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文化

“西安事变”——历史的转折

  陕西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精神富矿,无数革命志士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前赴后继,抒写出感天动地的历史篇章。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悲壮三秦大地。深厚的红色基因,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英雄的足迹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红色的记忆并没有在历史的深处褪色。

  让我们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沿着红色足迹重走信仰之路,挖掘珍贵史料,探访革命旧址,浓墨重彩地讲述英雄故事,传播红色文化,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西安事变纪念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69号,这座见证了历史沧桑的老公馆深藏于古城深巷之中,经历了80多年的岁月沉淀,它越发沉稳,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似乎在讲述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7月24日8时30分,气温35摄氏度,大暑刚过的西安依然持续高温,但闷热的天气无法阻挡游客参观的热情,等待进馆的游客已经在西安事变纪念馆门前排起了长队。从杭州远道而来的宋先生和10岁的儿子正排队准备入馆参观,在排队间隙,他向儿子讲述着“西安事变”的历史故事,儿子听得津津有味。

  宋先生说:“上中学时,历史课本上讲述的‘西安事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在扭转时局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我带着儿子从杭州来这里,就是希望他能了解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坚定理想信念,把革命的火种和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西安事变纪念馆是在“西安事变”重要旧址——张学良将军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题性纪念馆,总占地面积9141平方米。1935年9月,张学良率领东北军来到西安后,租用了刚刚竣工的金家巷5号作为自己的官邸,从此人们把这里称为张学良将军公馆。

  公馆的西楼是张学良及家属的住所和办公之地。在二楼的会议室中,1936年12月11日晚,张学良在此召集东北军高级将领,宣布次日对蒋介石发动“兵谏”,并做了行动部署。“西安事变”发生后,为谋求事变的和平解决,12月23日至24日,宋美龄、宋子文、张学良、杨虎城和代表周恩来又在此举行了三方会谈,最终迫使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协定,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西安事变”昭示出爱国、统一、进步的思想和团结合作、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了牢记历史,教育后人继承和发扬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张学良将军公馆和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础,1986年12月,西安事变纪念馆正式建成,并于“西安事变”50周年之际对外开放。

  西安事变纪念馆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维修保护和陈列调整。尤其是2006年至2009年,国家投入了大量建设资金,对西安事变纪念馆基础设施、陈列展示、消防技防工程等进行了维修和改造,改造后的馆容馆貌焕然一新。西安事变纪念馆重新制作了《历史的转折——西安事变史实陈列》《张学良公馆旧址复原陈列》等五大陈列,并于2009年12月全部竣工并向游客免费开放。

  建馆二十多年来,西安事变纪念馆已累计接待参观者近200万人次。西安事变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陕西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安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红领巾实践教育基地和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的东北军在“不抵抗”命令下,纷纷退入关内,短短三个多月,日军便侵占东北全境。而南京国民政府却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集中兵力对付中国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对日寇的侵略采取妥协退让,造成国土沦陷,形成了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面对日军的野蛮侵略和国民政府的屈辱退让,全国人民痛心疾首,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在全国兴起。各地学生和华侨分别以、、致电、募捐等形式要求国民政府出兵抗日并支持广大爱国官兵的斗争。1935年,日军在、外交、军事、经济等领域不断制造事端,对华北地区展开了全面侵略活动,制造了华北事变,中华民族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机之中。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强烈谴责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形成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

  1935年秋,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抵达陕北。同年10月,国民政府在西安成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蒋介石任总司令,张学良任副司令,代行总司令之职,负责围剿西北红军。

  同年12月,中国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局扩大会议,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并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并决定对西北“剿共”前线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开展工作,建立西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剿共”战场连连败退后,张学良、杨虎城认识到只有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才能救亡图存,遂通过多种渠道与党联系。中国党为争取张学良和杨虎城停战议和、一致抗日,做了大量工作。瓦窑堡会议后,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的东北军工作委员会,开展对东北军的争取工作。

  1936年1月中旬至3月初,中央指派中央联络局局长李克农两次赴洛川与张学良、王以哲就合作抗日进行会谈,初步达成了停战、通商、互派代表等口头协定。1936年4月9日,周恩来代表中央到东北军驻地,同张学良秘密彻夜长谈。张学良接受关于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并提出争取蒋介石抗日的意见。双方还商定了红军与东北军互不侵犯、互派代表等事项。

  为寻求与杨虎城将军合作抗日,从1935年12月到“西安事变”前,多次致信杨虎城。1935年12月下旬,应杨虎城邀请,中央派北方局负责人王世英到西安,就互不侵犯、互派代表、建立秘密交通站等问题和杨虎城进行协商。1936年11月,按照中央和杨虎城达成的协议,红军已在西安、淳化、洛川等地建立秘密交通站。至此,红军、东北军、第十七路军携手抗日的西北大联合局面初步形成。

