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教育

全纳教育:打破智障儿教育的围墙

  如何面对一个智力有障碍的孩子?按一贯的思路,我们会主张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送他们去专门学校,掌握生活自理能力,学会一些沟通的技巧或谋生的技能,以使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以有障碍孩子为对象的特殊教育,近年来已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最初的有学不能上,到现在的普遍设立专门学校,国内的特殊儿童教育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发展。

  然而设立专门学校,是否就是解决特殊教育问题最的方法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黄志成教授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全纳教育”,主张将各种类型的儿童都纳入普通学校,共同接受普通教育,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减少和避免被排斥的状况。

  黄教授第一次接触“全纳教育”概念,是在几年前的“中英特殊教育比较研究”活动中。当时国内的特殊教育研究比较薄弱,虽然华东师大等少数高校也成立了特殊教育学院,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均未形成系列研究。相较而言,英国在该领域已走出了一条颇有成效的新路。在英国几家实行“全纳教育”的学校里,黄志成教授首次感受到了这一新概念的魅力。在这里,有障碍儿童和其他孩子一起上课,一起玩耍,班上除了讲课的教师外,还有几位辅导教师专门帮助有障碍儿童,辅导教师在授课前均接受过一系列正规的培训。另外,学校在建筑风格上也延续了“全纳教育”的理念,每个班拥有独立的教室,教室间相通,各班按年级共享一个大空间,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一起相互沟通交流。

  “全纳教育”学校中学生的融合情况令黄志成教授深有感触。他表示,专门学校在解决有障碍儿童的教育问题上的确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这主要是从教育的医疗角度考虑,先对学生进行诊断,看看他们哪里不好,有障碍程度的轻重,然后分类进行相应的“治疗”。然而从社会学角度考虑,将有障碍儿童圈在一个特殊的学校里,却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些学生长大以后还是要接触社会,当他们从一个隔离的“小世界”进入复杂的大社会时,在人际关系、合作沟通等方面都会面临很多问题。

  “全纳教育”在国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黄志成教授介绍说,在一些发达国家,专门学校的数量已逐渐减少。此外,“全纳教育”已突破了有障碍儿童的框框,它的主张是适用于各种类型儿童的。举个例子,比如某班有一位智力有障碍或身体有残疾的学生,从整体角度来说,这个班的学生要学会在不同情况下如何与别人沟通理解,这对学生的成长和素质能力的培养都大有益处。

  目前上海有不少学校对轻度有障碍学生实行了“随班就读”政策,但黄志成教授认为,国内要真正地实行“全纳教育”,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

  首先是教育观念上的转变。虽然“全纳教育”的概念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但不少人认为,在实践中将有障碍学生纳入到普通学校,首先必须面临经费问题。上海每年在特殊教育上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其实可以考虑将部分资金转入普通教育,尝试在普通教育中加强特殊教育。

  另外还有普通教育改革的问题。认为将有障碍学生纳入普通教育就是“全纳教育”,是对这一概念的片面理解。事实上,“全纳教育”对普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将一个有自闭症的学生放在一个普通班级里,和其他学生共同学习生活,那么就需要其他学生学会关心援助自己的同学,如果这个孩子没有人理睬,他的自闭症会更加严重。很显然,这就要求教育往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对“全纳教育”来说,“唯分数论”依然比较普遍存在的教育现状,是一道很难迈过的门槛。

  黄志成教授表示,目前正在跟一些学校联系,尝试进行“全纳教育”实验,我们不可能将国外的那一套完全照搬过来,但希望通过努力,为国内接受“全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林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