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藏在春分里的美丽节日——花朝节
每到春分节气,总有一个美丽节日若隐若现与之依偎,它就是——花朝节。和节日节气相关的民俗,传承了上千年,蕴藏了祖先的智慧和文化,不知从何时起,它们逐渐遗失在现代生活中。但随着近些年国潮的兴盛和传统文化的回归,花朝节等被遗忘的节日又唤醒了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古老记忆。“二十四节气”姊妹篇“十二月花令”,今天为你细细道来暗藏在春分里的美丽节日--花朝节。
花朝节亦称“花神节”,是纪念百花诞生的日子或“花神”的生日,为中国传统岁时八节之一。在传说中,花神掌管植物的春长夏养,象征着万物生长,花朝节以赏花、护花为主题,是属于春天的重要节日。
中国是花的国度,花朝节由来已久。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就有记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花朝节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于唐宋年间,并盛行于明清,这是目前大多学者赞成的历史演进。
隋唐年间,花朝节还只局限于上层雅士的小圈子;宋代以后,随着市井文化的发展,花朝节逐渐由精英阶层扩散到了整个民间,许多习俗,也是这个时候形成的: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将当时最流行的簪花戴在头上,听经讲道、饮酒吃茶、作诗听戏、赏花斗草、扑蝶裁衣、人神共娱,这是宋人初春的第一次大型出游与社交生活。今天的男士可能只有在婚礼这种场合才会戴花,但在梁山好汉活动的北宋末年,赐花、簪花作为荣耀与恩宠,在朝廷的推广下成为民间习俗和男人的时尚,而且是大大方方戴在头上。簪花的等级制度在《水浒传》中也表现出细节的精准,比如小旋风柴进、金眼彪施恩等人在当地势力庞大,春风得意,他们都是头戴金银花簪,而草根出身的小霸王周通只能戴帛花。《水浒传》里喜欢簪花的英雄好汉还有不少,比如:
北宋后期,男子簪花在社会生活中已是非常自然的行为,民间也戴出了习俗讲究。比如,老百姓按照节令变化,应时应景地簪插不同的品种,牡丹、芍药等名贵花卉,大多只戴一朵,而梅花、菊花以及各种不知名的野花之类因为比较便宜,就可以连枝带叶插戴,有道是“鬓毛不属秋风管,更拣繁枝插帽檐”。
元代,花朝节受到官方前所未有的重视。花朝日“劝农”,不仅成为朝廷定制,也成为节俗惯例;至明代,朝廷在花朝节“赐文武百官宴”,官员放假一日被写入大明律例。而民间的庆典更为恣意,民众花下饮酒,踏青归来的盛况,可从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窥见一斑:“千里仙乡变醉乡,参差城阙掩斜阳。雕鞍绣辔争门入,带得红尘扑鼻香。”花香、酒香,醉人缱绻,但是簪花的风俗却从民间退了出来,重新回到皇家和国家的重大活动中。曾经在宋代文献中随处可见的“万数簪花满御街”的盛景,于民间已经难得一见,除了“爱花狂魔”魏忠贤满头花香,平时人们连纸花也不戴了,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清时花朝节俗更为丰富多彩,人们相互馈赠百花美食,这些均来自农家辛勤的耕种,花朝节自诞生之日起就不仅是单纯的赏花之乐,而是与农业生产生计密不可分。
花朝节一般在仲春二月望日,恰对应“八节”中的“春分”。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阳气从始升到大盛,百花或含苞或盛开,因此游春赏花的最佳时间不出春分前后,定其中一天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当的。正如宋人易正达诗中所云:“莺花世界春方半,灯火楼台月正圆。”因各地花信早迟有异,花朝节在南北方出现了时间差异。北方以农历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提前至二月十二,还有的地方甚至早在二月二、晚在二月二十五。花朝的日期,隐隐被春分所替代,它也不像中秋,与满月形成明确的时令信号,因此花朝节成了中国传统节日里,日期最不固定的节日之一,间接成了它被遗忘、冷落的诱因。
