辜的,但我呢,我可能是更无辜的,我无辜付出的代价不但有物质还有精神和身体的伤害。”

  从正常人生到“非正常”人生

  被时常刺痛的伤口

  “每降一次温,就会像针刺一样”

  事发8年。11月18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在成都西门一家企业的办公室再次见到了陈涛。与当年的寸头不一样,他的头发长了很多,“主要是为了保暖,医生说应该戴帽子,但我不喜欢。”

  下落的马克杯砸碎了他的头骨,至今还有一小块钢板留在他的头皮下。“一摸就能摸出来,伤口这里是一个波浪状,有一个小的凸起。”他说,长发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可以盖住这块伤疤。

  这块小指头大小的伤疤也成为他全身最敏感的区域,每次理发洗头的时候,他都会提醒服务员避开那里。“总感觉,一按会给我按塌下去一样,虽然可能性不大。”

  伤口也成了他身上的一个天气预报器,晴雨降温总能提前知晓,冬季最明显。“每次降温,这里就会像针刺一样,早晨疼得最厉害。”

  除了天气,还有一种情况会激发这种疼痛。“每次看到有关高空抛物的报道时,就感觉是砸在自己头上一样,头上一阵刺痛,右侧身体也会不自主地抖动,手会下意识地摸到伤口的位置。”

  伤口以外则是另一种“残疾”。“虽然这种残疾不至于让我生活不能自理,但起码让我和正常人有了区别。”陈涛说,运动神经遭受重创之后,身体左右不再协调,“不能做一些剧烈运动,跑步跳跃这些动作也不协调。”

  这种影响让他像一个动作迟缓的老人,上下楼梯时总显得慢半拍,跑步最多是一种加大步伐的快走。“右半边在接受信号的时候总要迟缓很多,跟不上节奏。”

  上肢同样如此。陈涛改变了之前用右手的习惯,在与记者交谈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手上动作都是从左手开始的,“除了写字吃饭,现在很多事情都转到了左手来做。”

  被瞬间改变的心理

  “每次到了现场都会紧张,身体右边发抖”

  身体创伤以外,那场高空坠物也在改变和影响着陈涛的心理。除非有媒体采访,他几乎不谈锦阳商厦和8年前那天发生的任何事情。

  “锦阳商厦”、“马克杯”、“提督街”、“太升路”等,成了陈涛心中的敏感词汇。在回答记者提问过程中,他把出事地点描述成了“那个地方”,事件本身称为“这件事”,事发地点则被说成“那一片”。

  除非应对工作,他几乎没再去过事发地,“差点丢了命的地方,不敢去!”他描述了几次应媒体采访而回到事发地时的感受,“每次到了现场我都会紧张,身体右边发抖。”

  不仅是对事发地恐惧,甚至对所有高楼,陈涛也有了心理障碍。无论是逛街、出门办事还是回到小区,他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他会不时地抬头观察上空,行走的线路也选择靠近大楼最里侧的位置或者远离大楼,“万一再出事,我也许就没那么幸运了。”

  不久前,陈涛驾车回南充老家。车子开进小区,刚刚来到单元楼下,一个牛奶盒从楼上掉落,打在了他的车顶,他被吓得不轻。他赶紧下车,拿起牛奶盒找到物管,与物管一起上楼挨家挨户敲门,可惜没有找到抛物者。在他看来这种行为是无法容忍的,他督促物业在各个单元楼张贴禁止高空抛物的提醒,并将问题以信访形式向街道办进行了投诉。“这不是丢什么物品的问题,哪怕是一团棉花呢,这是行为本身的问题。”陈涛激愤地说。

  陈涛对自己也提出了要求。他在成都羊犀立交附近租了一套房,把阳台上所有的摆件都清理掉,窗户他也尽量将角度开得很小。

  对身边人,他的要求同样苛刻,不允许他们往窗户外丢任何物品,哪怕是一团烟灰,哪怕住在一楼。

  从受害者到反高空抛物斗士

  “需要立法,也更需要人人自律”

  陈涛不多的朋友圈消息中,与高空抛物相关的文章和评论占据了绝大部分。其中一条,在转发央视一则新闻报道后,他留下了一则改编的歌词:“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意外,纵然记忆抹不去,疼与伤都还在心底。真的要拒绝抛物,让明天美好和谐,你就不要再次伤害我心灵”。

  这8年里,陈涛时刻关注着有关高空抛物的报道。此前,四川遂宁一名1岁女童被高空坠落的健身球砸中,颅骨碎裂最终不幸身亡。陈涛曾跟随央视前往当地,并为当事人处理后事提供协助。“每一次看到抛物,就像是打在自己身上一样,我经历过这样痛苦的过程,更能懂它的危害以及受害者的无助。”

  陈涛还将自己的关注延伸到了公共安全方面。生活中,他一旦发现某地存在安全隐患,就迅速将情况向相关部门反馈,并持续关注到最终处理结果。

  但让陈涛不解的是,近年关于高空抛物的报道一直不断,却并未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需要立法,也更需要人人自律。”在陈涛看来,减少或避免高空抛物案的发生,一方面需要立法层面的持续推进,另一方面也需要个人做好自律,提高意识,约束好自己的行为。“就像成都丢菜刀的事件,这是极其恶劣的行为,抛物者完全没有顾忌这个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发布,为有效预防和依法惩治高空抛物、坠物行为,《意见》提出16条具体措施,高空抛物、坠物造成严重后果的,可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物业未尽义务,也将追究其侵权责任。高空抛物的处罚上升到了刑责。

  陈涛关注到了这则消息,他在朋友圈写道:这些年此类事件越来越多,法律上终于有了明确规定。高楼上任何举动都可能给地面带来无辜伤害。

  “希望永远不会再有高空抛物的发生,也不再有无辜者遭受伤害。”这是陈涛的美好愿望。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摄影记者 刘海韵

  专家观点

  高空抛坠物真治不了了吗?

  □王德福(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深圳5岁男童,被高空坠落的玻璃窗砸中,三天后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南京10岁小女孩,放学路上被不明物体砸伤,倒地血流不止……

  谁都希望,历来被称作“悬在城市上空的痛”的高空抛坠物问题能引起全社会关注。而谁都不希望,它以如是触目惊心的方式走到舆论中央。

  近年来,高空抛坠物致人伤亡的案例不断见诸报端,而以“高空抛坠物”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可得1400多条结果,轻者致人伤残,重者致人死亡。

  伤人利器也五花八门,小到螺丝、铁钉、苹果、瓷砖,大到烟灰缸、菜刀、切菜板、晾衣杆、砖头、混凝土块、猫狗、窗户——一切皆可从高层呼啸而至。

  想彻底根除不容易。但可行之策是防范和惩处并重,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问题发生。

  治乱用重典,让责任人为其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既是对受害者的救济,也可彰显法律和规则的力度,起到震慑与防范作用。

  而法律效力得以有效发挥的第一步,即是“识别”。尽可能降低行为的隐匿性、明晰责任主体,才能实现精准有效的治理。其中,技术手段更新是最便捷的识别之道。部分小区调整监控摄像头角度,实现对高空抛物行为全时态全角度监控,效果明显。

  最难但也最长效的方法,还是实现有效的居民自治,让居民行动起来,参与问题治理,提高社会防控能力。重庆有个新建成的安置小区,也出现大量高空抛坠物问题。一些老人在社区动员下,组成一个监督小组,同楼栋长、居民小组长紧密合作,他们空闲时间多,就利用散步、聊天时间,去“抓”高空抛坠物行为,发现一个,曝光一个,效果倒也很不错。 据侠客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