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文化

陪都西京近代西安的历史起点都城级的城市规划!

  1932~1945年间,西安被设立为的“陪都西京”,制定了都城级的城市规划,在西京筹备委员会等机构的领导下,进行了多方城市建设。是西安历史上较特殊的一段时期,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发布《迁都洛阳宣言》,表示绝不屈服,并自该日起将国民政府部门迁往洛阳。1932年3月5日,日军停战后,中央大会通过了《中央确定行都与陪都地点决议案》,决定:

  “一、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二、洛阳为行都;三、关于陪都之筹备事宜,应组织筹备委员会交会议定”。

  在这一决议案中,西安作为陪都西京列为第一款,以洛阳为行都列为第二款,陪都”的重要性显然超过“行都”。

  1932年11月,蒋中正等委员再次向中央第47次常务委员会提议《切实进行长安陪都、洛阳行都建设事宜》案,决议:“长安改为行政院直辖之市,兼负建设陪都之专责,根据陪都计划,划定适当区域为市区,并由国库筹拨经费”。

  一、西京应设直隶于行政院之市;二、西京市之区域,东至灞桥,南至终南山,西至沣水,北至渭水;三、西京市之经费,暂由国库拨发,每月三万元;四、西京市市长,其下先设测量处,办理全市土地测量事项;五、西京筹备委员会为设计机关,西京市为执行机关。

  此后,行政院、内务部和陕西省政府的公文和行政区划表册均称为西京市。当时出版的《中国疆域沿革史》(1938年商务印书馆)、《中国行政区域志》(1947年内务部编印)和中学地理教科书,均将西京与北平、天津、上海、汉口、青岛共同列为全国六大行政院辖市。

  陪都西京计划的出台,与当时日本入侵的军事形势有关。军事形势缓和后,国内的爱国人士纷纷发出“开发西北“的呼声:西安是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东濒黄河,西连陇坂,南据巴蜀,北届晋蒙,地位显要。为了开发西北地区,巩固西北国防,必先开发西安,国民政府遂将西安定为陪都,与首都南京相呼应,恢复其旧名称西京。

  国民政府委派张继等人组成“西京筹备委员会”与“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得到宋子文、孔祥熙等主管财政的国民政府要员的大力支持,和中央和政府首脑们的认可,在西京开展了一系列城市建设工作。

  陪都西京建设期间,西京筹备委员会、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共同开展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地形测量、筑路修桥、水利建设、城乡绿化、古迹保护等工作,城市景观面貌翻天覆地,西安也因此开始逐步由封建城市向近代化城市快速转型。

  西京筹备委员会的第一项任务,便是对陪都西京进行城市规划设计。1937年3月24日,西京筹备委员会与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召开了西京市区计划第一次会议,初步拟定了西京市区分区方针,将西京市区拟定划分为行政区、古迹文化区、工业区、商业区、农业实验区、风景区等6区,规定工业区与古迹区应先严定界线。

  ①文化古迹区“包括汉长安城、太液池、阿房宫、大明宫,镐池、昆明池、含元殿、大雁塔、唐曲江池,西周丰镐等“历代文化所在”,妥为保存,以留古迹,并栽种树木,加以整理,以增厚游览兴趣”;

  ②行政区选择城南“面积六万一千余平方市亩,南连翠华,北近商业市区,东至蓝田,西达户县”的凤栖原,“建设各级官署最为适中”;

  ⑤农业实验区域选择南郊神禾原、子午镇一带,这里土地肥沃,平坦广阔,素为产稻之区,且东临沣河,西濒大峪河,北滨潏河,南至终南山脚,灌溉便利;

  ⑥风景区确定在终南山一带,这里“占长安南界之全部,东西约长八十余里,其间清华、翠微、五台、翠华等山,连绵起伏,山清水秀,林木丛茂,多有建筑,风景绝佳,为历代名胜之区”。

  西京筹备委员会中有许多留学英、美、日等国的学者,他们提出了一些西京建设与规划的思路,也曾聘请过外国专家一同工作,结合筹建西京的实际需要,引入了很多当时国外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先进理念与方法。

  《西京市分区计划说明》不仅充分依托了西京山河形胜与丰富的名胜古迹,还考虑到了西京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设计周密,论证严谨,极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具体的分区计划中,将文化古迹区的划分放在整个分区规划首要位置,表明本方案对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以及城市旅游业发展前景的重视;并以城南凤栖原为行政区,充分利用山川地形特点以突出行政区的职能。

  西京市建设规划的理念糅合了中西方当时的先进规划思想,不仅充满魄力,而且视野广阔,极具前瞻性。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心目中“陪都西京“的崭新城市面貌。

  可以说,西京的规划是近代西安城市规划的起点,它奠定了之后西安历代城市规划的基础。保护文物古迹遗址区,建成绿地公园,工业区选在郊外,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用绿化林带隔开等等理念都沿袭到了50年代西安市第一轮城市规划之中,一直传承到现在。西安市第一轮总体规划中的大庆路林带、幸福路林带便是作为居住区和工厂的分界。