  随着西北地区抗日力量大联合局面的形成,张学良、杨虎城同蒋介石的政见分歧日益尖锐,矛盾日趋激化。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亲临西安督战,部署对陕甘苏区的“围剿”,逼迫张学良、杨虎城继续“剿共”。张学良、杨虎城屡次劝谏蒋介石,要求停战抗日,均遭蒋介石拒绝。

  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逼蒋介石抗日。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央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英雄的忠魂彪炳史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西安事变纪念馆,探寻英雄的事迹,追随先烈的脚步。

  位于西安事变纪念馆的主题陈列《历史的转折——西安事变史实陈列》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展览位于张学良将军公馆院内北排平房的东、西两个展室,总面积约500平方米。主体展览共有四个单元,分为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停止内战——西北抗日力量的大联合、发动兵谏——逼蒋抗日、历史转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展览共展出历史照片300余幅,文物文献150多件(组),采用浮雕、场景、模型、影像等多种陈列展示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西安事变”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重大历史意义,体现出革命先烈心怀民族大义的爱国主义情怀。

  侯行敏是西安事变纪念馆的资深讲解员,多年的讲解工作让她对西安事变纪念馆产生了深厚的情感,每次讲解她都会被先烈们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在她看来,自己的工作就是要为参观者仔细讲述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认真回答游客的每一个提问,让先烈们的故事与爱国主义精神流传下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

  看着这些感人至深的历史图片,听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述,参观者好像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这里值得一来!”一位来自云南的参观者告诉记者,“对于曾改变国家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西安事变’,我本人非常感兴趣。这次来到西安事变纪念馆,通过图片和文字,我更加直观感受到了当时国家形势的危急,感受到‘西安事变’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我希望祖国的下一代能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这是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一名13岁的女孩拿着一叠自己打印的资料向身旁的妈妈轻声介绍着。女孩来自上海,马上要升入初二,是个“历史迷”,谈起“西安事变”这段历史滔滔不绝。小姑娘虽然年纪不大,但对于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她说:“长中,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经历千难万苦,从中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团结一致、不怕牺牲的精神将被世人永远铭记。”

  一位大学生认为,“红色精神是一种思想意识,是革命先辈为祖国付出一切的奉献精神。西安事变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希望青少年通过参观可以认识到自己肩头的责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进入“互联网+”时代,为了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西安事变纪念馆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在官网、微信等新媒体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开设网上数字博物馆,通过互联网技术增强爱国主义红色教育的时代感和主动性。

  当革命旧址遇见“互联网+”,瞬间“吸睛”“圈粉”无数。记者在西安事变纪念馆看到,除了参观实物和展览馆外,不少人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西安事变纪念馆的微信公众号,搜索相关的历史资料。

  西安事变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蔡峰向记者展示了西安事变纪念馆在官网上建设的数字博物馆。西安事变纪念馆数字博物馆于2012年初正式上线,通过音频讲解、实景模拟、立体展现等多种形式,让用户通过互联网身临其境地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历史,足不出户参观博物馆。据蔡峰介绍,这种新颖的表现方式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它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参观,了解“西安事变”的始末,进一步扩大了西安事变纪念馆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到“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感受先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据西安事变纪念馆副馆长高和介绍,为了让爱国主义的革命精神永不褪色,西安事变纪念馆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创新展览方式,让西安事变纪念馆搭上“互联网+”快车。如今,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已成为西安事变纪念馆“互联网+”的标配。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手机上网,针对这一变化,西安事变纪念馆不断充实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在微信平台上开设微官网,介绍馆藏文物,开展公众教育、学术研究,希望通过新媒体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作为陕西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西安事变纪念馆主动走进中小学,与学校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清明节前夕,西安事变纪念馆邀请西安市第十二中学的130余名师生参加“清明时节缅怀英烈”主题教育活动;在西安东关小学以“开展革命教育缅怀革命英烈”为主题的“西安事变知识竞赛大课堂”活动。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新颖的形式吸引了更多青少年关注革命历史,向他们传播革命历史知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目前,西安事变纪念馆正在进行移动互联网AR/VR虚拟交换展示项目建设。正在建设的西安事变AR/VR体验馆将通过VR技术全景再现“西安事变”中精彩的历史瞬间,让游客深切感受“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西安事变纪念馆将选取纪念馆中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建筑物制作三维模型漫游影片。用户点开全景漫游影片后,可以转动手机观看,也可以将手机放入VR眼镜中,开始西安事变纪念馆沉浸式漫游。未来,西安事变纪念馆将不断运用新技术,将互联网与纪念馆青少年教育相融合,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扩大西安事变纪念馆的影响力。

  高和说:“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西安事变’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要发扬‘西安事变’的教育意义,将爱国主义精神和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记者 郭妍 实习生 曹雅婷 苏宝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