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教育

共同努力重构世界教育体系

  4月19日,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麦克雷雷大学孔子学院中文教师王梦云(左)与学生进行交流。 新华社发

  肖连兵:尊敬的贾尼尼女士、刘利民先生,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程度超出国际社会预料,你们如何看待这场疫情对各国教育的影响?

  贾尼尼:新冠肺炎疫情对教育产生了全面冲击,扰乱了全球教学秩序,或将吞噬我们几十年来在教育领域取得的进展。受影响最大的是弱势和边缘化的学习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合作伙伴一道,在全球范围内引领教育议程,确保所有会员国将恢复教育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为确保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我们需要增加投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更加强大、包容和有韧性的教育体系。疫情表明,全球大多数教育和培训系统尚未做好确保教育连续性的准备,无法支持教师提供远程和混合式教学,难以缓解疫情冲击下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这场危机将进一步加速教育的全方位变革,迫使我们有效应对今天面临的一些全球性挑战。当务之急是制定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对共筑和平极为重要。教育复苏需以平等为核心,注重赋能教师行业,确保互联学习惠及所有人,加大教育投入。要将教育作为与健康和就业同样重要的公品来对待。

  刘利民:新冠肺炎疫情是这两年最大的变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在疫情影响下发生着改变。峰值时刻,疫情曾导致全球191个国家中的15.8亿学生停课。中国迅速动员大量人力、物力、智力、财力,开展了一场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亿多学生居家学习需求,成功做到了停课不停学。我们还采取了不同学段、不同地区分期分批开学、做好线上线下教育衔接、加强健康教育及强化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实现了大中小学全面安全有序复学的目标。

  同时,疫情也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带给我们很多启发,也带来不少挑战和命题。一是加速了技术变革教育的进程。这场世界范围的大规模在线教育,让所有人在进程中都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教学模式的些许转变。同时,这场在线教学实践加速推动了网络教学平台工具的普及和发展,大幅提升了参与者的教育技术素养和信息化应用能力。这些技术和应用能力的发展都将带动新的教育。二是撬动了教育专属红利。疫情带来的经济下滑、投资下降、就业低迷以及需求降维,迫使劳动力重返或者延长教育培训,这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三是暴露了人才供需对接存在短板。疫情期间,各国都面临公共卫生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催生了互联网营销师、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呼吸治疗师等一些新职业,这对学科专业的调整优化和课程设置提出了新要求。四是加快了家校共育的发展。疫情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前所未有地把家庭教育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加快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进家校共育共治的体制机制实践,家校协同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贾尼尼:最大的挑战是不让任何人在数字时代掉队。数字变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数字化技能和学习已成为任何教育体系都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仅有少数国家把人工智能能力纳入课程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1年11月大会上通过的《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强调,我们必须确保数字化变革在造福人类的同时,遵守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的道德准则。该建议书是针对人工智能伦理的首份全球性规范框架文件。事实上,全球仍有一半人口无法连接互联网。据联合国估计,在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学校关闭期间,学龄前至高中阶段约有5亿学生无法进行远程学习,其中四分之三来自最贫困的家庭或农村地区。大多数学生因缺乏网络连接、数字设备和技能而无法获得和使用依靠数字技术提供的教学内容。巨大的数字鸿沟表明,连接互联网是保障受教育权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引导数字化变革,推进全民高质量教育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创新服务最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增加对开放、免费且高质量的线上学习内容的投入,支持创新教学方式。

  刘利民:疫情期间开展的大规模在线教育是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教学社会实践,师生、家长对线上教育的认知和接受度大幅提升,在线教学推动了教育理念和育人方式的变革。教育领域已成为人工智能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学模式都将发生性的变化,呈现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共创分享、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教育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转变。

  在智能化时代里,教育教学创新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学校将由封闭走向更加开放,学习将由被动走向主动,学生将由获取知识走向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构能力和合作精神,实现更加多元、更加精准的智能导学与评价体系,促进人的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智能技术打破地域和资源的限制,降低教师负担,将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为应对教育教学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国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以数字化为支撑的高质量教育体系。2022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平台聚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赋能社会、教育创新等功能,为加快实现教育提质增效和改革发展,实现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服务支撑。

