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文化应联手做大做强
原标题:长三角区域文化应联手做大做强
长三角地区孕育了吴文化、越文化、皖南文化,更发展出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这些文化兼容并蓄、互相影响,为开展长三角文化的区域性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和现实土壤。
从历史渊源角度来看,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与6000年的崧泽文化一脉相承。考古发现,河姆渡文化晚期的长条石锛、突棱镂孔豆、花瓣形圈足、凿形鼎足等,与崧泽文化的风格相同。这种绵延数千年的文化交融,是长三角文化亲缘的象征,也是加强合作的人文基础。
近代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1843年以来,苏浙皖等地的人竞相涌入上海。从19世纪80年代到1949年,上海本地人口与客籍人口的比例大体保持在1比5或1比6之间。1948年,上海居民中外省市人口占比高达85%。由此,上海成为远东第一大都会,海派文化进一步发展和丰富。
在众多涌入上海的移民中,宁波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战前后,上海人口增到264万余人。这一时期,正是宁波人迁徙上海的第一次高潮。到1948年,上海498万的总人口当中,宁波人约有100万。宁波人出生于土地贫瘠的滨海地区,面临艰险环境的挑战,从而养成了开阔的视野、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精神。从踏入上海滩那天起,他们就善于接纳、应用外来先进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海派文化的求新求变、兼收并蓄,即与此紧密相关。
新时代,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合作与创新,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广大文化工作者应该密切联系和交流,探索建立文化发展联盟,推动区域文化合作规范化、经常化。
第一,推进区域互动。
在举办文化活动、交流文化信息、组建文化企业、共享文化资源和文艺交流展示等领域,长三角应率先实现联合与协作。可先从共享文化资源、共建信息网络、联办文化活动方面入手,扩建多元合作机制或平台,如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旅游节、上海服装节、上海书展、进博会中的文化展示等。此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已有的群众文化工作网络,可否先行试点整合?
各地独有的文化特色项目,也应在长三角区域层面得到重点扶持和发展,推动形成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禀赋优势、展开错位竞争、强调整体最优的发展势头。例如,浙江横店的影视拍摄基地,可否与上海的影视后期制作展开深度合作?上海的会展与广告产业可否更广泛利用长三角已有的会展机制来拓展客户群?上海的旅游客源可否更多地向苏浙皖的山水之间引流?
第二,创立文化品牌。
在文化产业方面,应该做大做强,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形成若干个具有长三角鲜明特色的“航空母舰”。继而,以独特的资源优势、内容特色和创新手段,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美丽江南、富饶长三角的时代新貌。
当然,文化品牌的铸造不会一蹴而就,而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具体来看,应当走好这样几步棋:梳理家底,对长三角区域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并对可资利用的其他文化生产要素进行整合;调整结构,进一步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加大布局结构调整力度,形成沪苏浙皖错位发展的互补格局;破除藩篱,鼓励长三角文化机构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与合作,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结成伙伴合作关系,然后走向重组改造,组建具备参与国内外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
第三,外树整体形象。
秉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市场主导和系统协调原则,应进一步发挥累积效应和扩散效应。为此,要重视区域规划,推进文化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订;强化资源整合,推进文化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统一化配置;统一文化市场,努力营造开放、规范的市场环境,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打破信息封闭,推进信息公开、透明,强化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曹伟明)
来源:解放日报 长三角地区孕育了吴文化、越文化、皖南文化,更发展出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这些文化兼容并蓄、互相影响,为开展长三角文化的区域性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和现实土壤。
从历史渊源角度来看,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与6000年的崧泽文化一脉相承。考古发现,河姆渡文化晚期的长条石锛、突棱镂孔豆、花瓣形圈足、凿形鼎足等,与崧泽文化的风格相同。这种绵延数千年的文化交融,是长三角文化亲缘的象征,也是加强合作的人文基础。
近代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1843年以来,苏浙皖等地的人竞相涌入上海。从19世纪80年代到1949年,上海本地人口与客籍人口的比例大体保持在1比5或1比6之间。1948年,上海居民中外省市人口占比高达85%。由此,上海成为远东第一大都会,海派文化进一步发展和丰富。
在众多涌入上海的移民中,宁波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战前后,上海人口增到264万余人。这一时期,正是宁波人迁徙上海的第一次高潮。到1948年,上海498万的总人口当中,宁波人约有100万。宁波人出生于土地贫瘠的滨海地区,面临艰险环境的挑战,从而养成了开阔的视野、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精神。从踏入上海滩那天起,他们就善于接纳、应用外来先进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海派文化的求新求变、兼收并蓄,即与此紧密相关。
新时代,长三角区域文化的合作与创新,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广大文化工作者应该密切联系和交流,探索建立文化发展联盟,推动区域文化合作规范化、经常化。
第一,推进区域互动。
在举办文化活动、交流文化信息、组建文化企业、共享文化资源和文艺交流展示等领域,长三角应率先实现联合与协作。可先从共享文化资源、共建信息网络、联办文化活动方面入手,扩建多元合作机制或平台,如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旅游节、上海服装节、上海书展、进博会中的文化展示等。此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已有的群众文化工作网络,可否先行试点整合?
各地独有的文化特色项目,也应在长三角区域层面得到重点扶持和发展,推动形成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禀赋优势、展开错位竞争、强调整体最优的发展势头。例如,浙江横店的影视拍摄基地,可否与上海的影视后期制作展开深度合作?上海的会展与广告产业可否更广泛利用长三角已有的会展机制来拓展客户群?上海的旅游客源可否更多地向苏浙皖的山水之间引流?
第二,创立文化品牌。
在文化产业方面,应该做大做强,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形成若干个具有长三角鲜明特色的“航空母舰”。继而,以独特的资源优势、内容特色和创新手段,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美丽江南、富饶长三角的时代新貌。
当然,文化品牌的铸造不会一蹴而就,而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具体来看,应当走好这样几步棋:梳理家底,对长三角区域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并对可资利用的其他文化生产要素进行整合;调整结构,进一步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加大布局结构调整力度,形成沪苏浙皖错位发展的互补格局;破除藩篱,鼓励长三角文化机构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与合作,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结成伙伴合作关系,然后走向重组改造,组建具备参与国内外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
第三,外树整体形象。
秉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市场主导和系统协调原则,应进一步发挥累积效应和扩散效应。为此,要重视区域规划,推进文化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订;强化资源整合,推进文化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统一化配置;统一文化市场,努力营造开放、规范的市场环境,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打破信息封闭,推进信息公开、透明,强化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曹伟明)
来源:解放日报
- 标签:
- 编辑:白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