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阳:比教育资源不足更本质的问题是中国教育做不到“以评价为中心”
探月学院是国内创新学校的代表之一,它成立于2017年,以培养“内心丰盈的个体,积极行动的公民”为目标。
对探月学院略有耳闻的人,对探月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它跳脱了传统的授课模式,采用更为创新的PBL教学法。但作为一所高中全日制学校,它的创新绝对不会止于授课形式。相较于小学、初中,教育创新在高中阶段挑战更大,它需要直面学生、家长的升学焦虑,也需要探索科学、自洽的教育模式。
在提到探月的价值时,探月社会科学学部负责人张阳说:“如果说探月给中国教育做出了什么贡献的话,那就是它展现了一个用‘评价’驱动的学校是如何运作的。”
探月为什么如此看重“评价”?如果“评价”是教育最大的难点,探月又是否找到了解决之道?其中,技术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张阳是最早加入探月的老师之一,她可能是国内任职学校类型最多的老师:十年的时间里,从宁夏乡村的三合中学,到一线城市上海的上海中学,再到阿里巴巴合伙人创立的云谷学校。但最终,她因为和探月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选择在这所创新学校实践她的教育理想。目前,除了任课老师的角色,她在探月主要负责的就是学生素养评价体系的落地、优化;对外,张阳也会担任培训师,同时也是MTC大中华区的COO。
《中小学老师参考》采访了张阳老师,透过她对教育的理解,我们也许会对推进中国教育改革有一些新的思考。
我在宁夏的乡村学校待过,也在可能是全国最好的中学之一——上海中学待过,这些经历让我觉得,其实学校里很多东西是非常相似的,包括怎样去激发人、老师间如何合力等等。
一方面,现在乡村学校的硬件条件确实越来越好了;另一方面,教育的本质是靠资源来堆砌吗?一定不是。
我在宁夏那所乡村学校支教时,看到了很多很美好的场景。就算在乡村,有的孩子在家里的墙上,也享有一小块“学习园地”。以前没有暖气,学生们都要烧炉子,校长因为怕孩子们煤气中毒,就等学生们睡了以后仔仔细细一遍遍巡校,真的是“爱校如家、爱生如子”。老校长既是孩子的校长,也是孩子的爸爸当年的老师。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都是教育很美好的样子,让身处其中的我也觉得时光很美妙。
给上海中学的孩子上经济学课时,第一课,我们就要讲“资源诅咒”,它其实就是在讲,不要以为拿着很好的资源就能把一件事做好,你自己如何看待它、如何将世界作为资源来解决实际问题,更为关键。这和在乡村中学,我们给传递给孩子的东西,是一模一样的。
我自己回想我的学校经历,觉得那时候也没有特别强调资源。有些东西是大人觉得好,一些把教育行业做成服务行业的人很容易去服务家长的妄念,但究竟哪些对孩子成长更重要?
当意识到教育的本质不在于资源的富足或匮乏后,我就在想,是不是有真正的 “通用”方法来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创新有时候并不是造一个全新的东西出来,而是把本质的东西重新描绘一遍。
我们在理解整个教育时,其实有4层不同的框架。这个框架并不新,在2000年就已经被提出来,我们在观察一个人对教育的理解时,就可以拿这个框架看他关注的究竟是哪一层。
再往下一层,到第二层,很多人会反思这种模式,说要“以学生为中心”,按这种理论,小班或者一对一是最好的,但实际上我们知道并非如此,这依然不是教育的全部。原因是学生是需要在一个共同体中成长的。
这就到了第三层,以共同体为中心。现在学校在做创新的时候,已经走到 “以共同体为中心”这一层。比如十一学校和九渡河小学的例子,借助当地村子给学生们提供校内外活动的机会,邀请村民们来教小朋友做豆腐,就是通过对社区的重构让教育重新生长。
很多创新学校都能做到“以共同体为中心”,但是到了高中还想把这种模式执行下去,一定要做到“以评价为中心”,不然就会非常容易弹回“以知识为中心”的第一层。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巨头现在很愿意去做教育,我在和美国一些教授交流的时候也会很好奇,美国的互联网巨头们是如何做教育的呢?
