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面向2035 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或年内出台

原标题:面向2035 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或年内出台

  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2020年底将是一个关键节点。再过16个月,国家的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将完全退出,新修订的“双积分”政策也将正式实施。同时,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重要纲领性文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简称《规划(2012~2020)》,到时也将迎来成果的验收。

  为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系统布局产业的未来发展,面向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2021~2035)》),研究编制工作正稳步推进,根据近日召开的《规划(2021~2035)》咨询委员会会议,规划大致框架基本成形,有望在年底前形成初稿。工信部部长、规划起草组组长苗圩表示,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攻关期,通过制定新的规划,深入研究重大问题,明确发展方向,才能抓住战略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在未来世界产业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从小规模示范运行,到产销量接近中国汽车市场的5%,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以说已经走过了最初的培育期。”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国家电动乘用车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王秉刚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阶段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动力电池综合性能仍需提升,从资源开发到回收利用等全产业链的发展还不够均衡,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王秉刚强调,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仍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作为现阶段规划的延续,《规划(2021~ 2035)》将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下一步发展指引方向,助力汽车强国建设。

  政策作用突出 实施成果斐然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仅逾万辆,分别为12552辆和12791辆;而到了2018年,产销分别完成127万辆和125.6万辆,接近2012年的100倍之多。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在6年之内,之所以扩张如此之快,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规划(2012~2020)》以及后续出台配套的一系列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简称“中汽中心”)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过去10年,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政策因素的影响作用占比高达54%,在美国一家机构所做的研究中,这一数字也达到了42%。可以说,政策是过去10年新能源汽车发展最大的影响因素。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规划(2012~2020)》针对战略取向、发展目标、研发布局、技术路线、产品定义等当时产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作出了明确指示和全局部署。在规划的战略指引、政府的积极作为、科技的支撑引领、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创新的商业模式共同作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研发、产业、市场、政策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奠定了明显的综合优势。“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产业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引领和加速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可以说规划实施成果斐然。”万钢如是评价。

  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中汽中心首席专家、情报所副总工程师吴松泉也对以现阶段产业规划为核心的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予以了高度评价:我国新能源汽车从“十城千辆”起步,发展至今,实现了重要突破,中央以及地方的各类鼓励和支持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基本建立起与新能源汽车普及推广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系,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纳新能源汽车,为产业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产业基础和市场基础。

  王秉刚详细阐释了《规划(2012~ 2020)》实施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获得的成绩:在政策层面,近年来我国相关主管部门先后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多达40余项,覆盖从研发到生产、从推广到监管的各个环节,初步建立了全球范围内较为完备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支持体系;在产销规模方面,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已经占国内汽车总销量的4.5%,约占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60%,走在了全球产业发展的前列;在技术水平方面,我国乘用车的主流车型续驶里程已达到300公里以上,领先企业的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250瓦时/公斤,价格为1.2元/瓦时,较2012年能量密度提高了2倍,价格降低了70%;在企业实力方面,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骨干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达8%以上,高于行业国际平均水平。数据显示,2018年,比亚迪、吉利、北汽、上汽等企业进入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十,此外,以蔚来、小鹏为代表的新势力造车企业也逐步进入量产阶段,并参与市场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在配套环境方面,根据中国充电联盟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6月,我国充电桩保有量已超过100万根,同比增长69.3%。其中国内各企业建设的公共充电桩超过41万根,私人充电桩保有量超过59万根,车桩比达到3.5:1,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可以满足电动汽车推广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王秉刚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推广工作取得良好进展,基本有望完成《规划(2012~ 2020)》中提出的整体目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面临补贴大幅退坡、市场淘汰升级、产品存在安全隐患、核心技术有待提升等问题,产业的下一步发展需要新的顶层指引,编制《规划(2021~2035)》的目的正是在于进一步明确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和政策支撑,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和活力,更好地实现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与环境、资源、社会之间良好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市场结构进一步调整

  “《规划(2021~2035)》并不是重新开始,也不是推倒从来,它是现阶段产业政策的延续,也是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作的延续。”但王秉刚强调,《规划(2021~2035)》身处的产业背景与过去发生了很大不同,在编制过程中,需要认清当前形势、明确发展趋势、准确作出预判,做到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架桥铺路。

  吴松泉认为,在下一个15年里,新能源汽车无论是面临的发展环境还是市场本身,和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从由政策驱动为主转变为由市场驱动为主,从产品结构、企业格局,到产业融合、政策环境等,产业各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全新的产业生态将形成。

