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文化

讲好陕西民俗故事 做好民俗传承

  阎成功介绍,他和一些高校联合,开讲“舌尖上的陕西”、“陕西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举办“长安大讲堂”等活动,走进大学校园、走近市民家庭等,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结合80后、90后的认知习惯,探讨陕西风俗文化,通过年轻人喜欢的生动幽默的方式,讲好民俗故事,做好民俗传承。

  近日,华商报记者采访了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民俗学专家王有信,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阎成功,他们表示,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中秋民俗趋于简化,一些内容有所减弱,陕西民俗风情浓厚,应多介绍宣传,引导市民了解认识传统节日知识和精神内涵,期盼传统文化回归。

  由华商报主办、禧福祥·西凤15年6年陈酿酒冠名推出的“DANG幸福来敲门——9月,和长安新四大才子一起过中秋”大型明星互动真人秀活动,让整个城市弥漫着浓浓的中秋味道。在这个中秋到来之际,一起分享您家里的中秋文化传承,讲述您眼中的民俗文化变迁,回味您记忆深处家的味道。

  今年中秋怎么过?华商报记者随机采访一些西安市民发现,大部分人打算跟家人团聚,有的要参加联谊晚会,邀朋友赏月喝茶,还有的要和家人朋友自驾游等。民俗专家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中秋习俗不常见了,应深入挖掘做好传承。

  王有信表示,中秋和“家文化”有深远联系,家文化的思想内容在古代社会的传播,不仅是以思想家的著作、文章来传承,更是以老百姓风土民情、节庆礼仪等生活方式在社会中广泛传扬。中秋节是中国古代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内涵就是追求团圆、和谐、快乐与幸福,这些实质内涵又是家文化的中心议题。中秋节习俗的形成有多唯因素:其一,源于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秋祭(天);其二,农业社会里农产规律(春播秋收)在中国特别是中国北方的体现;其三,中国古人“天人合一”、“天人比德”的文化观的生现。

  传统中秋节风俗内容丰富,除了现代人熟悉的送(吃)月饼,家人团圆欢聚外,还有赏月、观潮、放河灯、拜月神等文化生活内容。传统中秋节有三大特点,第一是聚族性,以村落等为区域范围,以家庭为中心;第二是理想性,以实现团圆、丰收、快乐和幸福为活动宗旨;第三是综合性,在内容上是追求物质生活的充裕富足与精神生活的快乐幸福的统一,在形式上是生活与艺术的结合。

  “陕西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中秋节也是陕西人非常看重的节日。”研究陕西风俗达几十年的阎成功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民生活中的节日习俗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就像大家感慨的,以往过节陪家人敬月亮、吃月饼,如今在一些家庭,时尚的元素越来越多了,节日的气氛有点淡了。

  王有信表示,近二三十年来的中秋节与传统的中秋节民俗趋于简化,一是在内容上功利化,追求物质生活高大上;二是在形式上有的比较单调,只停留在家人团聚或礼物馈赠,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少了;三是在重视程度上弱化,在一般人眼里,中秋节只是多了一两天休假日,不像过去那样把中秋节看得美好与神圣。

  不过,如今大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交流,中秋民俗有回归的趋势。刘俊海表示,随着人们物质条件和需求增加,加上了一些消费内容,节假日消费攀比应引起关注和反思。“逢年过节团聚是主题,应该理性消费,提倡勤俭节约。”

  专家表示,其实大家内心呼唤传统民俗回归,目前一些地方开设了民俗大讲堂等,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关注民俗。

  阎成功介绍,他和一些高校联合,开讲“舌尖上的陕西”、“陕西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举办“长安大讲堂”等活动,走进大学校园、走近市民家庭等,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结合80后、90后的认知习惯,探讨陕西风俗文化,通过年轻人喜欢的生动幽默的方式,讲好民俗故事,做好民俗传承。

  王有信认为,社会宣传的途径,广播、电视和报刊的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多介绍宣传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知识,弘扬正能量,引导人们了解认识传统节日的有关知识与精神内涵。他特地通过华商报记者提出了几大方式。第一是在中小学的语文、历史、美术和思想品德课中增加宣传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内容;第二是在影视剧、音乐歌舞等作品的制作中增进传统节日的主题或素材;第三是通过政策、法令的形式强化、保护传统节日。

  阎成功表示,陕西是华夏文明发祥地,在街头巷尾品尝到的特色美食,几乎个个有历史,有一段迷人的典故。作为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不妨共同参与,传承民俗文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