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文化

大西安打开大格局 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点颇多

  昨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点颇多:协调推进机场三期、西安东站和西延、西十、西康高铁等重大工程;年内京昆高速改扩建、107省道鄠邑段提升改造等项目竣工通车;尤其是全面吹响城市“北跨”发展“集结号”,构建渭河南北呼应的拥河发展格局,尤为引人注目!我们从报告中摘录了部分内容,看看哪个你更关注。

  ■强化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协调推进机场三期、西安东站和西延、西十、西康高铁等重大工程,加快鄠周眉高速、高新至鄠邑高速复合通道、210国道西安过境公路等项目建设,启动延西高速西铜段改扩建和城环高速北段联络线工程前期工作,年内京昆高速改扩建、107省道鄠邑段提升改造等项目竣工通车。

  ■开工建设草堂铁路货运专线,启动第二货运北环线前期工作,建成高新区有轨电车试验线,做好轨道交通四期建设规划申报工作。进一步完善快速路网体系,大力推进幸福路北延伸、太白南路、东三环至临潼等快速路建设,做好二环三环扩能提升工程前期准备。

  ■全面吹响城市“北跨”发展“集结号”,坚持规划引领、交通先行、产业支撑、项目带动,制定实施《西安市“北跨”发展行动方案》,启动北辰大道北延伸、西铜路市政化改造等项目建设,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工作力量和项目布局向“北跨”聚集,促进产城融合、板块联动,构建渭河南北呼应的拥河发展格局。

  ■大力推进城东片区规划设计和道路提升改造,聚力抓好高铁东城片区规划建设,打开做靓城市“东大门”。

  ■中心城区以文物保护为先,实施立体化、社会化、市场化改造优化,实现差别化发展,留住城市烟火气。

  ■依托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发挥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培育一批五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

  ■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设计、交通设施设计、建筑工程设计和能源化工设计产业,着力打造“设计之都”。

  ■全年实际引进内资、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2%和10%以上,市级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5500亿元以上。

  ■大力推进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和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新增“三器”示范平台100个以上。

  ■加快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抢抓机遇拓展国际客货运航线,开通更多中亚直飞国际客运航线,织密“空中丝绸之路”网络。

  ■加强史前遗址、周秦汉唐都城遗址、帝陵考古调查研究,做好太平遗址、秦东陵、汉文帝霸陵等重要考古发掘。

  【报告原文】促进西安—咸阳一体化纵深发展,年内地铁1号线号线一期开通运营,加快实施17条主城区与西咸新区互联互通道路工程。大力促进西渭融合发展,深化西安与商洛、铜川、杨凌等市(区)规划统筹、建设联动、发展融合,促进西安—汉中、西安—安康协同发展。

  西安通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国际化大都市蓝皮书主编李栋表示,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担负着带动周围区域紧密联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任。同时,西安属于特大城市,疫情期间凸显出一系列城市发展的安全隐患问题也倒逼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将中心城市建成区密集的人口和城市功能向外疏解,降低中心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开发强度,达到多区域均衡发展。

  “融合发展覆盖了经济、社会全局,是经济产业、科技、人文、文化、生态、保护以及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融合一方面为西安疏解特大城市的相关功能提供了疏解载体,另一方面,对都市圈城市群范围内经济发展较弱的城市而言,借势中心城市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李栋认为,协同发展不同于融合发展,协同较之融合,紧密度要弱。“西安和渭南邻近,更强调融合发展,空间上因地利之便而强调融合;西安和汉中、安康相对较远,更多是协同发展,协同更多是在体制和机制优化层面,以便形成协同发展合力。由于很难破除空间上的阻隔,协同发展要基于更大的制度平台。”

  “目前发展不足仍是西安的基本实情,在国家中心城市中西安GDP排名仍在后面。”李栋指出,西安作为中心城市,自身经济能级不够,对周围城市包括更远的汉中安康带动引领作用不强。“当前西安面临着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一方面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提高自己的能级;另一方面,要在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疏解人口和功能,带动周边组团乃至更远的地市,协同联动发展。”

  李栋称,陕西省作为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全省范围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普遍存在,发展的路径和共识是向中心城市靠拢,接受中心城市的赋能和赋权,带动整体的全局发展。中心城市也有责任和义务带动欠发达城市共同发展。 华商报记者 郭蓉

