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晨散文《辛丑岁杪我的城
2021辛丑年的冬至即公历12月21日,如期而至。冬至也就是交九,就是一年最寒冷的时段开始了。
可交九的当天,古城西安却艳阳高照,温暖宜人。然而,就在人们享受冬日的阳光之时,其实,“冬至”之前,一股德尔塔新冠病毒,悄然偷袭了被称为“长治久安”的西安城,并且病毒以两位数增长。当人们猝不及防,冬至当日新增52例,迅速在全城肆虐蔓延。一下使这个冬日岁杪的西安城 ,骤然笼罩在与新冠病毒,戮力同心,人自卫战,区自卫战,城自卫战的险峻、悲壮的氛围中。
这次疫情来得诡异,来得蹊跷,来得扑朔迷离。2021年23日零时,全城市民猝不及防,政府一声令下,我的城,1300多万人口的喧嚣省会都市,立马按下“暂停键”,实施封闭式管理。
学校早已停课,上小学三年级的小孙女,原打算在我这上网课,由于小区都被封了,过不来,和他爸妈在一起。儿子、儿媳自然也回不来了。
听说要封城,我怎么也料想不到。22日晚,我和老婆,戴着口罩,人在两处,分头排着长队,抢购了一些急需的米面油、蔬菜和两个锅盔。买的多了,我们也拿不动。
小区大院发了出门卡,允许一家一人两天一次出门采购。12月25日全市进行新一轮核酸检测,当日全市,从12月9日发现第一例病毒患者以来,首次新增新冠病例破百,新增155例。以后的几天,新冠病例,每日剧增,连续攀升过百。27日和31日新增最高,分别是每日新增175例和174例。一直到2022年新年第一天,艰难的2021走了,却没有把害人的病毒带走,元旦当日新增122例。
小区大院的防控管理,也严格升级。从两天做一次核酸检测,改为一天做一次核酸,从人与人相隔1米,改为2米。原来还可下楼散步、遛狗,现在除了做核酸检测,召之即来,来之排队,排队做完,做完即走,不许楼下溜达。原来凭出门卡,允许一家一人2天出一次门采购,现在一律都不能出大院门了。
儿子住的小区在高新区。这次疫情,高新区、雁塔区和长安区,疫情严重,是西安城严防严控的重点。儿媳在高新区管委会上班,她的单位属卫健委系统,儿子发来微信照片,说她每天身穿大白防控衣,奋战抗疫一线。小孙女说,她妈妈是英雄,并创作战疫漫画,为西安加油,还被学校评为优秀作品。我看了好感动,并告诉儿子:我和你妈为她加油,为她点赞!嘱咐她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控,安全凯旋。
我一个办了20多年报纸的人,每天有读书看报的习惯。疫情以来,邮局停送报纸,已半个多月看不到报纸了。蜗居宅家,每天都是做核酸,翻手机,看电视,屋里走步,吃饭睡觉,和老婆在客厅打羽毛球......
我想,咱不能上一线当战士,也当不了志愿者。但,疫情面前,每个人都是同舟者。我却可以成为一个关注疫情,有关爱、有温度、有悲悯的人。
北京、河北、河南、陕北、铜川和美国等亲朋好友,给我发来微信、打来电话,询问疫情,关心慰问。身在曲江小区的二哥,不时通电话、发微信,相互交流疫情信息和感受。儿子、小孙女也隔三差五,打电话,发视频,操心他老爸老妈和她爷爷奶奶。使我和老婆感到浓浓的亲情、友情的温暖。
一天,老婆说:咱没油了,也快没菜吃了。于是,她中午炒不成菜,煮了一盘青菜,做了一顿面片蘸蒜泥。我吃了,便说:挺好,这比那些没有炉灶的农民工,整天吃泡面,吃的都想吐,强多了!
后来,去年12月30日,碑林区政府指派,给我们小区大院每家免费配送一袋蔬菜。2022年元旦,又给每家免费配送一箱蔬菜,不仅解决了每家每户吃菜的燃眉之急,也给我们居家严防死守抗疫的市民,带来了温暖和信心。西安各小区,也先后都分别给每户免费配送了蔬菜等食材。当然,不同的是,有的小区还免费配送了肉、蛋、奶、面、油和羊肉泡馍等。有意思的是,有的小区业主说他不喝牛奶,拿牛奶换土豆;有的说他菜吃不完,志愿者就把大家吃不完的菜集中起来,和大家献出来的米面油,一起送给小区内一群打工的大男人。
感恩、感谢、感动日夜坚守在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社区工作人员、物业管理人员、、保安、下沉干部和数以万计的志愿者们!由于他们的艰辛付出和奉献,我们普通市民,才能在封城的日子里,生活有保障,抗疫有力量,安全有信心。
2022年元旦清晨,我站在阳台上,凭栏远眺,感慨万千。我的小区大院,我鸟瞰的街道,我的西安城啊,没有喧嚣,没有行人,没有奔驰的车辆,更没有张灯结彩,静悄悄,冷清清,迎来了新年第一天元旦。这恐怕是我的城,亘古以来罕见的吧!我的城真的病了,病的不轻。
为了除掉我的城这个“病”,无数的白衣天使,,身穿大白的工作人员,数以万计的下沉干部和志愿者,以及全省、全国的支援大军,日夜坚守,展开了西安城保卫战。我们普通市民,除了感激、感动、感恩,也只有静心居家严防死守,不添乱,按照政府的规定,做好自我防控。但,我不禁心旌浮动,我在想:我的城的管理层和我们普通市民,是否应该认真反思,听听各种意见和质疑,为什么已两年多来,在全国疫情已基本控制、稳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我的城却疫情大爆发?
