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文化

2020年度盘点 | 韩芳教授:疫情常态化下睡眠障碍领域的新思考

18岁以下勿进

近日有关于18岁以下勿进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18岁以下勿进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18岁以下勿进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18岁以下勿进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18岁以下勿进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吃饭、睡觉,是补充能量,保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必须要做的两件事。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俗话也说“吃药十付,不如独宿一夜”,而人的一生中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21世纪以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当代人的生活规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中国睡眠研究会最新睡眠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超过3/4的人在晚上11点之后才能入睡,而近1/3的人在凌晨1点以后才能入睡。

2020年至今,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人们居家时间变多,而整体入睡时间却延迟了2到3小时,对睡眠问题的搜索量增长了43%。诸如打鼾、梦游、失眠等各种各样的睡眠问题仿佛已经成了当代成年人世界中的长期“居民”。

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主任韩芳教授指出,疫情的压力,同时也给我国睡眠障碍领域的进展带来了许多挑战。

一是睡眠监测设备存在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可能性,继而可能感染与设备长时间接触的医生与患者 ;

二是睡眠障碍治疗用到的无创呼吸机中涉及的空气可能会造成病毒的传播;

三是大量欧美留学生回国后生物钟紊乱,造成失眠、睡眠时效延迟、噩梦等睡眠障碍;

四是一些前线抗疫医护人员出现创伤应激后遗症、噩梦等问题。

这些情况迫使全国范围内进行睡眠监测、诊断、治疗及随访的睡眠中心不得已暂时关闭。因此,如何对大量的睡眠疾病患者进行管理,如何对患者进行睡眠监测、治疗等等成了亟待考虑的问题。

挑战之下是机遇,在新冠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也促进了更多资源的整合、多行业的协同。

远程医疗突破重围

由于睡眠中心的关闭,韩芳教授指出,对疫情后的或者疫情期间的慢性病管理方面,可能要从医院特别是中心医院,要转移到社区和家庭。

通过先进的通讯技术,远程睡眠医疗管理能够让患者不出门就完成睡眠监测、睡眠咨询并获得睡眠专家的治疗帮助,此外患者还能获取健康管理、健康咨询、个人医疗档案等众多信息, 具有极大的优势。

图源:图虫创意

因此,借助疫情,我国远程医疗睡眠诊疗服务有了很好的实践与发展机会。

有关睡眠的疾病有90多种,包括睡眠呼吸暂停、睡眠时效延迟、失眠、睡不醒、睡不好等。在对一些睡眠疾病进行干预时,重要的不是治疗,而是对患者睡眠的指导与心理干预,即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这些睡眠障碍患者同样可以获得睡眠指导。

此外,远程医疗系统还能解决不见面问诊、会诊、患者咨询的问题,是疫情期间以睡眠障碍疾病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的重要进展。

自疫情以来,国家对“互联网+医疗“也越来越重视,对远程医疗的发展也提供了政策性支持。2020年10月30日,国家发改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该方案提到要完善“互联网+”医保支付政策,在保证医疗安全和质量前提下,将慢性病互联网复诊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远程医疗首诊不报销,之后的随访均可以报销。

2007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中心。2015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美国合作开展远程睡眠诊断、治疗及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应用于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的诊断、治疗、管理、筛查等全过程。相比线下诊疗,远程系统成本更低也更便捷。

韩芳教授介绍,“疫情后,远程医疗的推动使随机对照研究的入组更容易,对睡眠障碍患者的门诊量、治疗量及患者的恢复水平甚至要高于疫情之前。”

诊疗技术日新月异

睡眠呼吸障碍疾病中,睡眠的监测能够评价患者夜间睡眠、判断血氧饱和度等情况,在疾病诊断、治疗中有重要作用。依托远程医疗,我国睡眠障碍疾病诊疗仪器有了长足进展。

l 便携式初筛设备——Nox-T3睡眠记录仪

Nox-T3睡眠记录仪是一种便携式的睡眠障碍初筛设备,具备记录鼻/面罩压力患者体位、腹部呼吸运动信号、胸部呼吸运动信号、呼吸声音/打鼾、EOG/EMG/EEG/ECG信号、显示血氧饱和度范围等睡眠期间动态生理信号功能。

“我们医院联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对Nox-T3进行了系列研究,发现该便携式睡眠记录仪对不存在打鼾、呼吸暂停等症状的普通成年人、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存在潮式呼吸症状的心功能不全患者等都具有良好、有效的睡眠监测功能,证实了该设备在家庭睡眠监测中的实用性。”目前,该系列研究成果已经发布于国际睡眠疾病领域知名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cine。韩芳教授表示,接下来还会有针对Nox-T3睡眠记录仪更深入的研究。

l 睡眠监测——可穿戴设备

相比传统的多导生理记录仪以及睡眠记录仪,一些可穿戴设备能够更方便协助睡眠的监测,包括手环式、指环式、指甲式等。 这些设备让睡眠监测更普遍更易得,当下越来越多人群青睐于这类型睡眠监测设备。