  【报告原文】实施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地区通办,年内实现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

  西安通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国际化大都市蓝皮书主编李栋介绍,自2018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被国务院批准,经过5年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已然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

  “关中平原城市群地跨三省,除了陕西关中地区,还包括甘肃省天水市、平凉市,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等十余个市县。”李栋说,许多政务办理工作需要跨省联动,协调难度大。近年来陕西、甘肃、山西多次召开三省联席会议,希望沟通协商,让关中平原城市群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

  李栋告诉华商报记者,推动政务服务事项跨地区通办,就是为了打破跨省、跨区机构间的服务办理壁垒,让个人和企业能够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办结事项。“以前医保无法跨区结算,给异地就医造成很大不便。跨区域通办不仅能为居民带来便利,也能促进社会资源高效配置。”李栋说,“目前全国正在打造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政务服务‘一盘棋’,西安推动更多事项跨区域通办,会让关中平原城市群之间各区域连接更加紧密。”

  李栋认为,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是该段报告最值得关注的话题。“关中平原城市群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去外地工作,公积金在就业地缴纳,回老家买房子时却无法动用,只能选择更高利率的商业。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可以解决‘人户分离’所带来的难题,为区域内居民异地购房带来便利,也可以促进西安及周边房地产市场的恢复与发展。” 华商报记者 白仲夏

  【报告原文】加快碑林历史文化街区、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大唐不夜城、北院门、钟鼓楼、永宁门等特色板块品质内涵和游客体验感,支持发展沉浸式、数字化文旅新场景新业态,着力打造老城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年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8%。大力实施商圈商业街区建设行动,持续推进钟楼—南门、小寨—大雁塔2个都会级商圈和10个城市级商圈建设,创建不少于10个夜间消费聚集区。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屈晓东分析,城市商圈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也是城市的窗口、形象和标志。商圈具有一定消费力、集聚力和辐射力,近年来,西安商圈发展突飞猛进,老城区表现尤为突出。大型综合商贸服务中心、特色文化街区不断建设,满足了多元化、高品质消费需求。兔年春节,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西安年”火爆“出圈”。外地游客“井喷式”增长,各大商圈、餐馆、影院客流居高不下,接待人次、旅游收入双创历史新高,消费市场持续升温。西安小寨是与北京三里屯、成都太古里等齐名的商圈,都依靠独具特色的商业资源吸引了大批游客。

  屈晓东说,着力打造老城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年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8%。“全域”两字体现了旅游业整体性“一盘棋”的发展思路。从旅游者角度看是为了丰富旅游者的体验,从“观光游”到“度假游”提升旅游品质。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看,旅游业是典型的长业,全域旅游可以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环节的消费。全域旅游打破了“门票经济”的局限,有利于提升旅游业的总收入。

  屈晓东说,通过商圈的打造,完善了商业布局,本质上是为了促进消费。不断延伸消费场景、丰富消费体验。持续推进钟楼—南门、小寨—大雁塔2个都会级商圈和10个城市级商圈建设,创建不少于10个夜间消费聚集区。打造具有“国际范儿”“文艺范儿”“沉浸式”的创新消费场景。夜间消费聚集区是传统“夜市”的升级版。在商圈的建设中要注意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整体发展格局,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华商报记者 任婷

  【报告原文】大力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深化阎良区、航空基地“区政合一”改革,推广经开区和未央区社会事务剥离移交经验做法,鼓励开发区探索实践合作共建新模式和内控增效新机制,推动开发区在全国综合评价中晋位争先。

  西安市阎良区、航空基地从2021年开始在全省、全市率先探索实施“区政合一”管理体制改革,2022年以来,航空基地党工委(管委会)与阎良区委、区政府机构整合设置,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一体化管理,阎良区承担社会事务,使航空基地回归聚焦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责主业。通过改革领导体制、整合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创新人员编制和薪酬管理,充分发挥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和行政区的社会管理的优势,促进产城融合。

  2022年11月,经开区在先期将两个社区移交至未央区管理后,再次向未央区剥离移交社会事务,移交41个社区,主要涉及社区党群事务、民政事务、物业管理、疫情防控。此举也标志着两区在全市率先完成社会事务剥离移交承接工作。社会事务移交,于行政区而言,是职能回归;于开发区则可以说是减负增效。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马莉莉表示,从去年开始,西安市在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上有了大的动作。以航空基地、阎良区的“政区合一”改革来说,改革后有助于在更大范围统筹资源,便于整个地区通盘开发,促进航空产业链规模化聚集,两区优势互补,在搞好行政区社会事务发展的同时,促进航空基地的经济建设。

