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影视

网剧创作的类型迷思与反思

  中国网剧的生产与消费都是在类型创作的框架下进行的。类型的界定与归属,似乎成为制作者、播放平台乃至观众都绕不开的一道工序:缺少某种类型标签,剧怎么拍、在哪儿放、给谁看都成了问题,简直有找不着北之感;一旦类型确立,元素的拼配法则自然清晰,成功的基因也已铸就——这可谓网剧创作的类型迷思。而在网络平台与电视平台观众分化的背景下,各大平台争相引导并强化观众的内容消费体验,将网剧类型营销上升到战略地位,类型杂糅、剧场打包、分众传播等手段层出不穷,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网剧生产消费之路,为破解网剧创作的类型迷思提供了些许参考。

  近日热播的网剧《司藤》,为类型创作接续了一种久违的路径,即对志怪悬疑、奇幻悬爱类型的尝试,并为这一类型的迭代展示了另一种角度。播出后,该剧引发了两极化讨论:一方面,原著小说爱好者奉为神作;另一方面,诸如“戏剧性不足”“情节拖沓”等批评声也不绝于耳——这正是类型在起着规律性作用。《司藤》原著小说并不火爆,但同名网剧却成爆款:集均播放量破亿,多个榜单中名列第一。可见,网剧的改编突破了原IP的局限,把握住了网剧传播的若干规律,适应了观众的需求。但具体审视该剧内质,则会发现它赢在演员、道具、服化、置景等方面,却在戏剧性内涵的表现上平淡老套,留下诸多不尽如人意的缺憾。难怪对它的反应是粉丝尖叫、行家摇头。

  中国网剧创作是站在电视剧创作的巨人肩膀上的,又一直努力在成熟电视剧类型之外寻找空间,试图发展出符合自身规律的类型体系。与卫视剧场相比,网剧剧场更加垂直、细分、精准,更能兼顾小众与长尾市场,所以有相当部分的网剧游离在主流电视剧类型之外,分化出更为细致的类型谱系,而悬疑、奇幻类型正是市场探索的一种重要形态。可以说,在中国网剧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志怪、悬疑、奇幻类型的创作从未间断。之前推出的《灵魂摆渡》《无心法师》等作品,无不通过线上的频繁互动增加观众的黏着度,用话题性提升自身文本的不足,用类型元素构造文本格局。

  不能免俗地,《司藤》也呈现出这种特质。其官方微博将其定位为“奇幻悬爱剧”,即原著小说作者的“笔下的悬爱世界,一次脑中奇幻探险”,这是一个新意中伴有古怪的概念,在营销概念上另辟蹊径,透露出制片方对于类型迷思的思考。其实,播放平台早就敏感地意识到类型的重要性,认为同类型剧集打包能带来精准的营销效果。随着平台会员付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内容的精品化、差异化竞争也愈发激烈,但难处在于:各大平台播放的版权内容差异并不突出,自制内容题材类型多有重合,IP质量和制作团队不相上下,只能通过优化类型、突出类型来提高竞争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爱奇艺的迷雾剧场、优酷的悬疑剧场、芒果TV的季风剧场等应运而生,它们都是类型进一步细分、剧集进一步整合的结果,是用以抵抗类型迷思的举措。

  不管制片方如何用概念营销,《司藤》就是一部典型的志怪、悬疑、奇幻类型网剧。驱除邪祟的民间传奇,历来是普通大众的闲暇娱乐谈资。中国的民间稗史与神怪传奇文学的库存极为丰富,从《山海经》《封神榜》到《聊斋志异》,延绵不竭。在电影艺术诞生初期,创作者就发现视听特效更容易与该类型题材的娱乐属性相契合。

  当然,志怪剧情往往走在科学之外的分岔路上,奇思妙想稍有不慎就滑向了奇谈怪论,对于知识系统不够完整的观众难免会构成误导,其中的封建迷信糟粕对于青少年而言会有一定负面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对此类影视作品的态度较为谨慎。这种谨慎则导致了此类型影视作品的相对稀缺性,使其成为题材创作的价值洼地,一旦有制作上乘者,必然得到大众青睐和追捧。从当年的《无心法师》到今日的《司藤》都是一种证明,它们在类型创作方面遵循着类似的路径——志怪传奇与青春偶像言情相糅合,几乎容纳了娱乐感最强的那些视听要素。

