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艺考]李安电影艺术风格
李安作为新生派导演的代表人物,其电影的艺术水准获得了全世界观众的认可。李安的作品不论是在商业领域还是在艺术领域,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世界各国的观众对他也有着很高的认可度。李安出生于一个平凡且传统的中国家庭,成年后去美国留学,在离开美国后研究东方和欧美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在他的心里激起了涟漪,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对于这些差异不加掩饰,造就了一种别具的美学特点。本文对李安的电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他的电影艺术进行研究。
艺术家在艺术演绎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艺术特点被称为艺术风格,它体现了每个艺术家对于自己的作品的特征与个性的创作,是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代表一人、一部作品开始走向成熟,是测量艺术作品艺术性、好坏性和价值的重要标尺。艺术风格在种类上可以根据其性质分为作者风格和作品风格。因为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阅历、个性、审美观是不一样的,所以存在艺术个性和创作个性的不同,各具特色。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能够反映出一部作品的思想观点,在总体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征上表现为对主题的概括、主题选择以及意象、风格的控制上。也有人认为艺术风格是一种作品风格,也有人认为是一系列作品的整体特色。作者风格与作品风格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者的风格并不是抽象存在的,要在实际的作品中有所体现,作品风格来自作者风格。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稳定性与变异性相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民族色彩和时代色彩是艺术风格的特点,在阶级社会中,印上阶级的烙印对于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来说是正常的。艺术性、多样性和一致性的风格是社会主义的倾向,主张在“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创造行色各异的风格与派别。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风格,而在同一个年代里的人,其审美观也就非常接近。
李安电影的风格直接,又不缺细心,叙事平易近人,以观众的理解程度为主。通过电影《色戒》的改编,就可以看出他平易近人的创作态度。《色戒》根据张爱玲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在小说里,所有的叙述是根据王佳芝在当天行刺行为中的回忆和一写闪回的片段重现的。电影的第一编剧王蕙玲在剧本的初稿时也选择了类似的结构来叙述故事。可是李安不同意这种叙事方法。李安则选择通过王佳芝在西餐馆的第一次回忆,一次就把事情交代清楚,让观众明白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在这种改动下,李安更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发生和人物之间的感情。而这样的叙事改变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理性,避免了小说那种完全心理化的叙事,把它构建在更加完整的和吸引人的叙事结构中来。而王佳芝的那种孤独无助也通过影片的慢慢深入让观众更加了解,从而理解她最终选择的原因以及她内心的挣扎和纠结。李安是个特别擅长处理细节的导演。对于稚嫩的没有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杀人的那一段,邝裕民杀人的时候只是捅了两下,而他们则是刺伤多次才死亡。没有杀人经验的大学生在第一次尝试杀人的时候下手都是比较轻的,这个片段的设计非常接近现实,王佳芝和易先生首次约会的那一段中,有一个细节的东西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易先生说,来来往往的行人中,在他们身上他能看到恐惧的迹象。王佳芝反问:你呢?易先生稍想了下,转移了话题。后来在日本人的馆子里,他又说:鬼子杀人如麻,其实心里比谁都怕。这是李安设下的首尾呼应。杀人不眨眼的人其实在杀人的时候心里是最害怕的。那么杀人不眨眼的易先生呢,其实易先生实际上是比任何人都害怕的,这是这部作品的导演主要想展现出的效果。在侧面上,作者利用反面人物把易先生内心的极度不安展现出来,一个反面的人物也被描述得完美无瑕、逼真。李安的叙事结构常常用倒叙的方法,以免造们的审美疲劳。这部作品有一个大的倒叙和一个小的倒叙,制造了悬念又能在承接上自然过渡。
揭示人性之美是李安作品的一个显而易见的特色,能够抓住人性关怀是李安的作品能够抓住人心的主要原因,凡尘中的人,不论他来自哪里都会被埋藏在日常琐碎的生活里,对于人情人性的描述并没有国界的界限,没有时间之分,没有背景的差别。人是这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安最擅长描绘的就是每一个人灵魂深处中最感性的那一点情感。在现在这个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社会,人们的身心变得越来越麻木。对人性,李安有着独特的见解与刻画。在李安的作品中,人类内心深处最脆弱的情感都被深深地挖掘,复杂的人情人事被作品揭示,人的情感斗争表现在电影中。在他的作品中,他通过对人性的刻画对人性人情作了深入的分析,如易先生的残酷和柔情、冷漠和热情等,这一切都是李安对于人性的理解。李安电影中的人都很真诚,诚挚地活,诚挚地爱,诚挚地怀疑,诚挚地抵抗,诚挚地理解,诚挚地交谈。