  华商报记者留意到,之前经开区移交给未央区的社会事务中一项为疫情防控。“就拿疫情期间需要核酸筛查来说,筛查要社区全覆盖,而开发区的主责应该是围绕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如果承担过多社会事务,就让开发区投入大量精力,背负巨大社会包袱。”马莉莉说,西安开发区数量多,空间扩张有助于摆脱资源约束,但也背上沉重的社会事务包袱,且不利于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将开发区的社会事务剥离移交,能让开发区轻装上阵,将主要精力用于抓好产业培育、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主责主业。不仅是经开区,去年高新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等都有相应的动作。

  “政区合一”改革、开发区社会事务剥离移交是各区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体制机制问题,并非一刀切而推行的定制化改革方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开发开放服务,是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准则与目标。 华商报记者 李婧

  【报告原文】持续解决房屋“办证难”遗留问题。坚决打好“保交楼”攻坚战,确保延期项目年内交付80%以上。实施解决“回迁难”问题三年行动,强力推进安置楼建设和回迁安置工作。新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2万套(间),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杨东朗表示,此次报告中关于房产线点,都关乎民生。

  杨东朗介绍,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当下不少“房改房”仍然存在“办证难”问题。“以前单位分配的公有住房被购买后,居民无法拿到房屋所有权证,包括现在一些新建的楼盘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杨东朗说,如果没有所有权证,房屋就只具有居住属性,没有商品属性,阻碍了房屋的正常交易,居民也无法获得应有的资产性收益。他介绍,近年来西安市各有关部门,也在积极帮助居民解决办证难问题。“高新区、西咸新区在试点‘交房即交证’,保障居民的购房权益。”

  “‘保交楼’的关键是预售资金的监管。”杨东朗说,“保交楼”是全国性问题,西安从2022年开始出台相应政策,成立“保交楼”工作专班,有了很多突出成效。杨东朗指出,“保交楼”的关键在于监管和帮扶。“监管是指预售资金专款专用,必须用在房屋建设上;帮扶是指政府为企业提供纾困资金,避免出现烂尾楼。以此督促开发商根据合同,按期、保量向购房者交房。”

  对于回迁房与保障性租赁住房,杨东朗表示,近年来,西安城市飞速发展、人口增长,因建设需要,征收了一些集体土地,因此需要通过安置楼建设和回迁安置工作,来保障居民的住房需求。“西安也在大量兴建保障性租赁住房,按照‘十四五’规划和年度计划稳步进行,2022年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数量超过预期,体现着政府对于民生之事的深切关怀。” 华商报记者 白仲夏

  【报告原文】发挥好城市更新百亿基金作用,加快推进幸福林带及周边更新工作,启动大庆智路、顺城巷崇仁坊、徐家湾等重点片区提升改造,因地制宜实施微更新微改造。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实施老化燃气管道改造。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社会热点专家王晓勇说,这段话的重点在于微改造,所谓微改造,不是只拆除原有的老城,让它成为废弃的区域,而是在拆的同时围绕民生、文化、历史等因素进行改造。

  “这三个区域都属于老城区,大庆智路就在原来的西电厂那里,顺城巷就是城墙以内的那条路,徐家湾指的就是红旗厂。这些地方原本就有其景观,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都是创造过辉煌见证过繁荣的地方。这次报告里提到的‘微改造’,就是说,摒弃了一刀切的改造方式,结合原本特色进行提升和改造。”王晓勇说。

  以2023年春节期间西安市的旅游业爆火为例,西安的旅游发展是建立在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如何在吸引外地人的同时,带动本地人参与到旅游业发展,顺城巷的微改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民宿、酒吧、网红美食店,让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文旅紧扣在一起,让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为外地人展现出本地的特色和开放心态。

  “这种微改造的方式在西安不是第一次,易俗社、大华1935,都是非常成功的案例,西安已经在这条改造之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和经验。这是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体现了执政思路的拓宽,说明我们在向智慧城市、智慧发展之路前进。这正符合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是只讲速度,而要服务于人,更是对价值的追求。”王晓勇说。 华商报记者 李新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