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新书诗意讲述 中国文化课
原标题:余秋雨新书诗意讲述 中国文化课
最近,由磨铁图书策划,余秋雨重磅作品《中国文化课》正式与读者见面。中国文化一直是余秋雨研究、写作的主线,数十年来,他不断从空间、时间、人格、美学等维度梳理中国文化。如果说成为几代人传统文化启蒙读本的《文化苦旅》是一个开端,那么《中国文化课》就是这条延长线上的重要总结。
说到中国文化,你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诸子百家、唐诗宋词,还是五千年历史长河?其实,这些确实都是中国文化,不过如果要问文化到底是什么,估计很少有人能毫不犹疑地给出答案。
余秋雨在他的新书《中国文化课》的开头,是这样定义文化的:“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为了让大家理解这个简短的文化定义,余秋雨从跨国婚姻里的“文化差异”谈起,一下把看似高深的问题放到了现实生活之中。一部志在全面科普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却从一个学术定义谈起,一方面暗示着这门通识课的高标准、大格局,也说明作者有自信让普罗大众听得懂。
与我们通常所了解的学院内的专业课程授课风格不同,余秋雨讲述的“中国文化课”,融汇了大量自己的感受、经历,善于动用案例,语言很有吸引力。这也跟余秋雨的一个观念有关。近年来,余秋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主持了一个博士生培养项目。他认为,除了讲述自己和古人的著作之外,世上最好的博士课程,一定是“导师漫谈”。任何一个明智的导师都明白,那些从书上、网上都查得到的通行知识,千万不能再多讲,学生们一定讲得比我们更好。如果有足够自信,一个合格的博士专业导师应该把话题集中到独一无二的亲身感受中。
除了诗意的讲述方式,余秋雨讲“中国文化课”,还有一个优势。他曾辞职,用自己的脚,走遍了世界各大主要的文明城市,被外国媒体称为“走得最远的当代学者”。他说,“这个走有个好处,让我的课程里增加了好多感性的成分,一点点地比较、一点点地权衡,最后得出有关中国文化的结论。所以,视野比较开阔。大家跟着我读读这本书的话,同时也等于和我一起进行了一次长途的旅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