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分层成绩决定出路

  合理的秩序需要有层次、清晰的结构存在,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群体,一般都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某种有层次的状态。

  比如说在社会之中,俗话就有“人分三六九等”这样的说法,当然,分层与分类是一种必然存在的客观事实,但是以分层和身份去主动的区别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地位就大可不必了——社会是分层的,但是各层次之间并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

  除了像印度的种姓制度(Caste system in India)一般,随个体出生便存在、且等级森严的等级社会之外,其他的大多数社会当中,分层的目的其实是比较自然的。

  也许有人会问:分层的存在到底好不好呢?评判这种机制存在的合理性是没有意义的,只能说这是客观的社会事实,我们能做的就是适应和熟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法学博士储殷曾经在一段言论当中表达出一种观点: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看似教育是在帮助学生们的个人成长,但是实际上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用来实现社会分层。

  随着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马克思(Karl Marx)的学说也在上世纪来到了中国。其中“阶级”概念可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根据生产方式、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等差异,马克思认为社会当中往往会存在不同的群体,如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而在他看来,所谓“”就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发起的一种“挑战”,目的是为了让社会当中的财富更加均衡。

  与之相关的一个概念为“阶层”,出自于和马克思一样来自德国的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管理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ber)。

  他认为社会当中的阶层主要是根据经济实力进行的划分,与马克思的观念不同,韦伯认为阶层的区分主要存在于社会当中类似的阶级之中,更像是一种横向的区别,让某个群体中的人自然而然的产生区别。

  在我国享有极高学术地位的社会科学巨匠费孝通先生曾留学英伦,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社会人类学,并且在归国后做出《江村经济》这样的巨作,获得当时一众社会科学专家的称赞。

  他在另一部著作《乡土中国》之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并且借此叙述了中国社会,尤其是乡土社会当中的阶层固化(Hierarchical solidification)现象。

  所以正如储殷所说的一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够到达的“上限”,也从很大程度上将社会中的人们区分开来。

  当然,我们应当正视社会当中存在的分层现实以及教育存在的区分功能,但并不是就一切行为都“唯教育论”。

  我们知道,“读书无用论”是不合理的,同样,与之相对的“唯教育论”也是有些偏颇的。尤其是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之后,现如今的学生,往往也并不是只有读书一条出路了。

  原先在高考时,人们习惯以本科录取的第一二三批次、专科、高职高专等来区分一个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就,但是现如今本科三批次已经不复存在,同时许多职业技术学院的地位被相应提升。

  所以现如今的学生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和“学习相关职业技术”这两大领域。

  所以当你再接触到相关的人群时,请注意了:不要再因“三本”而瞧不起他人,也不要因为自己是本科而瞧不起专科的学生——大家只不过是走了不一样的两条道路。

  首先,应当正视学历的作用。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上过大学,就差不多可以去就业了,全然不顾其就业环境和前景。

  诚然,大学本科在社会当中也是一个足够找到工作的学历了,但是许多学生出身“冷门”专业,如果不加以深造,那么就业难度是非常大的。

  教育,在当今不仅仅是学历,随着专业分门别类的细化,适合学什么专业、什么专业应当有怎样的规划,都是比较值得思考的。

  比如医学,由于知识体系复杂、临床经历要求,所以其就学成本往往更高一些,而作为回报的,医疗相关行业的就业情况比较乐观,收入、地位等都是很高的。

  其次,正视差距,提升自己。人们的出身往往是注定了的,有的学生长在书香门第,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兴趣就比较强,所以很有可能在学业道路上有比较顺遂的发展。

  最后,不骄不躁,不被挫折击败。由于义务教育本身的压力比较大,对于许多心态不成熟的学生而言,学业的压力以及外界的吸引会导致他们早早离开校园,或是在中学阶段变得迷茫,最终高考成绩不佳,大学也浑浑噩噩。

  这样的心态其实没有必要,因为高中甚至大学之后,还是有许多提升自己的机会的,无论是考研、考编还是某些专业证书的考取,都是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