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文化不能缺位
原标题:乡村振兴文化不能缺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华网)
乡村振兴战略是专门针对广大农村群众比较关心的问题,提出的又一利好政策和重大战略。其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众所周知,“三农”问题长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也是事关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一旦解决好了“三农”问题,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近了一大步。不过,乡村振兴提出来容易做起来难。乡村振兴不能够忽略了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原乡。乡村通常是指一些自然村落、村庄,是社会的最小单元。人们在长期的乡村劳作和生产中积累和孕育了许多优秀乡村文化。如乡村族谱、家风家训、人文历史、村风民风、乡贤乡绅等。千百年来,不少地方乡村之所以至今仍然保持着古色古韵,乡风淳朴、文明,就是得益于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的滋养与浸润。可以说,乡村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更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家园。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进步,无论乡村如何变迁、城镇化进程怎样推进,也不管人们离家多远、去往哪里,乡村永远是人们儿时的记忆和现在的牵挂,乡村文化永远是人们无法抹去的浓浓乡愁。
乡村文化是农村的发展动力。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流传至今的乡村文化,都是经过代代传承、历经岁月淘洗,都是去粗存精、向上向善的优秀文化,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兼收并蓄。在这些乡村文化当中,既有以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为主线的古老乡村文化,又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时代新元素的现代乡村文化。无论是古朴原始的乡村文化还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乡村文化,它们都积蓄着一股股向上的力量、奋进的力量。这股力量既为农村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更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激励广大农村群众不断朝着全面小康阔步迈进。
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只有重视乡村文化、挖掘和利用好乡村文化,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才能够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