蜗居宅家的日子,没有报纸看,无奈我只有钻进书房,闷头看书。我乱翻了日本渡边淳一的《我伤感的人生旅程》、美国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和巴金的《随想录》。面对我的城,我主要选读了案头一直放着的王大华著的《崛起与衰落——古代关中的历史变迁》、刘宁著的《近现代作家视域中的西安意象》和杜爱民著的《生在西安》3本书。对古代的关中、长安和现代的关中、西安,有了新的认知和感悟。
秦汉以后,由于四方关隘均设官吏把守管理,凡行人车马过关,都要检验过所凭证,使关中久治平安,稳如泰山,多次避免关外的烽火战乱。被史家称为“四塞之国”。长安就是这四塞之中心,即居东潼关(原函谷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之中。由于这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水围绕长安、纵横关中,在中国最早的被史家称为“天府之国”,比“成都平原”获此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从西周起,长安周围就成了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光地下就埋葬有70多位帝王,先后有13个王朝争着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的建都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
也正是由于这些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多种的因素,岁月悠悠,潜移默化,古风古韵古都的烙印,深深地影响和形成了古朴、奇特的西安民风民俗民情以及西安人“不叫不到,不给不要,不争不闹”中规中矩的生活方式和习性。“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怒吼秦腔,一碗扯面喜气洋洋,没有辣椒嘟嘟囔囔。”是否就是这种写照?
些许,西安城历史太久远,文化太厚重。西安城那历史的天空总是那么凝重、神奇、灿烂。人们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历史,随处就能感觉文化,随地就能寻觅文物。西安城既有沉淀的历史、璀璨的文化、传承的文明,又有历史的拖累、传统的负担、安逸的满足,使现代的西安城,步履蹒跚,翅膀沉重,曾一度起飞艰难。
当然,今日之西安城,已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一大批国有、民营、个体、外资等多种经营的企业,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所有这些,为西安城增添了活力,使现代之西安城,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和变革。
西安城的疫情,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心和重视。国家副总理两次率国务院联防联控专家组,进驻西安城,全程指导西安抗疫。张伯礼、钟南山院士,都对西安疫情发展,做了分析判断。
在国家、省市和各级政府的强力组织领导下,全城市民,忍难负重,众志成城,一个多月来,终于把来势汹汹的狡诈、凶险的德尔塔病毒肆虐蔓延的势头,压了下去。从2022年元月2日,开始下降两位数增长,11日下降到个位数增长,实现了“社会面”基本清零。让我们看到胜利的曙光。
我所在的小区大院,已参加了14轮全员核酸检测。我所在的张家村街道也从中风险区,降为低风险区。
自23日封城以来,每天不论在核酸检测、配发蔬菜和运送物资现场;还是协助医务人员敲门,为老弱病残人,做核酸采样,慰问病人,帮助用户购药;或是为住户发放上级政府慰问信、疫情防控温馨卡,传达上级社区疫情防控信息等等,都有这位瘦小、清秀弱女子的身影。
数九寒冬的一天清晨,人们穿着大衣,戴着帽子, 系着围巾,在寒风凛冽中,排队准备做核酸检测。我看见,张珍却穿的单薄,没穿大衣,在与片警,登记没做核酸的人员名单,就对她说“ 你穿得少不冷吗?”她说“穿得太多了,工作不方便”。她告诉我:“咱大院有50多人,因老弱病残行动不便,没做核酸检测,我们要挨门挨户登记,一人都不能落下”。我知道,大院里的老旧楼,都没电梯,一个弱女子,这样上上下下,可想而知,是多么辛苦!
