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生活  车市

新闻人追梦新时代 贴近,见证"平凡的传奇"

原标题:新闻人追梦新时代 贴近,见证"平凡的传奇"

原标题:贴近,见证“平凡的传奇”

  编者按: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广大新闻工作者走遍祖国大江南北,走进各行各业基层一线,深入发掘每一个普通人与共和国风雨同舟、共同成长的奋斗经历。他们把创作扎根在最深厚的土壤里,汲取最肥沃的养分,记录最动人的追梦故事。本期让我们跟随三位记者的脚步去体会那些守护并追逐最初梦想和信仰的感动。

  《求是》蒲韬:

  感受天路承载的汗水与奋进

  在“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中央媒体蹲点调研采访中,我们下铁路、进隧道,探国企、走基层,与青藏铁路职工和沿线居民深入交流。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总是尽可能多地去和遇到的每一个人交谈,尽可能多地拿起相机记录下每一个动人的瞬间,努力把所看到的曾在和正在青藏铁路上挥洒汗水的劳动者们都深深印在脑海里,真切感受到了这条天路所承载的汗水与欢笑、奋进与辉煌。

  一家三代的传承

  今年81岁的李仁超在1984年成为青藏铁路第一批内燃机车司机。他的儿子李文55岁,目前是青藏铁路格拉段的内燃机车司机。孙子李勇伟31岁,在2017年成为青藏铁路上的电力机车司机。驾驶着和谐号电力机车驰骋在青藏线上,李勇伟的心里满是对火车司机这份职业的无尚自豪:“伸向远方的钢轨,承载着我们家族的光荣与梦想。”

  盐湖上的“蜘蛛侠”

  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南部的察尔汗盐湖地域广阔,这里气候干燥寒冷,四季盐碱风肆虐,被称为“生命的禁区”。青藏铁路穿行而过,宛如一条钢铁彩虹。然而,由于空气中的盐分含量高,遇到雨雪天气,铁路牵引供电接触网设备上就会形成盐污,容易引起绝缘设备导电,诱发行车安全事故。

  在这里,铁路职工们有着一项特殊的任务——“除盐”。这群特殊的接触网工人,穿梭在青藏铁路沿线,抗风沙、战雨雪,在高空作业维护线路,保障青藏铁路的安全畅通,他们被称为青藏线上的“蜘蛛侠”。虽然任务量重,但除盐师傅们不畏艰辛,守护着“钢铁彩虹”的安全运输。

  天路送餐人

  在那曲市,高寒干燥的气候我们尚可适应,可严重的高原反应却让我们无所适从。“能待在这里,就是一种奉献。”到了那曲,我才对这句话有了切身的体会。

  那曲公寓担负着为进出西藏的列车司机及乘检送餐的任务。在这个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一半的地方,加快步子走路都让人气喘吁吁,可天路送餐员却无时无刻不在和时间赛跑。为了按时把饭送到列车司机和乘检的手里,他们每天在公寓和车站间往返30多趟,10多年来从未间断。送餐员工作的身影,就是那曲车站最美的风景线。

  那曲公寓送餐员丹增卓嘎为火车司机送餐

  未来,我们还要坚持把自己的创作扎根在最深厚的土壤里,汲取最肥沃的养分,带着人民的情怀,记录伟大时代。

  法制日报刘玉璟:

  走得够近,才看得更真

  卓拉,藏语意为“乱石堆放的地方”。位于中印边境锡金段的卓拉哨所海拔4687米,常年大雾弥漫,风暴、雪崩、雷雨等自然灾害频发,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50%,被称为 “霹雳哨所”,在每年11月至次年6月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因大雪封山,这里与外界隔绝,哨兵的戍边故事也鲜为人知。

  4月28日,我们从拉萨出发,乘坐火车抵达日喀则,又驱车4个小时到达亚东。第二天,经过一晚的休整,再次驱车一个多小时才到达位于半山腰的连队。

  从连队往上的简易公路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挖掘机正在加班加点向前掘进,力争早日打通上山通道,尽管如此,我们到达时挖掘机才向前掘进了不到四分之一的路程。