  据统计,今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1.4万辆和61.7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9.3万辆和49.0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7.3%和56.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9万辆和12.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9.7%和26.4%;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70辆和1102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2倍和7.8倍。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仍以纯电动汽车为主,吴松泉判断,在新能源汽车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新时期,市场结构将进一步调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比例有望提高,氢燃料电池汽车也将逐步实现产业化。

  正如付于武所言,电动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当下跨国公司布局新能源汽车产品的速度和力度远超以往,尤其是在中国汽车市场范围内。毫无疑问,这将重构下一阶段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吴松泉表示,当前国内自主品牌占据90%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随着跨国车企的积极参与,外资车企和合资车企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车企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由此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内企业将逐渐由分散到集中,竞争力强的企业发展向好,而竞争力相对较弱的或将被淘汰,企业的数量将会大幅减少。

  技术路线多元化 产业融合是机遇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认为,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发展或将有望在《规划(2021~2035)》中得到进一步体现,持续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燃料电池汽车并行发展。尤其是当前市场规模较小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将率先在商用车领域落地,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新生力量。“此外,作为《规划(2021~2035)》六大研究专题之一的国际化发展问题,付于武反复强调了推进这一方面工作的重要性。过去,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更多立足国内,但在汽车企业不断走出去,努力走上国际舞台的当下,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国际化发展永远在路上,怎么强调国际化发展的问题都不为过,汽车企业一定要为走出去做好充分的准备,做足功课。”付于武如是说。

  此外,王秉刚还提及了新能源汽车与传统能源汽车协同发展的问题。“《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博鳌共识》的目标是,到203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达到50%。”但王秉刚坦言,按照这一目标,到2035年,全球仍将有一半的汽车属于传统能源汽车的范畴,如何推动新能源汽车和传统能源汽车的协同发展,也将成为《规划(2021~2035)》中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近年来,随着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的快速发展,产业边界和外延不断伸展,这也给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吴松泉指出,不同产业间加速融合也是下一阶段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如何加快汽车产业“新四化”的前进脚步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课题。

  在政策环境方面,我国汽车市场将越来越开放这一发展理念已经明确,吴松泉提出,下一个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面临更加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关部门将在完善事前监管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事实上,以《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等政策的实施为代表,行业管理的“放管服”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过程中。

  据了解,基于上述环境的变化,《规划(2021~2035)》将以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从推动技术进步、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确定战略导向,拟提出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型产业生态构建完成,国际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支撑体系完备有效,新能源汽车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汽车强国梦。

  聚焦汽车社会 注重协同发展

  在前不久召开的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谈到了《规划(2021~2035)》目前编制工作的进展情况,提出新规划的总体思路包括三方面:首先,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兼容多种技术路线;第二,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三,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国内和国外的关系,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除了总体思路、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规划实施等内容以外,规划的制定还将从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与传统车协同发展、国际化、新模式和新生态、政策保障六个方面开展专题研究,不断探索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生态。辛国斌表示,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分为三部分:首先,深化思想认识,研究探索新机制、新举措、新政策;其次,加强专题研究,不断探索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生态;第三,加快工作进度,启动《规划2021~2035)》文稿编制工作,力争年底前形成初稿。

  “《规划(2021~2035)》不仅是一个新能源汽车规划,更涉及几大产业间融合发展,需要各相关部门之间深度协同,做好顶层设计,确保政策无缝衔接。在编制过程中,要加强调研,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开门做规划,要做详细方案,突出重点难点,谋远略、接地气、有实招、出实效。”苗圩提出,希望按照要求加大人员投入,做好工作保障,按照工作计划扎实做好规划的调研、起草、咨询和征求意见等工作,按时高质量完成任务。

  在谈到《规划(2021~2035)》的具体内容时,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新规划应从过去只聚焦汽车产业转变为关注汽车社会的整体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助推下,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共享化发展大势十分明朗,汽车与交通、信息、能源、城市等产业空前紧密结合。新能源汽车作为科技创新的标志性产品,作为跨产业融合的关键节点,正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代,《规划(2021~ 2035)》的制定也应该扩大视野,不为产业本身所局限,更加注重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的角度,对汽车产业和产品进行管理。

  在万钢看来,面向2035年的产业战略规划要坚持问题导向,迎难而上,精准解决产业面临的全新且重大问题,用电动化应对能源环保的挑战、智能化保障安全高效的交通、共享化适应通畅便捷的需求,积极探索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人工智能等跨产业、多领域融合发展的政策衔接机制,做好前瞻布局和协同创新。“总体来看,面向2035年的产业规划更具复杂性和系统性,也更为长期前瞻,必将有效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引领产业变革、支撑转型升级。”万钢如是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