花朝节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盛行,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田汝成所撰的《熙朝乐事》一书中有明确的记载:“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花对月,朝对夕。“花朝”和“月夕””两个节日,相得益彰,一为春序正半,百花争望,最堪游赏,一处清秋之中,明月皎皎,诗酒谈欢,一年之中最美好的两个良辰美景,遥遥相望,凸显出中国人注重阴阳调和与自然和谐的时令观念。
在“万物有灵”观的影响下,古人认为花之美丑及其生死荣枯有司花之神统一管理,花神的概念就形成了。最早的花神可以追溯到亲尝百草的神农氏,人们为了感谢他的贡献,尊称其为“花皇”;道家中擅长植花种草的神仙女夷直接被尊称为“花神”。
这名字跟一位护花使者有关:相传,唐朝有个叫崔玄微的花迷,某年二月之夜,在花园中偶遇百花精灵前来求助,对他说本欲迎春怒放,无奈风神阻挠,崔氏顿生爱花之心,五更时分,他将画有日月星辰的彩帛悬挂于花枝上。届时果然狂风大作,但在彩帛的护持下一朵花也没被吹落。喜爱花卉者争相仿效,因以成俗。人们提着各色“花神灯”巡游,热闹的场景不亚于上元节夜市。这样的活动会一直延续到夜里,故称花朝。
这个问题长久以来在红迷圈里被热烈地讨论着,曹雪芹草蛇灰线、李代桃僵的笔法让花朝节若隐若现。书里没有明确出现花朝节,但是却虚拟了一个“芒种节”,这是花事开尽,给百花饯行的日子,这一节里发生的很多名场面暗合了花朝节的“赏红”、“扑蝶”、“插花”等习俗,比如:群芳饯花,黛玉葬花、宝钗扑蝶。
“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宝钗)“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得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在花神归位、林黛玉、花袭人的同一天生日里写饯花、葬花,再结合之后宝玉明为晴雯,实则为黛玉所作的《芙蓉女儿诔》来看,曹公为什么改“花朝节”为“芒种节”,是否暗示了黛玉的花神身份和其早逝,欢迎大家来讨论。
花朝节虽然不是明确的女儿节,但在民间被认为是“姑娘会”。女孩子们绾帘出阁,游春野步,将五色纸笺悬系在花枝上,谓之“赏红”。 “春到花朝碧染丛,枝梢剪彩袅东风。”写得就是这一习俗。她们凭自己的喜好装饰花树,打扮得最漂亮者为魁,在花魁树下就地设席,谈天欢笑,抽花签、拜花神、吃花糕、行花令。微风拂面,落花满天,明媚的笑颜醉卧花丛,她们自己成了春日里最美的风景。
唐宋时期,每到花朝,“国中罢市、红翠出游”。 人们赏花、护花、食花、簪花,参与这花开,炫耀这盛景,把自己揉进春天里。唐人的那句“朔风如有意,容易莫摧残”,道尽了护花人的怜惜。因为珍惜,也就无惧于时光流逝,花谢花飞。我们一起体会古人那花朝节里的仪式感吧:
晒种祈丰:“农谚占卜,花谚兆丰。”传说花神专管植物的春长夏养,所以乐于过花朝节的不仅是爱花的风流客,更有花农和谷农。农民们在这一天凑齐“百样种子”予以摊晒,以花朝节之阴晴,预卜全年谷物水果的丰歉。
挑菜,就是挖野菜。春分前后,白蒿、荠菜、苦菜正是鲜嫩的时候,人们挖菜烹饪,享用春天的馈赠;同时,在花朝节这天栽花种树,类似今天的“植树节”。
节令饮食:花朝节或春分前后,人们还要吃百花糕、喝百花粥、饮百花酒。百花糕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说与武则天有关:花朝日这天,她组织游园大会,让宫女们采集百花,蒸作糕点,赏赐群臣。百花酒是用百花百果酿成,口感甘甜,正所谓 “百花酒香傲百花,万家举杯誉万家。酒香好似花上露,色泽犹如洞中春”。(文视频:西安广播电视台 蔡雪)
- 标签:本站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