  贾尼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1年11月发布了“教育的未来”旗舰报告,呼吁对教育进行重大改革,以弥补过去的不公正,并增强我们创造更可持续、公正的未来所需的共同行动能力。报告为教学法改革提供依据,强调团结合作而非竞争的教学方法,同时为设立重视生态、跨文化和跨学科学习课程提供支持。报告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扩大受教育权,使之持续终生,是我们的工作优先事项。由联合国秘书长召集的教育转型峰会将于2022年9月召开,此次峰会鼓励国际社会重申将教育作为基本公品,希望调动教育变革的积极性,努力弥补因疫情导致的学习损失,为重构当今和未来世界教育体系,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四,付出各国和国际社会应有的努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推动变革性教育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希望通过教育推动可持续发展,提升全球公识,增进人们的健康福祉,赋能学生运用知识和价值观实现正向改变,例如保护我们濒危的生态环境,拒绝歧视与区别对待,传播和平和非暴力等。

  刘利民:教育是传承文明和知识、促进人类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是提高人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要使人得到发展,这就是教育的本体性。可以说,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和未来。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教育不是抽象地培养人,而是结合具体的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进行的。所以,教育在不同的社会就有不同的性质,通过实现个体发展为社会服务。中国是由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应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当前的任务是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提高教育质量,要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倡导个性化学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让教师成为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探索,真正获得知识,成长成才。这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中提到的“要重新定义教育、学习和知识,学习不只是学生的事情,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同伴之间都要互助式学习”观点是一致的。

  肖连兵:教育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国国家主席习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你们对此有什么理解?

  贾尼尼: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古往今来,文明因科学、文化、文学等各领域的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多样化的写照。我们认为,通过治理和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建立持久和平。思想与道德上共同一致是连接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增进相互理解、培养共同归属感的基础。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而我们共同的家园正遭受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威胁,此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通过团结合作保护全球公品。团结的力量总归大于的力量。我们必须通过在教育、科学和文化等“软实力”领域的合作,建立责任共担的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致力于倡导普遍性和多样性,例如基于“突出的普遍价值”原则,评定1000多处文化遗产,弘扬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促进全球公识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合作项目。文化是理解世界和激发创造力的切入点,尽早让孩子们接触文化、开阔视野十分重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是通过加强教育、文化、科学及信息传播来促进和推动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为构建持久和平做出贡献。我们相信,只有在上述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从区域到全球广泛合作,才能共筑持久和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联合国系统中唯一负责教育治理的专门机构,领导和协调《2030年教育议程》,具体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四。教育是一项,是促进可持续发展与和平的力量。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每项目标都离不开教育,它使人们掌握知识、获得技能、丰富价值观,从而享有有尊严的生活,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这些目标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全球需要团结合作,坚持多边主义。疫情暴露并加深了全球教育不平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迅速动员多方力量,于2020年3月成立全球教育联盟,确保疫情期间世界各地教育教学不停摆。该联盟汇集了来自联合国系统、民间社会组织、学术界和部门的200多家机构,在112个国家和地区围绕互联互通、性别平等和教师发展三个中心主题开展工作。各方合作伙伴加入这一倡议的速度表明,汇集人才、共同行动是支持会员国最有效的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跨领域合作,对重建社会韧性、增进团结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教育赋予力量,文化促进团结,科学保护健康,沟通捍卫所有人的权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具有独特的国际准则和规范,促进思想交流和知识共享,为成员提供了其职能领域内对线年的《取缔教育歧视公约》到2019年的《承认高等教育相关资历全球公约》,教科文组织制订了各类规范性文件,设置全球标准,促进了学生流动和知识分享,体现了普遍性原则。

  刘利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世界的前途和命运的角度来思考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它超越了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蕴涵的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展现的是宽广的人类情怀和强烈的担当精神。它的提出是建立在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只有世界各国认识清楚这一问题,达成共识,才能真正有效推动和化解全球治理、全球秩序面临的变革与挑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发展的价值追求。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教育交流作为人文交流的重要构成,要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更多交流增信释疑、加深友谊、夯实基础。面向未来,中国愿意主动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以更加开放创新的举措推动世界教育发展,以更加开放合作的姿态应对全球共同威胁和挑战,以更加开放共享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肖连兵:中国一直参与国际教育合作,近年来积极推动与金砖国家、东盟、非洲的职业教育合作。你们如何评价国际教育合作的努力?

