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雅昌专稿】中国科举博物馆如何艺术化再现“科考记忆”?

【雅昌专稿】中国科举博物馆如何艺术化再现“科考记忆”?  摘要:中国科举博物馆导语:回忆起高考,很多上班族还心有戚戚然,然而在隋唐至清末的一千三百多年里,科举考试是读书人跻身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最重要机会,甚至是唯一机会,此谓“学而优则仕”…

原标题:【雅昌专稿】中国科举博物馆如何艺术化再现“科考记忆”?

  摘要:中国科举博物馆导语:回忆起高考,很多上班族还心有戚戚然,然而在隋唐至清末的一千三百多年里,科举考试是读书人跻身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最重要机会,甚至是唯一机会,此谓“学而优则仕”。鸡年的新年里,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正式开放,这座专业性博物馆…

  中国科举博物馆

  导语:回忆起高考,很多上班族还心有戚戚然,然而在隋唐至清末的一千三百多年里,科举考试是读书人跻身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最重要机会,甚至是唯一机会,此谓“学而优则仕”。

  鸡年的新年里,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正式开放,这座专业性博物馆由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改扩建而成。科举博物馆依托明远楼、至公堂、号舍、碑刻及南苑的魁光阁等地面遗址,通过艺术化的视觉设计,与历史文化街区发生共鸣,在展陈文物的同时更营造了一个活态的“博物馆”场域,唤起对古代科举考试的怀想。

  科举之路的“艺术化”再现

  江南贡院本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最大的乡试考点,当年吴门四家的唐寅就是在此考中第一名,为应天府解元,因此被称为“唐解元”。在江南贡院基础上新建成的中国科举博物馆犹如埋藏在地下的一个历史宝匣,匣长36米,宽36米,高20米,整体沉入地下,上部为一个砚形水池,从高处观看,就像一方墨砚,隐喻着中国旧式文人的人生是从一方砚台起步,而1300平方米的水池面积,暗示1300年历史的科举制度。

  负责博物馆设计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表示:“我们把整个博物馆设计成一个竹简墙的经书盒子,顶上是一个空明的水池,水池有两种寓意,第一种寓意一面镜子,中国自古就有以史为鉴的说法,这一面镜子放置在明远楼前,当人们从城市中经过它的时候,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大家会思考为什么要有这样一面镜子?明远楼为什么要存在在这个地方,我们就是希望通过这面镜子的存在,提示出江南贡院的存在,提示出江南贡院这条历史轴线的存在,对科举的历史产生好奇,慢慢顺着一条坡道一步步走下去,去打开历史。”

  由坡道的狭长空间环绕而下,渐渐远离了市井的嘈杂,开始体验当年科举路途的艰辛。坡道走廊墙边是层层叠叠的小瓦,形似鱼鱗,又似龙鱗,寓意科举考生“鲤鱼跳龙门”坎坷的过程。有趣的是,中国科举博物馆是要从地下负四层开始,从下往上参观的。从地下四层到地面,参观者走的坡道一共130米,在这里“一米抵十年”,每走一米就跨越整整十年。

  至底20米,宝匣下方的开放庭院,由环形水池环绕,庭院晴天有日影移动,雨季有水滴涟漪。

  科举博物馆规划了主馆体内五个展厅,分别是“为国求贤厅”、“鱼龙变化厅”、“金榜题名厅”、“金陵佳话厅”、“源远流长厅”。进入馆中,首先看见一面巨大的文字墙,墙上刻着四书五经。当年无数的考生为了自己的前途,前赴后继,而四书五经是必考的内容,每位考生必须烂熟于心。

  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字下,文字墙用两种不同颜色勾勒出应试考生的一个个剪影,他们有的牵着马,有的背着包,挑着担子,有的衣冠华丽,有的衣衫褴褛,描绘出不同出身地位的考生们的赶考形象。

  接着我们看见一座重量级文物,这座叫“科第世家”牌坊是朝廷奖励给明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的。科举世家是中国科举史上一个重要现象,据专家介绍,至少要有一家三代进士才能获得“科第世家”的牌坊,说明科考制度打破门阀世袭制度,体现出的相对平等,无论官家抑或寒门,都可以通过科举晋升。

  魁星堂

  据介绍,科举博物馆从一万多件征集文物中精心挑选了700件用于常设展览,很多展品极具历史价值。如林则徐为整顿考场秩序出台的“江南乡试士子入闱规约十二条”、填补科举有关审卷流程空白的“庄瑶殿试卷”,以及一张刘纶在乾隆年间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卷。

  古代的榜文、匾额

  此外,一份清代武举考试的名册上,记载了一个名叫“太子心”的考生,当时已经110岁了,刷新了此前公认的广东顺德老秀才黄章102岁的记录。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组馆藏的宋朝陶俑正体现了这句话,左边是抱着葫芦的药师,右边是手捧元宝的商人,他们的帽子尽管式样不同,却都没有中间的读书人的帽子高,可见古代读书人的地位是很高的。