  连队指导员给了我们两个选择:一是就近在连队做外围采访,二是徒步爬雪山上哨所。

  前辈的新闻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脚踏实地,深入一线,才能采写出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的新闻作品。

  仰仗着较强的身体素质和长期在藏对西藏环境的适应能力,我决定徒步爬一爬“挂在天上的哨所”。

  从连队徒步上山,放眼望去,皆是白茫茫一片,一脚下去,厚厚的积雪淹没膝盖,在经过不足一公里的平缓路面后,前方没了路,我们相继爬上“忘乡坡”“忘忧坡”和“忘情坡”,这三坡一个比一个陡,一个比一个难走,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垂直海拔将近800米,将近70度的陡坡和一米多厚的积雪让我们向前爬一步,向后滑两步,前行的道路异常艰难。经过近5个小时的艰苦攀爬,我们一行终于抵达哨所,也因此能近距离感受到边防官兵的喜怒哀乐,揭开卓拉哨所神秘的面纱。

  记者刘玉璟正在向卓拉哨所攀爬

  尽管在西藏工作已有7年,自认为对西藏的自然环境有极强的适应力,但卓拉哨所的艰苦环境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久违的高原反应让我在到达山顶时头痛欲裂,强烈的紫外线晒在脸上火辣辣地疼,似乎在给记者上哨所的行为一个下马威,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看到“卓拉哨所”几个大字的一刹那,浑身的疲惫似乎都一扫而光。

  高原的天气多变,刚到哨所没多久,太阳已经悄无声息地藏了起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掩盖了记者一行上山的脚印。

  夜晚的哨所外,狂风肆虐,雷电交加,营房内,我们围着一个简易的汽化炉,暖意融融,在一盏昏暗的灯光照射下,我们静静地倾听战士们守边戍国的感人故事,感受祖国的强大给哨所带来的巨变。

  因女儿出生喜极而泣的1班班长、四级军士长段新林;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叛逆小伙到如今成长为部队多面手、守边戍国的男子汉夏梦鑫;入伍12年仍坚持不懈复习,准备高考后继续为西藏做贡献的江枫……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曲动人的赞歌,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我们也因他们的喜悦而喜悦,因他们的无奈而流泪,被他们义无反顾、坚定不移的精神所感动。

  接地气方能见真情。我相信,只有亲身体验爬哨所的艰辛,亲耳听到战士们的肺腑之言,才能写出打动读者的好文章。

  湖南红网王洁、廖秋萍:

  奔跑吧,追梦人

  韶华无雕饰,追梦显本色。

  在湖南张家界,有这样一群平凡的追梦人,坚守日常,奋力奔跑,守护着最初的梦想和信仰;不懈追求、执著追梦,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他们中有坚持工匠精神,当好手艺传承者的厨师;有坚守岗位20年的信访工作者;有用行动引领莓茶走向世界的“莓茶之父”;还有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之力,恋上田间地头的“痴心汉”……

  采访厨师童鹏飞,记者感受到了祖国日新月异中百姓的餐桌变化。他说,从业近30年,最大的感悟是,厨师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体现一种守业的精神。厨师的功夫,初时在于刀工、技巧、火候,而后渐渐到了一个更高境界,追求的则是食材背后的内涵、文化与故事。的确,除了不忘初心、不怕吃苦的学习钻研之外,最重要的是祖国的强大、社会的发展,才创造了现在美好幸福的生活。

  记者采访自来水抢修现场的工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与共和国同龄的“莓茶之父”黄宏全人老心未老,70岁高龄的他仍奔波在一线,就是为了让“莓茶”产品带着张家界符号,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他愿意把自己的终生奉献给党的科技事业,把初心和信仰播种在张家界的山山水水中。

  采访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生长出一种能耐,用心感受,气质、眼神、微笑……这些都是有内涵的。日复一日,看似千篇一律的日常采访,总有着不同的收获,或许它不能堆积成个人成长的高峰,但总有一些采访经历和故事,让人记住初心在哪、是什么样子的,让人守护着这份初心,执著前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