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文化

为文化添翼 为旅游铸魂 促进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在“深度融合”上提质增效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谋定了西安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发展路径,确定了文化旅游产业在“深度融合”上提质效、守护城市文化瑰宝,打造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政协委员围绕文旅融合积极建言献策,为文化添翼、为旅游铸魂,内容涵盖“历史游线”实体化、让科技助推产业发展、红色文化和旅游融合、设置历史遗迹标识以及数字技术赋能等方面的诸多话题,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声音。

  总体看来,我市各区县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文化旅游连片区。“以明城墙-大雁塔为核心的隋唐-明清名胜古迹线、西周丰京-镐京沣河历史遗迹线、以汉长安城为中心的秦汉城市建筑基线等。如何根据片区共性和个性,充分利用好旅游景点、文物遗址和文化遗产等多方面资源,厘清文旅产业脉络,推动新时代西安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积极探索和创新。”杨小龙委员说。

  “我们建议在不影响遗址、文物保护和节约资金的基础上,将‘历史游线’实体化,加大对各条历史游线的整体宣传,打造方便的旅游公共交通体系。”杨小龙解释道:“历史游线”是规划中的专有名词,“历史游线”实体化、可视化、连续化是将这些未加串联的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以更加清晰的形式展现,就如同看到黑红两色便想到汉文化、汉文化游等,色调统一的视觉设计,更能够加深市民、游客对旅游景点的印象和认知。这样做的好处是利用核心景点自带的聚焦效应,在降低成本节约资金的同时,扩大对各历史游线的整体宣传,事半功倍。

  以“秦汉城市建筑基线”为例,在不影响遗址保护的情况下,在秦汉城市建筑基线的核心地点,也就是安门大街十字街口设置明显的纪念性标志物并进行详细说明,同时在“秦汉城市建筑基线”上的重要节点:安门广场、子午峪口、玄都坛、长陵,以及穿越的公共绿地、广场,如大庆路林带等处设置纪念性、指向性标志物并详细说明。沿“秦汉城市建筑基线”的公共场所,如道路、人行道、广场和公园,用道路标线漆做连续标记和文字标志,这些措施既快速又便宜,力争贯通整个市域。

  “从以上内容入手,实现‘历史游线’的实体化、可视化、连续化,能够让文化和旅游结合得更为紧密,增强文化符号的游客辨识度,传承中华文化。”杨小龙说。

  作为拥有丰富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沉淀的十三朝古都,西安借助十四运会的成功举办,挖掘文化、旅游、历史资源以及体育市场,整合文化IP、体育IP、旅游IP,发挥西北龙头城市带动作用,铸就西安“千年古都 常来长安”的城市品牌形象,打造文旅大IP十分必要。

  崔琰建议,当前应以游客满意度为抓手、完善相关服务设施,全面推进西安服务业规模发展、提升发展、创新发展和集聚发展。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咨询指导,加大文化体育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投入,完善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场和标识牌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深化“厕所”,将5A级旅游景区“第三卫生间”建设向全市A级以上景区延伸,同时持续推进断头路打通工程,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快景区交通无缝衔接,推进城市慢行道、骑行道、旅游风景道等休闲设施建设。

  “当前,应当开展景区、博物馆的数字化升级,策划实施文化+VR/AR精品项目、文漫衍生等,通过打造数字兵马俑E-MAX全域沉浸互动体验区,再现兵马俑历史盛景;利用科技感十足的高铁模拟驾驶舱,使游客感受到沉浸式角色体验,实现沉浸式演绎;用VR技术搭建的虚拟空间秀场,游客不仅可以多角度欣赏,同时也可进行各种互动。”崔琰建议。

  西安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物,如何充分激活西安在全省红色旅游格局中的引导作用,利用好西安各个时期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结合起来,共同发展推动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的“红古结合”与生态文明的“红绿结合”,构建起复合型发展体系,成为民革西安市委员会的调研方向。

  过去一年,民革西安市委员会开展了“关于打造红色文旅线路”专题调研活动,结合西安红色文化和旅游资源种类齐全、数量众多、资源标识性强等特点,深入挖掘,重点梳理,总结提炼西安红色文旅的鲜明特色,拓展西安红色品牌内涵,为打造西安的红色名片积极建言献策。

