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教育

明确教育目的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前提

  2020年1月11日至1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校长派·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在北京举办的2020年

  在3天的集中学习与参观考察中,聆听了7场报告,作报告的既有教育专家学者,也有一线所学校,既有公办学校也有民办学校;另外还有幸与市内部分学校的校长进行了交流讨论。

  这些报告、考察、交流讨论对我的教育观念有了深深的影响,让我对办好一所学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我结合本次培训学习收获谈一谈个人对如何办好一所学校的一些粗浅认识。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而古汉语中对“教”和“育”的理解是不同的。

  “教”总结来看有五层意思,分别是:教化,教育、教导,教诲、指示,指点、教授,传授知识技能、使,令,让等可以说,“教”其实已经涵盖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教育”一词的含义;“育”也有三层意思:生育;养,抚养;培养。由此可见,“育”在古文中主要是表达我们今天所说的“培育”“培养”这层意思。

  以上所说的“教育”实际上广义的教育,它涵盖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教育”只是狭义的“教育”,即指学校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在师范教育的《教育学》里“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通过以上对“教育”的理解结合张力教授对中小学现代宏观形势和政策要点的深度解读,我们有理由反思我们目前学校办学过程中教育目的出现了偏差,这就好比我们走路的方向出了偏差,只能会越走离“教育初心”越远。因此我认为办好一所学校的前提是明确教育目的,即“教育初心”,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

  正如习总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一句是“做一个校长谈何容易!说的小些,他关系千万人的事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

  校长处于学校的核心地位、主导地位、决策地位。校长的品质、学识、才能、业务水平、管理水平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目标、治校方略、办学水平、教育质量都起着关键作用。

  本次培训学习中我们聆听了附中、北京十一学校、北京三十五中三位校长的办学经验介绍和办学成果展示,让我深深感触到了教育的差距之大。

  造成教育差距除了地区文化差距之外,还有管理水平的差距,这也再次证明了,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一面镜子,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名校一定有名校长。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

  前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说:“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在大师之大。”我觉得这句话同样适用中小学,也可以说有好的老师才是好学校,好学校一定有好老师。

  李希贵校长曾经写过《学生第二》,记者采访时,李校长说:正是要“学生第一”,才要“学生第二”。不能“学生第二”,就做不到“学生第一”。只有“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才能真正达到“学生为本”“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目标。

  这也告诉我们作为校长必须把培养教师、关心教师放在第一位,只有教师有了职业的幸福感,教师满足于自己的生存状态,教师才会教出有成长幸福感的学生,这样的学校才能成为一所好学校。

  有很多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就“完成任务”了,孩子的学习好坏,习惯培养什么的都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学不好,培养不好就都怪学校和老师,如若孩子在学校出点事,那就更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了,搞得学校和老师每天提心吊胆的工作,家长和老师、学校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孩子送到学校,保障学生安全和教书育人的确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但是,家庭的价值观培养,对青少年的成长轨迹有着极为强大的影响力,如果没有在最初就播撒好的种子,无论未来怎样耕耘心灵的田地,都难以长出参天大树。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这一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牢牢把握住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住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全社会合力的内在规律,为深化教育领域改革、释放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指明了方向,对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办好教育提供了强大支撑、指明了努力方向。

  全社会形成教育合力,首先要强调家庭的教育责任,并形成家校一体化的育人机制。家庭在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取向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习总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为全面提升育人水平,就要建立健全家校一体化育人机制,以提升学生家长综合素质为目标,使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有效。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和家庭、社区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采取一致的行动学生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开展家校共建共育,让家长走进校园,深入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有利于形成“学校和家庭、社区志同道合的信念”达成“一致的行动”是办好一所学校和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