他们就提到了大家很熟悉的一家互联网企业——Facebook。Facebook本来要给美国一所叫做Summit的学校捐钱,后来学校说不如捐工程师。
Facebook的工程师并没有盯着一个老师琢磨怎么提高他的工作效果,而是先问了一个问题:老师的工作卡在哪里了?
其实,技术很容易服务一些大而空的东西。假使现在有一个非常豪华的技术团队贴身观察我的工作,然后基于我的工作习惯设计一套系统,这套系统就真的能帮助我变得更好吗?其实未必。因为人往往会回避自己不擅长做的事,那套系统虽然本意是想赋能我,但它可能让我一直在回避我的缺点。
这有点像通水管的思维,如果不改进卡点,而把不卡的地方效率改进得特别高,整个系统会被越改越糟,最后直接崩掉。这也是现在学科类培训机构会被叫停的原因。技术要让教育变得更好,一定是在突破短板,而不是简单的用户思维,然后绕开系统的短板走。
问任何一位专家型的老师,老师们的工作往往卡在了哪里,他都会回答你:评价。Facebook就说OK,那就先找做评价最厉害的人先做套工具出来。于是找了斯坦福认SCALE中心,一起做出了一整套认知能力量规,这套量规就成为老师被赋能的一个重要形式。
这些标准,也是探月衡量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标准,每个探月的学生最后会拿到一张MTC成绩单,里面就包含对认知能力的评价。
MTC,它强调“以终为始”,在素养全人教育的全过程中,要时时刻刻想着要拿出一份新的“素养成绩单”。这份成绩单没有全世界统一的标准,它不以ABCD或者是GPA分数等简单维度呈现,而是要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证据和的标准之间的相应匹配来呈现。它是数据化、互动性的,可以支持大学招生官进行“点击”,从而更立体地判断这个学生。
当我发现探月用的是这套评价体系的时候,我就离开了当时所在的云谷学校,来到了探月。三年前我到探月的时候,身边朋友会开玩笑说,为什么来一个连名字听都没有听过的学校,校长那么年轻,一看就像骗子。但我自己已经有了判断,所以很坚定。我知道行业卡在哪里,如果真的想改变这个行业,不去卡点去哪里呢?
大众对“素质”的理解往往是有个才能,比如画画、跳舞。而探月对“素养”的定义是——稳定可迁移,具体来说,学生培养起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并能在很多的情境中把这种思维能力“迁移”过去。它和学科知识息息相关。
以前我们把素质教育称为“第二课堂”,但后来发现不能这样做,如果上课很无聊,第二课堂却可以玩得很开心,学生还是不会喜欢上课。素养教育就应该发生在“第一课堂”,而不用让孩子等所谓的“第二课堂”。
比如,老师要带着学生上珠穆朗玛峰,这件事的难点是什么?作为一个PBL老师,应该翻译出来,学生之所以上不了珠峰,不是因为不知道上珠峰的路线,而是心肺功能不足。所以在老师的设计中,应该的是学生的心肺功能,把这个解决,才能真正登上珠峰。
以我最近带的一个项目为例。今年春季,我带了一批新生,他们仅有半个学期的时间来适应探月,我就想,对他们来说,这半年有什么对他们来说是很有难度的?想来想去想到了答辩。每个十年级的学生在探月都需要做答辩,答辩是素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评估形式。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从不知道答辩是什么,到能搞定答辩,再到能把“答辩是什么”讲给所有人听。
这件事再往下我们就会发现,没有所谓的专家能给大家讲“答辩”,所以,在没有专家出场的情况下,如何增进大家对一件事的了解,就是整个项目的难点。
怎么解决这个难点呢?我们想到了何同学讲5G的视频。这是一个典型的没有专家,由小白把一件事讲明白的例子。
然后我就带领学生分析,何同学讲5G的视频和百度百科讲5G的视频有哪些差别。学生提出了很多发现,比如何同学的视频有提问和追问,有剧情和波折,而且何同学在其中有自己的性格和人设,相较之下,百科的视频就像“一个莫得感情的AI”,把介绍读了一遍而已。
还有,在对何同学的稿子进行逐字拆解后会发现,它和我们平时阅读的“树状结构”文章不一样,因为它需要配合视频,属于线性的“听觉文字流”。尽管打印出来都是文字,但两种文字的结构是不同的。
