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探索“大遗址与村民共生共存”保护发展模式共享红利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方向,北临渭河,东为团结湖水库,有一处城址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汉长安城遗址。中国历史上曾有13个王朝在西安定都,9个以汉长安城为都城,其中作为都城的历史近350年,实际使用时间近800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
自2012年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设立以来,西安市相关部门按照“统筹城乡、改善民生”“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相融合”“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分步实施” 等原则,开启对汉长安城这座历史文化宝库的保护利用工程。
时不我待,几年内整理土地1万多亩,清理垃圾320万立方米,栽植树木5万棵,种植草坪260多万平方米,先后完成未央宫前殿、西安门、西城墙等162处文物本体展示工程,这座大遗址被重新唤醒。
2021年,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期3.2平方公里全面开放,二期2.91平方公里加快实施提升改造。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在大遗址保护与展示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汉长安城遗址文化内涵,将专题展厅、景观栈道、园林绿化、现代农业景观串联,突出展示了汉长安城遗址风貌。
通过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汉长安城遗址相关区域也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如今,漫步在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可以近距离感受汉代文化遗产。春末夏初,市民群众们纷纷来到这里踏青露营、休闲怡情。
“保护汉长安城遗址,客观实现了周边数万名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提升。大遗址与现代社会完美相融共生。”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这里将建设汉文化博物馆及相关文物保护、文化展示设施,活化历史场景,丰富数字体验产品、新型文旅服务供给,高质量阐释活化遗址价值,讲好文化故事,延续中华文脉。
习总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西安市创新文物工作思路,使西安文物资源价值全面彰显,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全面发力,文物工作地位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惠民成果全面呈现,探索符合市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迈出坚实步伐。根据《西安市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要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如何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通过稳步实施一系列文物保护工程,西安市做出有益探索——注重文物的日常保养维护,加强濒危文物的抢救保护与修缮,市文物局先后组织实施西安城墙、钟楼、圣寿寺塔、小雁塔荐福寺明清建筑群、鄠邑区公输堂、隋唐长安城中轴线重点遗址群等一批重要文物保护工程。同时,推进西安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库建设,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建立文物安全长效机制,重点加强重要田野文物巡护和文物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文物消防工程、安防工程、防雷工程和文物建筑抢险维修工程、基层文物库房达标工程,确保文物安全。
“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西安市明确‘文保优先’的工作原则,不断提升考古工作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推进主动性考古工作,太平遗址、秦东陵一号陵园、江村大墓等重要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我市持续提升汉长安城未央宫等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展示水平,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民生发展、环境保护等协调发展的理念,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在改善环境、惠及民生、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实施大遗址保护展示项目,探索构建了以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汉杜陵遗址公园等为代表的大遗址保护“西安模式”。
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明德门遗址公园建成开放,钟楼、西安城墙等一批文物保护工程稳步实施,杨官寨遗址、栎阳城遗址、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半坡遗址、姜寨遗址、丰镐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秦始皇陵、唐大明宫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陆续成为文物保护利用“西安模式”的最佳注脚。
文物和文化遗产通过适当途径发挥作用,通过特定方式被大众所关注与分享,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西安市牢固树立“融合发展”理念,积极将文物工作纳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将历史文化片区建设与城市有机更新相结合,以旅游的传播优势带动文物资源“活起来”——易俗文化旅游片区建成开放,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碑林历史文化街区等文旅融合项目稳步推进,打造“城市历史文化会客厅”,以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助推文旅融合,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仍以汉长安城遗址文旅融合发展为例,这里仍在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做好“遗址+”“文物+”的大文章,实施高品质文旅融合项目,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同促进遗址区民生改善,探索“大遗址与村民共生共存”的大遗址保护发展模式,让遗址区“原住民”和市民共享遗址保护建设红利。
新征程上,西安市逐步深化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通过云展览、云直播、云考古等手段,打破时空限制,度展示文化遗产;实施元宇宙数字文创培育计划,让数字化内容呈现成为华夏文明新载体;借助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打造传播典型性、历史性、时代感突出的数字化产品,实现文旅融合双提升。“云上国宝音乐会”开启博物馆旅游新潮流,“大明宫书院考古研学活动”“长安古乐丝路非遗文旅音乐会”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未央宫遗址公园、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易俗文化旅游片区提升改造等项目社会各界反响良好……
以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题,以历史文脉守护和中华文明传承作为城市担当和时代使命,西安正在书写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更精彩的答卷!
- 标签:本站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
-
西安探索“大遗址与村民共生共存”保护发展模式共享红利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方向,北临渭河,东为团结湖水库,有一处城址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汉长安城遗址…
- 中国第一古都西安当之无愧
- 古都西安象征建筑之一的大雁塔始建于哪个朝代?
- 为什么选择西安现代?6大理由告诉你!
- 续写丝路新篇章西安城墙:探寻古今文化碰撞的魅力
- 西安文达职业高级中学与教育集团校企合作签约授牌仪式在西安举行
- 海内外游客在西安体验民俗文化 了解节气文化知识
- 西安旅游股票000610:旅游资源丰富受益黄金周
- 为文化添翼 为旅游铸魂 促进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在“深度融合”上提质增效
- 美丽西安最靓街区——浐灞大道:特色街区有特色 优美环境更优美
- 聚焦中国产业:2022年西安市特色产业之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全景分析(附产业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