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里飘歌声,贫困村中传笑语
原标题:秦巴山里飘歌声,贫困村中传笑语
文艺工作者为群众带来精彩演出。 资料照片
汉调二黄。 资料照片
记者 杨琳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在悠久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的文化,百家争鸣,灿若繁星。当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秦巴山地碰撞,激发了独具特色的秦巴文化。静静听,江边唱起的小调、山间传来的民歌、路边敲打的花鼓,那是对山水自然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为生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人民需要文化,人民创造文化。在石泉,小有名气的歌手刘先进从粤返乡,为家乡群众带来精彩的文艺演出;在宁陕,10多名文化志愿者为一个人表演,给弱势群体送去温暖和力量;在平利,作家王建春将笔尖转向基层,带动一批人为脱贫攻坚而歌;在紫阳,人们以民歌打造紫阳印象,助力脱贫致富……
在秦巴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文艺之花竞相开放,它滋润心田、吐露芬芳。
大山深处的歌声:幸福的人请举手 跟我走
刘先进唱歌很有力量:左手拿麦,右手挥舞,节奏紧促时身体会猛地晃动。
“如果生命充满坎坷,那就让风暴更猛烈吧。”刘先进很喜欢唱这首《把酒倒满》,“我觉得这首歌就是在唱我自己。”
20多年前,刘先进到福建、广东打工。那段时间,他睡草坪、蹲车站,没少吃苦。2002年,刘先进左手被机器重压变形,造成了六级残疾。
关上一扇门,打开一扇窗。治疗中,刘先进的唱歌潜能被发掘。经过系统学习,他开始参加各种比赛和演出,获得了多个奖项,还举办了一次小型歌友会。
刘先进会唱歌的事传回了石泉。“我们特别需要他这样有文艺特长和演出经验的人。”石泉县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2017年,他们邀请刘先进在后柳镇文化站工作。刘先进欣然回乡,一人承担多个角色,成为镇村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表演者。每周镇上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下乡系列演出,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把酒倒满,来他个不醉不休,我不想再问君有几多愁,幸福的人请举手,跟我走。”10月1日,在石泉县后柳镇的中心广场,刘先进再次激情澎湃地唱起这首歌。台下围满了观众,现场掌声阵阵。
“刘先进是从大城市回来的歌星,唱得动听有水平!”村民张峰说,为了能在前排听刘先进唱歌,他每次都提早过来。前锋村村干部张诗松告诉记者,他听过刘先进的故事,很受触动,正是经历了生活不易,才能唱出真情,才能引起观众共鸣,大家喜欢听,都跟着唱。
群众的称赞为刘先进的演出增添了动力。在石泉县乡镇广场文艺汇演、文旅推介活动、文化下乡演出中,刘先进拿出看家本领,用心演唱一首首经典歌曲。
通过唱歌,刘先进迎来了新生活。除了文化站的工作外,他偶尔会接到商演邀请。今年他家顺利脱贫,家里的老房子也被改造翻新。
“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不再奔波,回家过上了好日子。我要好好唱歌,为更多人带去欢乐。”刘先进说。
一个人的剧场:今天 我们只为你表演
宁陕县城关镇朱小霞家10多平方米的客厅,被10多名文化志愿者挤得满满当当。他们身穿鲜艳的演出服,不时变换队形,为朱小霞表演节目。
朱久胜扭头看到女儿朱小霞笑容满面,跟着曲调在膝盖上打拍子,“很久没看到她这么开心了。”
今年46岁的朱小霞身高不足1米。小儿麻痹后遗症导致她的关节变形,无法直立行走,去哪儿只能扶着板凳挪动。朱小霞没什么朋友,活动空间只有小小的院子。
朱小霞其实爱热闹,听说家附近有演出,总是打听有啥节目。可是由于身体原因,她对外面世界的了解仅限于看电视。
“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关心我,专门为我一个人表演。”谈起文化志愿者的演出,朱小霞十分感动,“我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乐观生活。”
今年4月,宁陕县开展“一个人的剧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文化志愿者演出小分队,排练文艺节目到全县重度残疾人家里,奉献一场场慰问演出。