看起来是我们要做答辩,或者要做一个视频,其实是在学习如何把一件事讲清楚这样一种“讲故事”的能力。前者是要做的事,后者是在PBL中真正要学要练的东西,也是学生获益最大的部分。
探月会使用一个QPP理论(Q:question/P:problem/P:puzzle),很多人看到question就想解,但其实question只能answer不能solve,而教育培养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转换学生的思维,避免他只停留在question这个层面。
这件事很难由老师一个人学通,需要学校集体来做。斯坦福SCALE中心一开始就给我们做了表现性评价的培训,但这套体系不可能直接从国外搬到国内,所以我们还需要再基于中国的场景去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也会培训很多其他学校的老师。老师们听了很多关于素养教育的理论,但他们不确定素养教育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在一线实操得对不对。他们也想带着自己的经验来验证、对话。
首先,做创新、做合作肯定会有冲突,但世界各地的老师往往是一群回避冲突的人,他们本身性格比较温和,不太擅长处理冲突场面。在学生发生冲突时如何应对,是老师们必须掌握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解决冲突,这也是在云谷的时候,马云老师说的对我最有启发的一句话。
还有,老师一般更擅长单打独斗。有一个比喻让我印象很深,老师们上课就像下蛋,教室是下蛋的小格子。上完课,下完蛋就走,下节课有另一个老师来“下蛋”。所以老师其实是一个特别孤独的工作,他们如何合作是需要仔细考虑的。
大家可能觉得,老师是一个门槛不高的职业,因为每个人都当过学生、都上过课,心里都有自己某个老师的影子,照葫芦画瓢嘛。但是真的做了老师会发现,实际上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
有数据统计说,老师一辈子要上23000节课,但是老师一年才能听几节课?如何推动老师的专业发展,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令人鼓舞的是,国家现在也在大力推进对教育评价的改革。今年开完之后,教育评价变得尤其热门。
国家去年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到了4句话,“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这4句线个抓手。
首先是“改进结果评价”。我们之前的纸笔考试,考90分钟,最后只能给出分数。那现在能不能给出维度,对写作、阅读能力等等都出一个评估报告?
另外是“探索增值评价”。我们之所以逃不脱内卷,是因为逃不脱把人和人相比。那么,现在我们能不能建立一套增值评价体系,来考察这这一拨生有没有变得更好、变化的速度如何?
其中的难点是,以怎样的尺子来考察“增值”这件事。如果仅凭学校考试的分数,并不可靠。学生这次考了60分,下次考70分,说明不了他的进步,因为老师完全可以这前一套题出难一点,后一套题出简单一点。
什么是更恒定的尺子呢?从人口统计学的意义上来说,今年出生的孩子与上去年出生的孩子整体比,能力是差不多的,所以我们其实可以用以往积累的常模来衡量孩子的成长。
就像哈佛的录取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假设一个孩子目标是哈佛,他可以拿哈佛的录取结果倒推,以往的录取的孩子在九年级应该考到什么分数,如果低于这个分数,就可以考虑是不是应该调整预期。整个升学过程是一个长跑,那个相对稳定的标准,会给你提供区间配速的建议,也避免了直接把学生和学生相比。
下一个是“强化过程评价”。比如,我们初中在学习写作文,到了高中还在学习写作文。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有哪些累积的变化?