图源:图虫创意

韩芳教授团队通过对系列睡眠监测的可穿戴设备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后发现,尽管体型很小,这些可穿戴设备仍能很好地完成睡眠监测,尤其是针对脉搏、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l 远程监测——鼾声系统

打鼾是大多数人群在睡眠过程中都会出现的症状,也是很多睡眠疾病的征象。当出现鼾声高低不均等情况时,可能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因此鼾声是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等睡眠疾病的重要线索。

图源:图虫创意

“基于远程医疗,目前已研发了针对鼾声的系统。通过手机APP该系统能够记录大量人群睡眠数据,这些数据传输到系统管理平台后,专业睡眠医务人员对其进行有效分析,能够发现睡眠呼吸暂停线索并采取进一步措施。”韩芳教授坦言,“这些数据的传输需要5G技术,未来5G技术广泛商用化之后,睡眠呼吸疾病诊断,甚至整个医疗诊疗模式都会发生改变。”

l 睡眠障碍的治疗——智能型无创呼吸机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睡眠呼吸疾病患者治疗主要采用无创呼吸机。韩芳教授指出,智能型无创呼吸机已经被研发,包含监测患者使用时间、设备是否故障、自动监测呼吸事件等多重功能,并能进行回放。其记忆芯片数据可以通过蓝牙、5G技术等上传至专业数据管理平台。

通过这样的平台,睡眠专家也能更清楚地了解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后的受益性。

图源:网络

披荆斩棘,睡出健康

远程医疗的提出是睡眠乃至医学领域一大跨越,但其发展尚不成熟,还存在许多需要填补的漏洞。

在系统方面,疾病诊治过程需要大量患者个人信息。韩芳教授指出,远程医疗系统与远程会议系统不同,需要注重对患者隐私的保护。睡眠监测设备采集到的大量数据如何传输至数据管理平台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支持,医务人员从接触到熟练系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要求远程医疗平台的友好性。同时,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必须便捷。

在技术层面,远程医疗模式建立后,如何从一个医院扩散到全国,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人群受用,如何进行成果的复制仍然需要努力。

就人才方面来说,睡眠数据分析处理、患者诊疗需要大量业务能力合格、能够进行规范化诊断治疗的医务人员、睡眠技师等,疫情条件下睡眠障碍等慢性病管理存在人员短缺的挑战。

在管理层面,远程医疗平台的普及需要国家政策与资金的支持,需要适宜的管理模式。

面对这些挑战,呼吸领域专家也在积极需求各种解决措施。韩芳教授介绍,为应对疫情常态化,国内众多呼吸领域专家已联合编撰《睡眠呼吸暂停远程医疗管理的专家共识》,并经过了多轮修改,预计于2021年发布。

据悉,该共识包括从睡眠呼吸疾病筛查到家庭睡眠呼吸监测再到家庭治疗及长期管理等方面的指导,涉及技术、政策、管理、医保等多层次,将会对疾病的远程医疗提供参考价值。

因此,韩芳教授指出,为促进呼吸睡眠领域的发展,接下来他们将从技术、人才等多方入手,建立睡眠呼吸与无创通气、氧疗等联合的理念,通过PCCM专培、专修、单修等体系培养更多规范化专科人才,在国家呼吸医疗中心、区域性会医疗中心等机构建立互联互通体制,促进纲领性专家共识的推广,从睡眠呼吸障碍入手逐步扩展渗透到睡眠疾病领域的诊断、治疗、管理中,实现全民睡眠健康目标,助推健康中国发展。

参考资料:

1. Berryhill S, Morton CJ, Dean A, et al. Effect of wearables on sleep in healthy individuals: a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 and validation study. J Clin Sleep Med. 2020;16(5):775-783. doi:10.5664/jcsm.8356

2. Xu L, Han F, Keenan BT, et al. Validation of the Nox-T3 Portable Monitor for Diagnosis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in Chinese Adults. J Clin Sleep Med. 2017;13(5):675-683. Published 2017 May 15. doi:10.5664/jcsm.6582

3. Chang Y, Xu L, Han F, et al. Validation of the Nox-T3 Portable Monitor for Diagnosis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 Clin Sleep Med. 2019;15(4):587-596. Published 2019 Apr 15. doi:10.5664/jcsm.772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18岁以下勿进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