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文化

官方撰文分析研究西安都市圈规划提前曝光!

  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这被视为都市圈时代的开端。

  这代表着都市圈将不仅是一个概念性定义,而将以类似《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样的形式将发展规划实实在在的落在国家批复支持的文件上。

  一年后,2021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任务》中再次提到支持福州、成都、西安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支持其他有条件中心城市在省级政府指导下牵头编制都市圈发展规划。

  实际上,本次《任务》中南京的缺失,是因为在今年2月南京都市圈正式获批,成为中国第一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规划的都市圈。

  不只是南京,第二次点名福州后,6月23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关于同意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福州成功走上都市圈发展轨道。

  作为国家唯四提及的都市圈支持城市,西安都市圈的进度又进行到了哪一步?何时才能拿上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批复?

  近日,随着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一篇《多元数据支撑下的西安都市圈空间研究》的发表,西安都市圈的神秘面纱被掀起了一角。

  西安都市圈的出现,早在2018年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已明确提出“打造由西安、咸阳主城区及西咸新区为主组成的大西安都市圈”。

  彼时,初具理念的西安都市圈,在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的“一圈一轴三带”总体格局中,还在使用“大西安都市圈”这个定义。

  随着国家发改委多次发文正式支持城市开展都市圈发展规划的探索,“西安都市圈”成为官方语境中的正式名词,当然还有昙花一现的“西咸都市圈”。

  未来五年,陕西以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为重点,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其中,将通过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群(带)建设,构建“一核一轴、两翼三区、多组团”发展格局,培育建设西安都市圈。

  “多组团”:即以高陵、临潼、三原为主体的渭北先进制造业组团,以富平、阎良为主体的航空产业组团,以临潼、蓝田为主体的旅游休闲组团,以武功、周至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示范组团,以乾县、礼泉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组团。

  作为西安都市圈建设的指导性、规划性内容,这份发展格局在范围上的覆盖比以往更大,将铜川、渭南以及杨凌示范区也都涵盖在内。

  在陕西发改委透露西安都市圈发展格局后不久,2月22日,西安发改委在地方领导留言板回复网友时透露规划进展,彼时西安都市圈规划已编制完成,陕西省发改委拟于近期报国家发改委申请批复。

  但7月9日,陕西省发改委召开的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大纲论证会,告诉我们现在还处于修改阶段,这份重要战略规划可能还存在着不少变动。

  7月23日,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表在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官方微信公众账号上的文章,显然不能视为西安都市圈规划的最终版本,但来自官方的研究,依然能为我们提供这一编制许久的规划的一点进展细节。

  这篇研究从全域统筹和一体化发展的视角,通过“1+3”的研究思路,搭建兼具底线管控与发展引导的西安都市圈空间总体架构。

  在国家文件中,“都市圈”是指城市群内部以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根据《研究》给出的空间模型图,我们可以看出在最外层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圈层,重点在于促进协同发展。

  15km半径范围整体纳入西安中心城区,将高新、曲江、浐灞、沣东等板块作为产业支撑纳入中心城区,弱化行政边界形成发展合力,打造城市功能强极核。

  交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现实中资金的压力不可避免,助力城市群的各条延期高铁今年喜讯连连,但支撑都市圈交通的城际铁路暂时陷入僵局,只有西户铁路改造这一条市域快轨正在进行中。

  七普数据显示,西安人口总量达1295.29万人,加之流动人口短期内西安实际管理人口近1500万。

  西安在《研究》中人口经济分析维度上提出要对标成渝,作为发展模式、地缘相近的邻居,这并不令人意外。

  从人口岗位分布数据可以看出,外围各区县组团化发展明显,但与成渝相比,西安区域的区县经济较弱,亟需培育外围增长极。

  联系度方面,通过OD和重力模型分析发现咸阳、高陵、临潼与中心城区联系最为密切;武功、杨凌、周至等区县之间已形成区域分工协作格局, 且35公里半径西安都市区圈层范围已较为明晰。

  多极:包括两港(国际空港、国际陆港)、两个综合中心(咸阳主城区、渭南临渭区)、四个专业新城(高陵-经开、鄠邑-高新新区、阎良、杨凌),以及五个文旅组团(临潼、蓝田、礼泉、乾县、周至)

  同时考虑叠加生态、文化、农业要素形成全域空间保护底图,与等级结构,共同形成“两屏一脉多廊,三轴一核多极”的西安都市圈空间总体架构。

  两屏即秦岭、九嵕山生态屏障,西安南依秦岭北望九嵕,在区域层面统筹“两山、八水、十一池、十一塬“特色要素,形成纳北山、融秦岭、揽八水、生态隔离的区域生态格局。

  中心城区层面,依托“三河一山”(渭河、沣河、灞河和环山路)超级环线绿廊,有机串联城市生态斑块,强力推进城市增绿,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中心城区生态和居住品质。

  文化方面,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汇聚众多文化要素,此次空间总体架构研究提出以泛轴带的概念,涵盖历时性完整轴线序列,并梳理全域文化资源,落定五个文化特色廊道,作为底线空间予以统筹落定,将文化遗产空间进行落地保障。

  本次空间总体架构中的三轴,重点强调东轴串联国际陆港至东站,形成“一港一极一站”带动东部整体发展;西轴强调联通国际空港与西户高新节点,打造“一港一极”,促进西咸协同发展。

  一核即中心城区,是都市圈核心功能聚集区;多极则在“2245“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泾阳、三原等八个培育提升组团,并构建多个外围合作发展区域。

  《研究》表示,在都市圈总体架构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对都市圈“分圈层、分等级”明晰空间发展指引,促进外围极核发展与协作、同时为保障空间蓝图的落实,推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建议建立跨区域的议事机制,明确跨界区域发展事宜,并构建规划意图向空间落定的转译机制等以保障战略落地。

  对比南京、福州已经发布的都市圈规划详细方案,我们可以看出西安都市圈在编制过程中,所要考虑的东西确实要做到更为细致、准确以及为未来数十年的发展,定下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框架。

  而西安都市圈中存在的协作问题,《研究》在结语处表示,需要相关行政主体的精诚合作,建立完善的协同保障机制,既体现平等协商又支撑合作共赢,有效发挥都市圈的引领与统筹作用。

  并建议建立跨区域的议事机制,成立西安、咸阳、渭南同城化领导小组,以联席会议形式商议明确跨界区域发展事宜及组织实施,促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进程。

  西安都市圈的空间总体架构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向上支撑和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发展,向下统筹和引导“三市两区”的国土空间规划,本次官方给出的这份《多元数据支撑下的西安都市圈空间研究》,也象征着整体规划的进一步完善。

  在你追我赶的城市竞争中,规划的完整性、前瞻性固然重要,但尽快获得批复,并将规划落实,也是西安需要加快推进的重要任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