过程评价强调,学生从不会写作文到会写作文的过程非常缓慢,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表现,不同阶段的老师要合力、持续地对学生前后表现进行反馈。如果初中语文老师给学生的写作建议,在他的高中老师看来也是好建议的话,这就是好的过程评价。
最后是“健全综合评价”。它在国内高校录取所参考的综合评价数据已相似了,不能帮助高校更好地找到自己想要的学生,我们需要一个更全面、系统的动态评价体系。
这也是MTC评价体系可能会对中国有借鉴意义的地方。可以看到,这4句话的措辞都用得很精准。国家的政策绝不是空话,后面都会探索着往下落。
“MTC大中华区我们有这么一句话:得评价者,得素养。现在看上去是各个国家都在提素养教育,实际上真正比拼的是各个国家在原有教育体系中长出的评价能力。
推进“以评价为中心”,其实重点不在于表现性评价这套技术有多么难,而是怎样去搭建基础设施、体制机制让它运转起来。就像阿里巴巴提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但他不是一家店一家店去教他们做生意,而是做了淘宝、支付宝。
美国之所以强能够调评估,是因为它已经有专门的网络来提供基础设施。就像在中国开一家餐馆,你不用考虑怎么送外卖,因为已经有外卖公司来提供网络。
但中国现在还没有搭建起支持评估的基础设施。这套基础设施究竟要怎么搭建起来,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自己是教社会科学的,对我自己最近的工作,最有启发的一个历史时代是工业。提到工业,大家都会想到标志是珍妮纺纱机。但在真实的历史上,最先发明珍妮纺纱机的那个人,结局是非常悲惨的,他穷困潦倒,而那些最早掌握珍妮纺纱机技术的工人,也并没有成为播撒新技术的星星之火。因为工从来不是一场技术,而是一场制度,观念。只有搭建起了制度,才能让这些技术更好地普及。
而等和技术相配套的制度发生,已经过去了几乎一代人的时间。同样,表现性评价这项技术并不难,但如果背后的体制和基础设施不起来,就可能让最早掌握表现性评价的这一批老师再多等一代人的时间。
曾经在参加云南昆明的一个活动时,我机缘巧合,遇到了一位资历很深的一线小学老师。见到她我感觉像见到了30年后的自己,她那时对我说了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中国老师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那就是举一反三,这个优势一旦用起来,一切皆有可能。
关键要想明白的是,既然老师们擅长“举一反三”,那么我们要“举”的这个关键的“一”,究竟是什么?它一定是评估,一定是标准。对我来说,如果线年后让这些变化发生,那就去做。
我很喜欢一个词叫“坐树不言”,这个是我在宁夏支教的时候,从老校长身上学会的,而且我住的小屋子前面正好就有一棵大树。这成语的大概意思是,打完仗之后,一个人坐在树下,看着大家行赏,自己不邀功。
这也是我自己的态度,只要目标达成,我就很开心,即使行赏没我的份儿,我觉得也挺好。关键是事情成了。
- 标签:本站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
-
张阳:比教育资源不足更本质的问题是中国教育做不到“以评价为中心”
探月学院是国内创新学校的代表之一,它成立于2017年,以培养“内心丰盈的个体,积极行动的公民”为目标…
- 杨僖宏老师专访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美育可以教化人心
- 心院长|心自由家庭教育分享家庭教育的名言名句「精选50句」
- 教育的名言有什么
- 教育学教育的概念考点归纳
- 教育课题中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实例分析
- 教育学的概念介绍
- 浔东小学开展赣教云平台应用培训
- 2022-2028年中国学前教育行业前景研究与市场全景评估报告
- 教育资讯 美国公立学校内学前教育现状及其优缺点
- 从头纹到脚!纹身最多的法国教师被禁止从事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