  青云直上石璧

  这块“青云直上石璧”的背后有一个故事,在乾隆年间一场科举考试后,原本拟定南方人赵奕为状元,但当乾隆看名单的时看到了探花陕西人王杰时,想到清代历史上还没有出过一位陕西状元,而江南状元众多,所以乾隆把两人名次对调,王杰就成了中国清代历史上第一个陕西省的状元。

  在科举博物馆展陈品中,还有不少珍品、孤品,如江南贡院建造时的考场安排图,连一个水缸都有标注。又如林则徐亲自制定的江南贡院考试时考生入场12条规约原件;还有一份殿试卷原件等。馆中复原了当时考生手提肩扛,大包小包去京城赶考的场景。科举制度下脱颖而出的名人不在少数,王安石、刘禹锡,科举博物馆地下三楼展示着才子们的铜像,他们或捋胡子或握书卷,意气风发。

  黄金屋(文创商店)

  自隋创立、唐完备、宋改革、元中落、明鼎盛至清灭亡的科举历史或通过实物呈现,或通过虚拟演绎。除了实物和影像资料的展示之外,展厅内还设置了好玩的多媒体互动装置,例如有一款装置可以查出自家祖上出过多少状元,只要把姓氏一输入,马上就知道身上有没有“状元基因”了。

  新建场馆如何与古建筑搭档?

  新建成的中国科举博物馆包括博物馆主馆、江南贡院南苑以及明远楼遗址区三大区域,总面积2.2万平方米。当下,不少博物馆是在古代遗址旁边重建新馆,而新建的场馆如何与古建筑搭配得相得益彰,即能有效陈述历史,又不“抢风头”呢?

  中国科举博物馆的设计专家也动足了脑筋,采用下沉式的地宫设计,使博物馆犹如埋藏在地下的历史宝匣,参观过程犹如探宝。据介绍,之所以采取下沉和下挖的设计,一方面可以打通南北主轴线,另一方面可以表达对历史文化的敬意,不破坏原有的古建筑群落格局。

  南京秦淮区副区长戴新表示:“采用这样的设计,第一是对整体文物环境的保护,第二跟用沉浸地下的姿态凸显明远楼的高耸(明清以来夫子庙区域内最高的建筑),第三是需要从尘封已久的记忆中,重新寻找其价值。建筑材料,墙面的装饰用了竹简,文人气息的材料;第二选择清水小瓦组成云纹瓦墙的,18米高的瓦墙,像鱼鳞,呈现科举考试鱼龙变化,也有如意和高升的意思。”

  夜色下的明远楼

  博物馆主馆是科举文化展示、体验的集中区;江南贡院南苑是科举博物馆主体的配套区域;而明远楼遗址区主要是明远楼、至公堂、历代碑刻及部分号舍。据戴新介绍,明远楼是国内现存的科举建筑遗存里保护最为完好的建筑,修缮时特意邀请了故宫的专家出谋划策:

  “明远楼始建于明嘉靖1534年,距今480多年,建筑是当时科举考场最高的,监考巡视的地方,现在是清中晚期的,重建中对文保单位本体的尊重,从建筑外形特别是彩画部分进行研究,确定了燕琢墨石碾玉龙锦方心璇子彩画,按照这个工艺整理挖掘装帧后,呈现了历史上最真实的状态,体现当时它的等级和国家规制。”

  进士们的题名碑

  “馆外延伸”一座博物馆激活一条历史街区

  当下,博物馆的展陈越来越看重全方位的体验,而不仅局限于“坛坛罐罐的展示”;展览亦不仅仅局限于馆内,而是形成城市空间上的延伸,“打破博物馆的围墙”成为未来的趋势。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主席艾伦福特提出:“博物馆的未来将延伸至馆界之外”。

  新开馆的中国科举博物馆即是一个佐证。据雅昌艺术网观察了解,观众在参观完中国科举博物馆,回到地面后又立即融入“桨声灯影”的十里秦淮,走在历史街区中,会在街头巷陌间不经意地发现名人故居和历史遗迹,而这些遗迹大部分与科考的主题密切相关。除了观看博物馆内的展览,观众更能走进更具体、更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更深层次的参观。例如走进一街之隔清代状元秦大士的故居,即能看到清代状元的宅邸是怎样的布局、装饰,通过画像以及古籍,了解状元的长相,生活方式等。

  南京秦淮风光带

  据南京市秦淮区地方志办公室专家金戈介绍,中国科举博物馆结合“夫子庙秦淮风光带”5A旅游景区的需要,推出以馆为中心的科举主题游览活动,即以夫子庙、老城南为片区,串联起了周围的吴敬梓故居、秦大士故居、李香君故居、棋峰试馆、上江考棚等科举遗存,为国内外观众提供一场科举体验。“其中,科举名人故居是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如秦大士故居、吴敬梓故居,以及王安石故居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点。”

  “2015年,我们在临近秦淮河的博物馆入口处附近,设立了“老照片馆”,希望通过展示晚清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之间一系列的老照片,搭建“追忆”与“知新”平台,将观众的视线带入到博物馆要介绍的历史场景里去。”金戈告诉雅昌艺术网。

  北京首都博物馆副馆长姚安曾提出“城市大博物馆”和“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概念:“从根本上讲,就是城市各种文化资源的博物馆化,是对城市文化重新审视、深入挖掘的表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