  贾尼尼:上述区域性组织和论坛,不仅是探讨共同挑战和最佳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制定共同目标和扩展解决方案的关键渠道。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强调开放,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非洲《2063年议程》等区域性发展规划的进程。我认为,这是加速缩小数字鸿沟、扩大数字化学习、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和技能发展,以及拓宽研究和创新网络的重要途径。

  刘利民:伴随着新一代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到来,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供不应求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进一步凸显。中国从提高职业教育供给、质量和适应性方面入手,重点关注产业链条、企业需求、社会急需和技术前沿,取得显著成就,为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为中国的国际教育合作和国际经贸合作探索了新的合作渠道、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

  近年来,在中非合作论坛、上合组织峰会、金砖国家峰会、中国—东盟会议等重要外交机制中,中国相继提出建设鲁班工坊、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等重要教育合作倡议,契合新发展格局下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增长点和新关切点,有利于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世界各国不断加强职业教育领域务实合作,共享职业教育发展成果。面向非洲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立合作机制,开展了一系列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和产教融合项目,分享中国优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采用“授人以渔”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本土“建设者”,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

  今年下半年,中国将举办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打造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崭新平台。我所在的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作为此次大会承办单位之一,将于大会期间发起成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汇聚全球优质资源,联通各界合作伙伴,引领带动更广泛、更深入、更有效的双多边交流合作,共同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和适应性。

  贾尼尼:为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四,提供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特别是在教科文组织全球优先事项——非洲和性别平等方面,教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由中国政府支持设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童和妇女教育奖自2015年启动以来,每年颁发给两个获奖者,表彰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发展的优秀实践案例,宣传教育性别平等理念。在中国政府支持下设立的另一个重要奖项是孔子教育奖。该奖项设立于2005年,每年表彰帮助农村地区成年人、失学青年,特别是在女童和妇女扫盲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政府机构或社会团体,每年在国际扫盲日表彰三个覆盖和帮助最边缘地区人群的获奖方案。

  高等教育是另一个重要合作领域。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深圳信托基金,提升10个非洲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其他中国信托基金也积极帮助推动非洲职教发展。近年来,中国一直大力支持科技和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2019年通过的《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是首个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2030年教育议程》提供建议的文件。好未来教育集团支持开展关于中小学阶段人工智能能力的指导框架研究,形成《K-12AI课程:官方认可的AI课程设计指南》报告,发布“人工智能与未来学习”成果。我们也与华为联合开展“全民技术开放学校”项目,支持和推动非洲三国学习建设包容性和有韧性的学习体系。上述例子证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在支持教育发展的广泛合作,尤其是在一些前沿领域的合作。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我曾参加由中国教育部在北京举办的人工智能和教育大会。早先我在意大利高校任校长时,就曾推动意大利高校与中国高校的合作。中国近年来的发展令人惊叹,教育投入始终被放在优先发展的首要位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是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一支力量,也是全球创新中心。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为人类创造了无数艺术、文化、哲学和科学财富。我们见证了中国如何高效地将庞大的教育体系转为线上学习,将政策向包括残疾儿童等在内的最边缘化的群体倾斜。自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参加了所有部长级会议,交流经验,提供支持。展望未来,中国可以在消除数字鸿沟,建设更具韧性、包容性、高质量教育体系方面提供支持,不让任何人掉队。

  刘利民:中国在1971年恢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法席位之后,一直与教科文组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供了包括资金、经验、理念等一系列公品,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贾尼尼教育助理总干事介绍了有关情况,我想补充的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伙伴,积极响应联合国国际教育日的决议,自2021年起开始举办联合国国际教育日—中国活动,每年选定不同主题,与世界分享中国教育成果和经验,贡献中国方案,推动教育助力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实现。2022年活动以“女童和妇女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活动提出的创新教育赋能女性、构建和谐包容文化、营造性别更加友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点倡议,得到积极响应。有关国际组织、驻华使领馆、海内外教育界人士约81万人次在线观看活动直播,活动累计媒体报道60多篇,整体曝光量达3500万人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