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专家黄锦良:怨恨源于国情教育在港有缺陷
原标题:香港教育专家黄锦良:怨恨源于国情教育在港有缺陷
8月14日上午,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黄锦良接受了人民网强国论坛记者的电话采访,当被问及从教育方面分析造成目前暴力乱港的根本原因时,他表示,国情教育在香港严重不足,推行困难,年轻人对祖国的基本了解都没有,哪能谈爱?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黄锦良
据了解,黄锦良10岁时从内地迁往香港,之后一直在香港生活和工作,目前主要负责联系教育人士,为香港教育提供专业发展方针和政策研究成果,同时负责与内地教育部门沟通和交流,组织香港教师到内地学习互动。对于暴力乱港事件中学生的暴行,他有着深深地痛惜和思索。
为什么上街游行的大部分是年轻人?
在这次一系列的暴力乱港事件中,出现最多的是年轻人,可能因为最近这段时间是暑假。暑假期间,很多学生不用上课,他们的心智又不是很成熟,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甚至被一些利益、金钱诱惑,去做一些暴行和违法游行,甚至堵塞香港交通。这些的背后是别有用心的人在不断地“发功”。这些年轻人这样做,不但触犯了法律,而且会断送他们自己的前途。所以,呼吁香港的年轻人看清楚背后教唆他们的势力。
学生如有违法行为,将面临怎样的制裁?
如果他们已是成年人,就已经触犯了香港的法律,将被法庭判处罪名成立,也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如果是未成年人涉及刑事案件,学校可对他们进行内部处分,不授予学位,甚至如果就算他没有被判处罪名成立,而只是参与这种暴行,或者参与违法活动,但也已经影响到学校的校誉,学校依然可以根据他们自己的要求,对这些学生终止学位。当然,这些中学生回到学校后,教育工作者还是有义务对他们进行辅导和教育的。
游行的年轻人为什么会对中国内地有那么大怨恨?
参与游行的学生大多数都是97后,他们大多是回归之后才出生的。过去,香港在教育层面是有缺陷的,比如说,在香港,这些年轻人对自己国家认识并不多,还有很大偏见,自己国家的近代史也不了解,因为中史课在回归之后的课改过程中,变成不是必修课,这就使得大家都觉得,没有 “根”。所以才会有人高举外国旗帜,甚至有人把中国的香港事物安上外国的“根”,就是以外国势力来干扰,他们并没有不知道当时是怎样的历史背景,当时香港是殖民城市,回归之后,香港是属于中国的地方。当他们在不知背景的情况下,就很容易被谣言和偏见所诱导。
香港教育体系中,有没有爱国主义教育?
回归之后,在教育层面,并没有大力推动爱国教育。刚刚说的没有中国历史课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回归后,教育系统里的官员有很多是当时港英政府遗留下的官员,他们对这种国家观念、教育理念是轻视的,更不会大力地、主动地推动。当时要推动德育与国民教育这个科目,受到了香港一些反对派的阻挠,最后香港教育局也没办法独立成科。其实,这个爱国教育也不一定非要成立科目,但至少要有定时、定点升国旗、唱国歌,这也都没有。所以整个香港的爱国教育是不足的。
不用说爱国教育,就连国情教育都很少,一定要先有所了解,才会有爱。连熟悉了解都没有,哪能谈爱?所以我们很难让香港的年轻人产生爱国情怀。这是很多方面都要做起来的,比如政府、特区、教育局、课程、学校,还有香港这样的情况需要多元的办学团体,大家都应该有一种共同的国情教育。作为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作为中国人来说,去了解自己的国家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自从国民教育推动失败后,这个国民教育就被妖魔化,如果这个学校想要推动的话,都被人觉得是“洗脑”,这些别有用心的人非常深谋远虑,用这样一种策略去打击国民教育。
要避免因不了解而产生的怨恨 香港教育界未来要做什么?
这几年,香港与内地的教育交流很多。在这些的交流中,我们看到内地很多学校不断改进,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首先,在教育层面来说,内地教育越来越专业,很多地方不断地进步;其次,在内地教育中,对德育也是很重视的,特别是对教师的师德比在香港更加重视,甚至是由国家层面来推动德育、师德。
我曾经也带过一些团,校长团、老师团,他们回去后都有很多感悟,产生很多感想,因为之前可能觉得内地很落后,一次到贵州参观考察,回到香港后,大家做分享,有的香港校长很激动,他说真的不知道自己国家的内陆城市都能发展到这个程度。所以,还要让更多香港的教育工作者有机会到内地去了解,他们要对香港的年轻人有更多客观的教育,这是非常重要的。
对黑衣人中的青年说几句话,你想说什么
香港的未来,是我们现在每一位年轻人的未来,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将会是我们年轻人的世界,香港是我们的家,希望大家能够爱护自己的家园。不要再把香港破坏、毁灭自己的家园。
番外:
2019年7月,人民网强国论坛记者去青海拍摄中国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当时正是暴力乱港事件逐步升级的时候,在青海我们偶遇了一群香港学生,拍下了这样一段视频,在这里,没有愤怒的情绪、没有激烈的行为,只有艺术之美、文化之爱。愿了解,化戾气;愿了解,增热爱!
- 标签:
- 编辑:白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