人性的至真是最动人的。就像李安的作品《家庭三部曲》,只有包容和理解在历史与当前、在自己与集体、在东西方之间灵活地变通,才能在他们之间建起一座交流的桥梁。在电影《理智与情感》中,忍让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但是开放与却要经历无数次煎熬和洗礼才能够体会到安定的生活,在人格上得到升华,从而获得完美的人格和纯真的幸福感。在电影作品《卧虎藏龙》中,秀莲和李慕白的爱情发乎情、止乎礼,但是在生死攸关的那一刻,李慕白对秀莲的告白彻底打破了这种现状,这打破了传统思想对人类的束缚。在许多电影作品中,李安都是围绕着人性这一主题展开的。然而他的态度是宽容理解式的,不作任何批判。善恶的揭示、爱与恨的纠缠,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李安的掌控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引起人们深思。其作品的独特性也体现在这一点。
在美国留学时期,李安觉得他在美国所学的关于戏曲的知识与在所学的知识有着很大的差异,他对戏曲感兴趣也正是源于这些不同。在,老师的讲解基本上不会涉及这些知识。而在美国留学的时间,很多老师都在谈论性和戏剧之间的纠缠,他才觉得开始对西方戏剧产生实质性的认识。电影是西方国家的产物,所以电影语言以西方语法为基础。李安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美国学习戏剧的这些年对于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有着深刻的体会,想要寻找到一部电影真正的脉络,不妨多了解美国的传统电影。这个认识对于李安创作来说是一种伟大的启示。理解电影靠的不仅仅是平衡。《推手》和《喜宴》中生父与外国老婆的矛盾、父子之间的斗争、同性恋婚姻观念和传统的思想,这部作品虽然没有宏伟的制作,但是已经跨越了种族,跨越了区域,跨越了文化界限。在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的环境下,他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在全球化背景下以更平等的对话态度,融入美国的主流思想。人们一直称赞他为文化导演,而他的电影也受人津津乐道,并称赞其有难得的文化内涵,这可能与他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关联。他出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里,这样的家庭又位于,那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地方。他对形色各异的文化身份有好奇心,后来在美国学习期间,对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对他的影视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他运用独特的文化物质、文化意识,在家庭伦理剧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展现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李安在电影中以“三合一”的视角叙述情节,从镜头的视角到观众的视角,李安把自己的视角定位于自己隐藏的电影背后,用客观的眼光对准镜头,在平凡的生活场景中凸显矛盾,而矛盾最终都在爱的名义下解决。电影《夜宴》中,父亲走进大门检查时把自己双手举起来,可谓是妥协的爱。通过这个动作李安完美地表现了老思想对新思想的让步。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要敢于解放自己的天性,敢于接纳前沿的思想和文化。他的作品有反映很多文化之间的矛盾,如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新思想与老思维之间的斗争。矛盾产生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情感与冲突通过“父亲”和“孩子”的相互作用,慢慢地在双方的斗争中获得理解,最终形成认知的统一。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反思和借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和谐统一。两种带有差异的文化以及新文化旧文化的定义彼此独立但是却又彼此融合,就像太极的两端一样。作品既可以透过东方文化透视西方文化,又可以通过西方文化透视东方文化。正如李安所言,有时从内心向外看,有时从外表看内心会更加明了。李安拥有最微妙最包容的文化内涵,两种文化的融合与冲击让电影更质朴也更吸引人。他的电影不仅有趣,也让人更加理解爱的含义。借助爱的名义,我们能够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反省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社会,从电影情节获得真实的生活感悟。随意的、开放的、乐观的爱情观是他的作品所崇尚的。他比较尊重西方文化所包含的那些实用、简单的生活方式,比如对不同婚礼现场的比较,下意识地排斥闹洞房。当然,他也对传统文化不吝赞美之词,如对烹饪、书法的推崇等。他希望通过家庭成员的相互吸收和中西文化的相互理解,让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
看李安的电影除了得到感动之外,还能得到意外的收获。他的电影多关注人与文化,更注重传达一种情感和情绪,给人以回味,他还将中西方的文化融合到一部影片里,影片不但没有突兀感,反而体现出了一丝丝的温馨。李安的电影大多是任用中西两位编剧来完成,为使其得到更多受众的认可,叙事时直接而不失细腻,整部影片充满艺术气息。在以细心的叙事风格为主的同时,李安添加了音乐与色彩,美妙的音乐再加上鲜明的色彩,使电影的中心思想得以更好地凸显。李安的电影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本文通过对李安电影的分析,为华语电影日后的发展提供经验,推动华语电影更好地发展。
- 标签:本站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