张珍、郭育红、王西红、赵改妮等等,以及我叫不上名字、看不清面容的一群弱女子和她们物业管理的团队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但他们经常是顾不上孩子,顾不上老人,顾不上吃饭,顾不上休息,白里夜里,为大伙服务。在这寒冷的冬天,他们给小区大院带来了一股温情的暖流,为大院的全员绿码,保一院平安,立下汗马功劳。
在西安古城墙护城河边上,一个西安小哥自愿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分发馒头和榨菜,嘴里还说着,“拉开距离排队”。
一位叫寇雅玲“60后”女性,连续7天的高强度工作,凌晨4点栽倒在曲江一小区抗疫岗位上,额头缝了4针,仍轻伤不下火线。
西安城著名画家王西京最早站出来,十分特别捐款人民币100万元,点名资助那些住在工棚里的农民工兄弟。
一位老爷爷抱着两三岁的小女孩,做核酸检测,做完,小女孩蹦跳地离开检测区后,不停地给做核捡的阿姨,鞠躬说谢谢。
一小区几名住户,收到社区配发的蔬菜,竟双膝下跪,念念有词地感恩,并还把这种丑象拍成视频,发到网上广而告之。
省市决策层,提出西安城要解除管控措施,首先要实现“社会面清零”目标。但,开始实施时,因准备不足,工作不到位,宣传不够,造成一些隔离点取暖、食宿、供给一时跟不上,被隔离的市民不理解,有怨怼。正如西安市副市长徐明非,在1月5日新闻发布会上的坦诚发布:“实施转运、隔离往往比较紧急,给市民群众带来了诸多不便。个别隔离场所专班组建紧急、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造成服务保障不及时、不到位等情况,我们也及时督导整改”。“出现了很多难以预料的突发紧急情况,虽然我们提前预判、做了准备,但仍有纰漏,有些服务保障没能及时跟上,给群众带来一时不便,我们正在尽最大努力积极解决”。
所谓 “社会面清零”,就是把密切接触者、次接触者,集中转运到隔离酒店,之后发现的所有新的确诊病例,都在隔离者当中。在社区已经不存在社区面的疫情传播了。实践证明,实现“社会面清零”是一项重要决策。经过了整改、完善和宣传,市民是理解和积极配合的。“社会面清零”为我的城,下一步解封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全城已转运集中隔离4万余人。徐明非副市长称赞:“隔离人员也是防疫战斗员,他们也是英雄”。
自1月10日以来,西安城已连续5天实现社会面病例零发生。这个来自不易的抗疫阶段性成果,4万余名集中隔离者,做出了可贵的牺牲和贡献。他们是战士,他们是英雄!我们西安城现有的社区面,安然无恙,无病例发生,我们应该向这4万多忍辱负重的隔离者——英雄,致敬!
对我的城,一个多月来抗疫斗争,不论是赞颂的、讴歌的,还是质疑的、批评的 ,或是调侃的、建议的,我以为,正如主席所说 “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动不动,就把不同的微信、不同的文章删除屏蔽,那整天喊的 “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哪里去了?
与疫情的较量是一场全民战争,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战士。痛定思痛,决策者和普通市民,都自我反思,汲取经验教训。
丁晨,笔名奕言,生于1947年,河北省任县人。“老三届”知青、高级编辑、大学文化程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陕西交通报》副总编辑、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主席、《中国公路》杂志终身记者、陕西省作协理事、陕西省作协报告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1982年开始在《工人文艺》发表短篇小说《梨》至今,在全国各类报刊、网络发表短篇小说、散文、史话、报告文学和新闻作品上百万字。出版个人散文集《秋叶》《迟到的欣慰》《幽敻含光门》《寻找》4部,主编和参与编著的文学作品集、好新闻作品集锦和交通史志等30余部已出版发行。
散文《永远的铺路石》获2001年《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三等奖;散文《乍见周庄》获中国散文学会2010年全国散文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并编入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散文作家精品集》;散文《迟到的欣慰》获中国散文学会2010年“中国当代散文奖”并编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散文家大词典》;报告文学《梦圆中国第一隧——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建设纪实》,获2011年省作协主办的陕西首届”报告文学征文大赛最佳文学作品奖。长期坚持散文写作,笔耕不辍,其散文创作个人成就词条,编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散文家大词典》。
- 标签:本站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
-
丁晨散文《辛丑岁杪我的城
2021辛丑年的冬至即公历12月21日,如期而至
- 30万奖金等你来拿2021第四届中国西安国际文创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征集发布!
- 西南大学服装设计作品亮相2022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
- 马心瑞身穿深V白衣大秀小蛮腰!雪肤玉貌太性感美艳
- 高级感爆棚的通勤连衣裙,穿上就是优雅气质,搞定一切不时髦
- “世界最美面孔”踩坑,张雨绮显肿胀,画上妖艳眼妆的他更绝!
- 全球独角兽|成为Lululemon的黄金搭档,这家小众品牌凭什么闷声出爆款?
- 胖梨身材的福音来啦!学会这4个选裙子的法则,藏拙效果一流
- 新时代服饰文化礼仪高峰论坛近日在西安隆重举行
- 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⑦|西安城墙:触摸历史 传递文明
- 渭源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推介会西安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