“我们排练了歌舞、花鼓戏、汉调二黄等节目,目前已在全县演出30多场。”宁陕县文化馆馆长徐启珍介绍,文化志愿者提供“点单式”演出服务,群众想看啥,就在节目单上选。
11月18日,文化志愿者来到筒车湾镇,为残疾人李友发表演《猪八戒背媳妇》。音乐声吸引了周围村民,不一会儿李友发家的院子里坐满了人。“太有意思了,我觉得他们演得和电视上一样好。”在李友发的微信朋友圈,当天演出的小视频占了多半,他说没事就打开看看。
“伴随脱贫攻坚,残疾人的物质生活有所改善,但是精神层面的关怀仍是匮乏。”宁陕县残联理事长王再华说,“对此,我们联合文化志愿者送戏上门,围绕‘智志’双扶,开展‘一个人的剧场’活动,为贫困残疾人送上精神食粮,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笔尖转向基层:为脱贫攻坚书写
《山村酒事》《唱支山歌给党听》……随手翻开一本作品集,王建春充满乡间气息的文章映入眼帘。“以前,我喜欢写天写地写梦想。2014年驻村帮扶后,我发现基层生活更值得书写!”平利县文联主席王建春说。
王建春第一次下村,就被当成了“骗子”。“穿着讲究的皮鞋,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指手画脚,咋看都不像个扶贫干部。”这次尴尬的经历促使王建春反思,在《下村莫“装”》一文中写道:“好干部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在真抓真帮真干中得到群众认可的。”
一次入户走访,王建春了解到老县镇村民简仕顺的情况:自身残疾行动不便,仍伺候瘫痪老母亲9年。看到拄着双拐的简仕顺始终笑呵呵的,王建春深受触动,为他写了一篇文章《脱贫自强标兵:简仕顺,不简单》。
在村上了解多了,一些无名却闪光的群众干部激起了王建春的创作灵感。结束了白天工作,他常常跑到村委会,借用一台电脑,一字一字敲到深夜。
正阳镇村民赵吉学家常放着一张报纸,报纸上“脱贫‘明星’”4个大字格外显眼。“这写的是我。”每逢有人问起,赵吉学都会主动介绍。作为全村率先脱贫摘帽的贫困户,赵吉学脱贫一事被王建春详细报道。
“王建春跑到我家,跟我聊了很久。没过一阵,就收到他送来的报纸。”看到自己的名字和照片登上了报纸,赵吉学别提心里有多乐,“这是一种荣誉,是对我努力的肯定。现在生活好了,咱还要继续奋斗,争取再上一次报纸!”
王建春的文章成了很多扶贫干部的工作日志。那些扶贫中的苦与笑被记录成文字,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也赢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当孩子们唱起王建春改编的童谣“我的好爸妈,扶贫回到家,下村了一天多么辛苦呀”时,让人泪眼婆娑。
王建春的桌子上摞满了脱贫攻坚文艺作品集。“我们带领文艺工作者下村入户采风采访数十次,真实采写扶贫脱贫的精彩故事。”王建春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作品被汇编出版、广泛传播宣传,如纪实散文《心语》、短篇小说《烛光》、报告文学《河对岸的村庄》、快板《脱贫奔小康》均刊登在知名刊物上……大家创作激情高涨,决心用笔杆子为脱贫攻坚出力。”
紫阳民歌:唱出心中的喜与盼
黄杰没有想到,15岁时他打算学门手艺维生,如今,他成为一名紫阳民歌手。
黄杰更没想到,从小哼哼的民歌小调,不仅帮助他家脱了贫,而且为紫阳县脱贫助力。
“三月三上茶山,姐妹采茶心喜欢,快快采呀快快采……”2017年,黄杰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声情并茂地演唱紫阳民歌《三月三上茶山》。现场观众听得入迷,不时跟着哼唱。这是黄杰第二次来到北京。跟随紫阳富硒茶推介会的脚步,黄杰也唱遍了近半个中国。
紫阳,素有“茶叶之乡”“民歌之乡”的美称。在“山水茶歌道”的紫阳,茶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艺术来源于生活,劳作时唱起的民歌成为紫阳另一张名片。
“小伙子,你这民歌唱得动人呦,听得我心旷神怡,真想去紫阳看看。”一次推介会上,一位南京的阿姨向黄杰竖起大拇指,高兴地拎走几盒茶叶,并约定去紫阳看茶园、听民歌。
紫阳民歌的魅力与影响力,是黄杰逐渐体会到的。紫阳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调优美、传唱久远。致力于紫阳民歌的传承和弘扬,近年来,紫阳县专门成立演出单位,发动文艺团体,扶持紫阳民歌演艺、创作和交流,让青少年从小接受紫阳民歌的熏陶和教育。
天生好嗓子的黄杰被发现后,开始接受专业训练,他还记得老师夏清华说:“紫阳民歌是咱们县上的一张特色名片,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传承它。”
今年68岁的紫阳民歌手夏清华,现在有一份固定工作
- 标签: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