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塑人文湾区 深挖岭南基因:澳门文化团体走红湾区文化市场
原标题:共塑人文湾区 深挖岭南基因:澳门文化团体走红湾区文化市场
原标题:共塑人文湾区 深挖岭南基因:澳门文化团体走红湾区文化市场新华社广州12月7日电(记者邓瑞璇)“我们中国人,就是能吃苦。苦尽,才会甘来。”舞台上,演员铿锵有力的一句话,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11月底,广州大剧院的一场演出,吸引了澳门、广州、深圳、东莞多地观众专程前来观看。
这部名为《苦尽甘来》的话剧,由澳门大学学生会戏剧社与澳门霜冰雪创作实验剧团联合创作,讲述了一对澳门父女在澳门回归20年间发生的有关亲情、友情和爱国情的故事。
从澳门回归到北京奥运会,再到港珠澳大桥通车,他们的生活与国家许多重大事件相连。父女的故事传递出先苦后甜、拼搏进取的人生哲理,折射了国家发展和澳门的变化,将两代人对家国的爱娓娓道来。
这场充满感染力的表演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这是一场有灵魂的演出,用‘家’的温情故事,演绎出澳门人对‘国’的情怀。”专程从澳门赶来观看的全国人大代表、澳门特区立法会议员施家伦说。
《苦尽甘来》创作团队主要来自澳门大学,这群20多岁的学生用自己的创作与演出,表达澳门的回归不仅是地缘的相通,更是澳门与祖国人心之间的交融。
“这是我们献给国家的礼物。”《苦尽甘来》导演、澳门大学学生林绮汶说,“国家经过多年的奋斗,日益强盛,我们才能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的甘甜。希望我们这一代能传承这种坚毅不屈的精神。”
这是澳门大学话剧社第一部原创话剧,这次演出也是它首次登上公演的舞台。“希望以后慢慢把重心放到澳门本土创作上,结合国家发展的主题,通过话剧,与内地观众交流我们对国家发展、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林绮汶说,公演之前,他们曾在大湾区一些高校内交流演出过,广东观众的热情和包容给了他们很大的鼓舞。
“大湾区青年原创力量正在崛起,我们很开心看到澳门的青年艺术人才和团队愿意主动融入大湾区。”广州大剧院品牌中心总监刘晓璐说,今年已经有至少四部澳门的剧目通过广州大剧院的舞台进行演出。同根同源的文化习俗,让许多澳门的艺术作品虽然扎根澳门人的生活,却也能引起广东观众的共鸣。
《苦尽甘来》是如今澳门文艺团体在粤港澳文化市场活跃的一个缩影。话剧、舞剧、粤剧、交响乐……除了展演项目越来越多元之外,澳门文化团体在大湾区文化市场中的角色也走向深度融合。
今年6月第三十届澳门艺术节闭幕式上,粤剧《镜海魂》一曲赢得满堂彩。这部粤剧改编自澳门作家创作的同名京剧作品,由澳门粤剧表演艺术家和佛山粤剧院联手打造。随后的广州艺术节上,《镜海魂》同样获得观众的好评。
佛山粤剧院院长、粤剧名伶李淑勤在剧中扮演若莲的角色。首次和澳门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创排非常顺利,她觉得这是开了个好头。这版《镜海魂》不仅改为粤调南音,还增加了许多非遗和澳门风情元素,这是两地艺术家沟通讨论后的成果。
2009年,经粤港澳三地共同申报,粤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粤剧在大湾区有很深厚的基础,希望以后能继续深入合作,形成推动粤剧发展的合力。”李淑勤说。
这些年,以广州大剧院为代表的文化机构也与澳门合作频繁。“得益于澳门特区政府对文化的支持,除了职业的文化团体外,澳门的民间团体也十分活跃。他们人才相对年轻化,具有国际视野,思想更先锋大胆,形式方面也更多元。”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说,因此,广州大剧院的演出经常邀请澳门的导演、编剧、艺术团队合作演出,具有国际水平的澳门乐团更是成为大剧院的“常驻嘉宾”。
大湾区规划纲要的出台,让粤港澳三地的文化沟通愈发密切。粤港澳大湾区艺术节、周一星剧场、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粤港澳青少年粤剧艺术交流……在大湾区的舞台上,越来越多出现澳门的身影,也让澳门文化团体受更多人喜爱。
“能够在广东受到大家的欢迎,这是大家对澳门文化艺术的认可。我们也希望能够把澳门的文化、澳门对国家的自豪之情表达出来,将来和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施家伦说。
林绮汶和团队正计划着走出湾区,去祖国更多的地方展开巡演,让更多的人听到来自澳门的声音。
- 标签: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