  在红色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方面,民革西安市委员会建议要建立全方位红色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认知与联动体系,打造出西安红色文旅品牌,建立完善的配套政策措施和智慧型发展平台。

  打造红色品牌创新机制,明确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民革西安市委员会建议把发展“红色+”与乡村振兴、脱贫致富同规划、同建设、同促进,实现从单一的课本理论到长久目标行动上。

  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方面,建议要准确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红色+”的特点和规律,创新红色文化及旅游市场宣传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实现西安“红色+”的生动发展,把“红色文旅”的路子不断拓宽。围绕西安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科技文化等方面,建立相关“红色+”文化体系制度,从政府部门到运营单位,以品牌意识与发展理念为核心,建立多元化的配套机制与服务,确保产业链条的完整与产品的多样性。

  同时借助新的传播媒介和手段,进行以围绕“红色+”为主题的多元化建设,如红色视频、红色影像、红色动漫和红色文创等,更好地适应“红色+”在文化、旅游、经济等方面的新需求与大循环。最后,要建立红色文化旅游智慧平台,推进信息共享,利用好珍贵的红色资源,以项目建设带动发展,积极推进“红色+”创新驱动。

  文旅融合应在细节处打磨,不仅是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也包含了历史遗迹标识的设置,从细节入手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吸引游客和投资者,更能彰显一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传递历史文化信息,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和产业的发展,提高市民保护和传播历史文化的责任感。

  “开远门和金光门,这两座唐代长安外廓的城门,是隋唐长安城往返西北西南方向的城门,作为唐城名门的开远门,更是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它们同隋唐长安城其他城门一样,见证了丝绸之路在唐代的延续和发展。有关开远门和金光门的重要历史事件,文献中有很多记载,唐代诗人杜甫也写过和金光门有关的诗句。”政协委员董建平告诉记者。

  董建平表示,过去这两处历史遗迹一直没有被标识,只有附近的高架桥上写着“开远门桥”和“金光门桥”,地铁开远门站、金光门小学和一处曾经的金光门市场,代表着这两座城门曾经的存在,游客与爱好历史文化的人来附近探寻遗迹原址,却无处可觅。

  董建平建议,应该确定开远门和金光门的准确位置并在开远门和金光门遗址建立景观式历史遗迹标识;标识的造型设计,材质选择,内容安排应新颖别致和具有吸引力,这将有利于开远门和金光门文化价值的传播推广。同时,将景观标识建成文化广场的形式,使市民与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抚今追昔,寓教于乐,无形中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甚至发展成为西安市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和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

  近两年,我市在数字技术与文旅产业融合方面也作出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政协委员张春江举例说,在公众服务方面,市文旅局依托“西安文旅之声”公众号上线家高A级景区分时预约功能,为游客提供了统一的预约入口;在5G技术应用方面,一些景区积极申报5G+文化旅游应用示范场景项目,争取省上资金支持,大唐不夜城等2个应用示范场景项目已被省文旅厅列为重点项目。

  如何让技术赋能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张春江建议,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应当加强对文旅行业数字化技术的引导和应用,使其更好地与科技融合发展,同时加大金融对文旅企业的扶持力度。

  具体来说,就是在文旅产业发展中不断提升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文旅行业的实际应用水平。强化旅行社、导游、景区、酒店、交通数字化,提升整体文旅企业的科技实力。鼓励文旅企业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业务效率,创新发展数字文旅业态,增强行业发展新动能。同时积极争取中、省各级科技扶持资金,鼓励文旅企业申请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参与到数字化建设中,提升自身实力。

  此外,还应当建立文旅行业数据监测及智慧服务体系。从行业监测和智慧服务两个层面着手,一方面加强文旅产业基础数据管理,摸清底数、搞清活力。另一方面,加强数据应用,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和企业画像,为文旅企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智慧服务,协助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全行业发展。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景区进行改造提升,加大对景区数字化的改造,推动旅游景区建设数字化体验产品,丰富游客体验内容。在景区引进流量监控、人脸识别通道、无人导游、人工智能导游服务、电子票务等科技手段,实现景区的数字化。”张春江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