  《司藤》的故事推演,选择了当代作为背景来进行。因为,青春偶像与现代场景更能赢得年轻观众,而实景拍摄又成就其文旅衍生的价值。导演李木戈直言:“大自然能馈赠给这部剧的内容实在太多了。”此言不虚,全片将观众对志怪剧的猎奇之心由“角色”引向了“场景”。该片在云南的香格里拉、大理、西双版纳等风景胜地和特色民宿的大量采景,正契合当代年轻观众追求“网红打卡地”的消费需求,有观众将《司藤》趣称为《司·云南地理·中国地理·旅游人文·藤》倒也“实至名归”。而剧中司藤所着旗袍和汉服,其实也契合了当下年轻人中方兴未艾的复古服饰风潮。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司藤》在“文旅融合”方面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这也从某一角度证明,类型创作不管偏重娱乐功能、道德教化功能还是艺术表达,只要从需求侧出发,找准其类型优势所在,并力求精耕细作,总会有所收获。

  《司藤》取自著名的晋江网络文学作品。从网络文学IP到影视改编,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中的转换需要考虑不同叙事媒介的不同特性。网络小说作家一般能做到在书迷的“催更”之下以极高的效率进行文本信息的输出,其叙事路径和观众的阅读习惯相一致,一般遵循线性展开。而文学作品一旦进入视听语言系统,被压缩进锁闭性的戏剧空间中,难逃“三一律”“戏剧节奏”等铁律。据此,影视改编需对小说文本加以调整。

  以网络文学IP影视改编作品的一个成功范例《琅琊榜》为例,富有经验的影视编导在对《琅琊榜》的小说文本进行可视化呈现时,删改压缩,绝不手软,尤其注重打造若干核心戏剧场面。叙事策略上围绕高度集中的戏剧场面展开,有条不紊地埋伏引线,再逐一爆破。反观《司藤》的影视改编,对原著极为忠诚,而这意味着场面调度、戏剧节奏的缩手缩脚。编导似乎并不擅长悬疑类型视听语言的拿捏,将悬念全数堆积于人物的前史环节,刻意制造角色的神秘感,殊不知悬念的藏与露其实也有节奏需要拿捏的,于是令观众长时间一头雾水。而到了抖包袱的环节,又多半依靠人物大段的口头叙述竹筒倒豆子般倾诉,缺乏好的戏剧节奏。此外,在一部作品中假如视听语言运用得法,音画本身即可成为环环相扣的悬念元素,对此该片并未善加利用,空有特效噱头,而无悬疑实质。

  当然,喜爱《司藤》的观众仍可举出一堆该剧的优秀之处,特别是认为该片摄影堪称精美,并难能可贵地采用了实景拍摄,对于自然风貌的展现和剧中人物的塑造,已圈粉无数。不过,拍摄精美与视听语言运用得当并不是一回事,后者更注重服从叙事的需要,而这是影视制作各个环节均需遵循的第一法则,包括服装、化妆等。剧中司藤的旗袍换得再多、妆容化得再美,也无法掩饰其虚浮的一面,如同该片的光影、滤镜,一旦脱离了叙事的凝练集中以及节奏韵律,则无异于蒸鱼时的香菜摆盘。

  对于《司藤》被广为称赞的服化设计,笔者也有不同看法。该剧和此前的《无心法师》有着类似的问题,服化、场景为了满足偶像剧的“美化”需要,“滤镜”效果过于明显。《无心法师》中主人公角色定位是流浪汉,发型却纹丝不乱,面容纤尘不染,街道庭院场景则是浓浓的新修旅游景点风格——实在令观众出戏。《司藤》中女主人公每次出镜必换的旗袍、汉服无不精美,但是如果仔细探究精饰和特定情境中的角色是否贴合,则不得不打一个问号。虽说志怪类型本身就热衷天马行空,但是正所谓“假戏”须“真做”,既然选择了当代背景,就要接受当代观众的审美检视,而“美图秀秀”式的电视剧美学则很难让观众全情投入。

  从某种意义上说,包括网剧在内的文化产品是一种特殊消费品,它提供的需求是消费者所不曾体验过的经验与审美,显然,《司藤》一剧还不足以将二者完美融合。一部网剧的成功有多种原因,可以是主题的、演员的、导演的、服化的、美术的、拍摄地的、播放平台的……甚至是营销的。但出现短板,尤其是在“戏剧性”这样基础的方面出现问题,值得业界好好复盘。因为,不管网剧商业化到何种程度,“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古训依然在起着作用,没有编剧技巧的介入,没有戏剧手法的使用,剧是立不起来的。幸好,中国网剧市场广阔,观众宽容度高,为类型创作试错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当前,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接近50%,其中手机网民就有5.57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已经高达85.8%。 中央主流媒体带头推进媒体融合,不缺乏历史和经验的积淀,需要的是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魄力与精神。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内心,中央、国务院刚刚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基本内容的第12条,专门阐述了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次要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进广大学生心灵加了一把火。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任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