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北京五环外“神秘果园”花16年找答案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未来,似乎越来越难。选一个优质的教育理念,择一所适合的学校,成为一件很重要的事。

  在北京五环外的昌平区,一片郁郁葱葱的果园里“藏”着一所学校。它不仅吸引了北大、清华毕业的学霸家长,还吸引了来自西城区、海淀区的拥有优质公立教育资源的家长,他们纷纷将孩子送入这所遵循“自然而然”生长的学校。

  春天,孩子们在“UFO大坑”里奔跑踢球;夏天,孩子们在桑树下吃得满嘴儿黑;秋天,孩子们忙着收获春天种下的花生;冬天,孩子们在湖面上溜冰嬉戏。院子里的一年四季纵情绽放,孩子们在这里恣意生长。幼儿园小朋友诵读的千字文,小学生背诵着英文版拜伦的诗,中学生在模拟联合国中的讨论,声声入耳。日日新雨后景色

  一幅幅教育“双减”后才渐渐为人们所熟悉、所认可的学习场景,已在这里上演了16年。从一家只有4个孩子的小学堂,成长为今天近400名孩子的私立校,日日新,在北京这座教育资源丰厚、文化价值多元的城市中,将“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一颗种子培育成了一棵大树,如今仍在不断成长。

  日日新坐落在一个名为“渥丘园”的果园里,三面环水,四季有景。在周围城中村的映衬之下,这里独有一番世外桃源的雅致。

  2006年,王晓峰(又名:大车)和张冬青两位创始人创办了日日新。当时,他们就带着一点理性主义色彩——为了给女儿提供一个区别于应试教育的学校环境,遵循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尊重他们的贪玩、好动,寻求在体验和实践中获取知识。

  “这是跟随着孩子摸索的一条路。如今看,这也是一条对的路。”经过16年的探索与总结,观察学习各类创新教育模式,王晓峰认为,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也不能废弃忽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日日新学生美术展

  中国素来重视教育与人的成长,教育领域经历多次变革。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人走出国门,陆续将西方教育理念引入中国。比如蒙台梭利、华德福、瑞吉欧三大教育体系,再比如通识教育、PBL等概念,成为很多家庭推崇的新模式。

  日日新所选择的并不是这其中的某一种模式,但又兼顾了以上教育理念中可借鉴的部分。比如:华德福教育里对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视,搭建自然的学习环境以及重视通识教育,等等。加之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日日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创新学校之路,打造了一块教育“试验田”。

  张冬青提出了日日新的教育理念:自然而然的教育观。即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性、模糊性、隐秘性和自主性。

  “我们办日日新学堂,不想让孩子变成社会的一个零件,而是希望把他培养成一个全人。”王晓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培养君子人格,要实现自我萌芽、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日日新努力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孩子可以自由探索、自由成长,家长老师们尊重孩子的个体发展。

  不过,也有人将这种教育理念简单地误读为“快乐教育”,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放任生长,不比“读好小学、上好初中、考上高中、进所名校”这种传统模式的确定性强。其实,幼儿时期的孩子需要自我探索的空间,才会目标感明确、后劲十足,而这正是在当前社会中用不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的有效途径。

  教育是个慢功夫,日日新用16年的时间证明,这套教育理念是成功的。如今,早期入读日日新的孩子们已经陆续进入大学。其中不仅有国外名校,包括伯克利、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伦敦双A建筑学院,还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名校。

  这些课程多是在教育部课程标准上加入一些独特性,打造这样的课程体系,是为了帮助孩子全面提升人文素养、逻辑能力、艺术品位、社会认知和身体素质等素养。

  在古文学习上,从幼儿园就开始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诵读《诗经》《大学》《老子》等,年级再高一些就开始上“文言通读”课,并为此编纂有系列校本教材,引导学生尝试古文写作。课下辅导

  在通识教育上,经常安排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不同学科的老师进行联合教研,以主题制、项目制的方式融合学习不同学科知识,而非简单的知识点拼凑。“特立独行的星球——地球”是初中一年级学生要学上一年的通识教育课程,知识点涵盖物理、地理、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们可以度地了解地球诞生、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通过综合知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运用、日常生活实践应用以及学科之间的关联,然后再通过各个学科的系统性学习,将这些知识点回归系统之内,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这是“硬技能”和“软技能”相互促进发展的过程,也是用不确定性对抗不确定性的一种思路。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是“硬技能”,学习知识过程中的兴趣、动机、态度、策略、习惯、意志力、创造力等是“软技能”。在信息知识大爆炸的当下,知识获取愈发便捷,“软技能”的培养也变得尤其重要。

  2021年7月出台并实施的“双减”政策,成为基础教育生态再平衡的分水岭。政策落地后,孩子们有更多时间回归大自然,到图书馆、博物馆、运动场。“双减”减的不是成绩,不是质量,而是真正回归教育本质,重构教育新的认识和系统,提升孩子们的成长质量。

  “双减”之后,家庭教育促进法也颁布实施,用立法的方式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推进教育发展的工作机制。日日新同学去敦煌游学

  这也是日日新成立之初的坚持——提倡家校协同、家园共建。如此看来,这所创新性学校似乎已提前迈上了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路。当然,王晓峰和张冬青并没有所谓的预知能力,也不是先人一步看到了未来,而是他们更早地看到了教育的本质,并践行至今。

  与他们一同看到教育本质的,还有选择了日日新的家长们。他们中有艺术家、工程师、建筑师,也有北大学霸、哈佛妈妈、幼儿园园长,等等。这些家长基于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以及对美好教育的追求,选择新的教育模式。

  王晓峰给出的答案是:尊重和爱,这是学校最该有的样子。“用知行合一的状态去落实尊重和爱,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的最好状态都将被激发出来。”

  王晓峰给出的答案是:得到全面发展的人,一个有幸福感的人。“人成长的基本规律是掌握全方面的能力,包括交往能力、思维能力、演讲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能力。高端人才需要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下获得全面成长。”

  如果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能认真寻求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并真正践行,中国教育的前景就会豁然开朗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