  1934年,陇海铁路通至西安,西安与中原的交通大大改善。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的工厂、高校纷纷迁入西安,中原的难民沿着陇海铁路纷纷涌入陕西。曾经封建破旧的落伍之城,数年后便成为了崭新的大都会。

  当时的西京城内东西南北四大街可乘坐公共汽车,也有出租汽车。城外之交通工具为长途汽车。东去临潼已有火车,西往咸阳、宝鸡的铁路也已经动工。

  西京城内不乏繁荣的娱乐场所。电影院有阿房宫、阿房宫分院、西京民光等数家。京剧有盐店街世界大舞台与南大街之新舞台两家。秦腔则有易俗、正俗、三决、牖民诸社。

  陇海铁路通至西京之后,西京与外界的交通变得便利,旅馆业也变得发达。著名的有西北饭店、西京馆店、关中大旅社、西北大旅社,交通大旅社等。除了陕菜和豫菜馆以外,平津菜、江浙菜、闽粤菜等全国各地菜系也已出现,饭馆的饭菜价目与其他都市不相上下。

  1932~1945年间,将中央将西京定为陪都以后,设立全国经济委员西北办事处、陕西省政府、西京筹备委员会、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等机关从事于经济、文化、市政建设,设置了电报局,修筑公路,在城墙上新开城门,打通“新市区”的交通骨架,改善四郊交通状况,普查文物,保护古迹,广植树木,绿化城市,西京的城市面貌有了极大改善。

  南北向道路:尚平、尚智、尚德、尚仁(今解放路)、尚俭、尚勤、尚爱;东西方向街道依次为:崇耻(今东八路)、崇廉(今东七路)、崇义(今东/西六路)、崇礼(今东五路)、崇信(今东/西四路)、崇忠(今东/西三路)、崇悌(今东二路)和崇孝(今东一路)。

  除城内的市政建设以外,也修建了通往青龙寺、大雁塔、清凉寺、兴教寺、北门外工业区东、西自强路等众多道路。“西京”期间至少修路920里。

  文物古迹:普查西安城内外及咸宁、蓝田、长安、户县、临潼诸县文物古迹的分布与保存现状,绘制《西京胜迹附图》(1932)、《西京古迹名胜略图》、(1932)、《西京附近各县古迹名胜略图》(1932)、《西京城关大地图》

  整修杜公祠、维护茂陵及霍去病墓。在阿房宫、隋唐曲江遗址、唐大明宫等73处古迹处竖立标志,对分散在周围各县的文物古迹也尽力予以保护,保护沣桥牌楼、草堂寺、太史公祠等众多名胜古迹。动荡年代,许多文物正是因为这次保护,免去了灭顶之灾。

  绿化:广植树木 绿化城乡。从1935年11月到1938年3月间,西京筹备委员会在新修筑十余条汽车路旁,栽种了杨、柳、榆、槐、香椿、苦楝等树木;建成未央、杜公祠、含元殿3个林场和城南、茂陵、昭陵、太液池、张家村5个苗圃,进行大规模的育苗造林工作。

  截至1944年4月,西京筹备委员会累计在公路两旁、城乡各文物古迹区大量种植风景树和果树,除了考虑到文物古迹保护的特殊需要,也可获取经济方面的效益。

  商业:随着道路的修建和拓宽,以及1934年陇海铁路通车西安,新市区得到了快速发展。火车站向南的尚仁路(解放路)商户繁盛,银行林立,车水马龙,西京的商业中心从原先南院门转移到了这里。

  经过十几年的规划建设,西京城市规划雏形初现,交通、绿化、文物普查保护等各项建设都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就,为建国后西安第一轮城市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绿化城乡、保护文物古迹、林带分割工业区等理念也随之沿袭到日后西安的发展理念之中,影响深远。

  最初设想陪都西京“以一年为期,筹备完毕”,但实际西京一直处于筹备阶段。1936年发生了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依旧心有余悸;抗战爆发后,由于西安较重庆离前线近,潼关不易防守,而抗日根据地延安也与西安相距较近,西京最终未能设市,也未能在抗日战争中作为临时首都。

  1940年11月,重庆被定为陪都。次年行政院下令撤销了西京市建设委员会,西京降为陕西省辖市。1945年4月24日,行政院正式撤销了西京筹备委员会。

  虽然西京市并没有被正式设立,但从1932到1945年,西京筹备委员会前后存在的13年间,西京筹备委员会与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在这期间按照陪都的规格加快建设西京,西安开始了由封建落后的农业城市向近代文明城市的转变进程,这是西安城市发展历史上不能忘却的一段岁月,对西安日后发展影响深远,对于西安未来的规划都有非凡的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