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季节交替就易患流感、肺炎? 及时接种疫苗就对了
原标题:小朋友季节交替就易患流感、肺炎? 及时接种疫苗就对了
接连几天的秋雨,将成都的气温从35度瞬间拉到了20多度。陡降的温度、丝丝的凉意,也让蛰伏已久的病毒蠢蠢欲动。这段时间,市妇儿中心医院急诊接诊了不少肺炎患儿,其中不乏有家长把“肺炎”和“感冒”混淆的情况。市妇儿中心医院儿童呼吸科医生提醒,肺炎极易被当成感冒而耽误治疗,一旦小朋友出现严重的咳嗽、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就要考虑到肺炎的可能,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另外,虽然肺炎有发热、咳嗽等明显症状,但也有不少非典型性儿童肺炎并没有发热等症状,往往让家长们掉以轻心,延误宝宝的治疗。
没有发热症状的“感冒”
家长不能掉以轻心
10多天前,家住大邑的3岁宝宝小月出现咳嗽和憋气等症状,因为没有发烧,她母亲以为是一般的感冒,给小月喂了白开水和止咳药。可近半个月过去了,小月的咳嗽一直没好,原来胖乎乎的脸蛋也日益消瘦,她这才带着女儿来到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呼吸科检查。经检查发现,小月患上了肺炎,必须住院治疗。
据市妇儿中心医院儿童呼吸科医生介绍,肺炎是儿科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也有少部分患者不表现发热。儿童肺炎与成人患病不同,往往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据了解,这几天的降温也是流感等疾病的高发期,先期患有流感或一般感冒的婴幼儿如果处理不及时,也会发展成为肺炎。
为何流感或感冒与肺炎容易混淆?这是因为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呼吸道组织结构被破坏,造成呼吸道及全身免疫力下降,给肺炎球菌的入侵提供了机会。人体一旦感染流感病毒,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发热、肌肉痛、咳嗽、乏力等症状,与肺炎球菌感染早期的症状十分相似,这些非特异性症状导致很多病患将肺炎误以为是流感,掉以轻心,耽误就医。肺炎球菌侵入血液时,会引起侵袭性肺炎球菌性疾病,如脑膜炎、菌血症、菌血症性肺炎等,造成患者耳聋、智力低下、瘫痪、致残等后遗症,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流感病毒和肺炎球菌传播的主要方式都是呼吸道飞沫传播,一个简单的喷嚏就可以传播给他人,令人措手不及。5岁以下儿童和65岁以上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者是感冒病毒和肺炎球菌感染的高危人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统计,肺炎球菌人均携带率高达27%-85%,婴幼儿携带率高达85%。
鉴于流感与肺炎之间的密切联系,预防流感与预防肺炎也成为相辅相成的手段。2岁以下儿童是罹患流感和肺炎球菌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应该及时接种疫苗进行保护。
预防接种
对提升婴幼儿免疫力至关重要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造成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的疫症,如天花、乙肝、肺炎……在预防和消除这些传染性疾病的过程中,疫苗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疫苗是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它是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由于疫苗的普及,许多曾经猖獗一时、危害人们健康的重大疾病已经渐行渐远甚至灭绝。因此,疫苗被评为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在中国,自实施免疫规划以来,已经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降低到了历史最低点。
据锦江区东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医生介绍:婴幼儿获取免疫力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先天自有和后天获取。5岁以下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尤其是6个月月龄以内的宝宝,其免疫力主要依靠出生时从妈妈身体获得的母传抗体。母传抗体水平在宝宝出生时最高,随着婴幼儿成长逐步降低,在6月龄时降至最低。此时婴幼儿自身对病原感染的免疫力极低,便给细菌和病毒提供了最佳入侵机会,进入对感染性疾病的易感阶段。此时的“免疫力空窗期”也就成了“小儿感染性疾病高发期”。更加严峻的是,6月龄前的宝宝不能接种流感疫苗,无法获得流感疫苗的特异性免疫保护。因此,为了预防流感和肺炎球菌,6月龄前的宝宝格外需要接种肺炎球菌疫苗,为宝宝构筑免疫防火墙。
疫苗是健康保护伞
捍卫儿童健康成长
成都市疾控中心规划免疫科科长黄蓉娜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核心,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民生大计,接种疫苗不仅可以保护孩子远离疾病侵袭,还有益于孩子的身心智力发育,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疫苗也有利于节省家庭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对公共卫生健康发展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预防接种作为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在我国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数十年来,我国多种传染病发病率也显著下降。目前,成都市0至6岁的儿童总共是137万,总接种剂次将近800万,如果没有强大的疫苗支撑,没有国家的财力支持,不可能使这么多儿童能得到及时接种。大家要相信疫苗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控能力,只有疫苗接种达到一定的覆盖率以后,传染病的传播才会得到很好的控制。人类与细菌、病毒的战斗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人类和疫苗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那么,许多已经从我们视线中消失的疾病可能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甚至形成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所以家长要理性看待疫苗作用,科学认知疫苗价值,坚定使用疫苗信心,捍卫儿童健康成长。
作为药品的一种,疫苗具有药品的特性,既具有疗效,也有不良反应。极少数孩子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不良反应,绝大多数是一般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这些反应过程是一过性的,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没有后遗症,通常1-3天就会自动消失。大量研究显示,相对于不接种疫苗者,即使接种疫苗后发病,患病后的临床症状也要轻得多。
黄蓉娜提醒:为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家长也应该负起责任,及时按照免疫程序全程接种疫苗,使预期免疫效果达到最大化;要带孩子到有资质的正规接种点进行接种;完整告知医生孩子和家族的过敏史、孩子当前的身体状况,特别注意的是,接种完疫苗后一定要遵医嘱留观30分钟。
本报记者 余星雨
- 标签: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