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宣传月⑪│100问解读促进法第十一弹家庭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A:《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章家庭责任第十七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合理运用以下方式方法:(四)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孩子从小是看着父母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这句话用在家庭教育中,这个上就是父母长辈,下就是晚辈子女,上面怎么做下面就会怎么效仿,甚至这个上有所好,下必顺延,所以因为这一点,父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古今中外无不如此,尤其是在道德上影响孩子最大。我们人生整个人格的建立影响最大的都是父亲和母亲,人人如此。
言传身教如此重要,甚至是不自觉地传给了孩子,所以父母自身对教育要理解很深,能够改正自己不正确的理念,给予孩子正向的影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需要先做好自己,培养好的家风,上孝父母,夫妻恩爱,关系融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给予的温暖、力量、能力和尊重。树立“德行在先,才能在后”的理念,给予孩子正确的人生思想,价值观,并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样才会有孩子未来的七彩人生。
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是家庭教育的最好方法。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做起。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不教而教,不学而学”。例如,父母带孩子上街,与路人相撞,父母是与人争执,还是与人谦让,父母虽然不是在“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但已是“不教”而“教”。孩子在一旁仿佛心不在焉,已然“不学”而“学”。今后,孩子遇到类似事情,会效仿父母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有一首编译的小诗《当你以为我未留意的时候》,以子女的口吻,就是在讲述家庭教育的这个特点:“当你以为我未留意的时候,我看见你为生病的朋友送去亲手做的饭菜,从此我懂得了我们都要相互关爱的道理。”“当你以为我未留意的时候,我学会了人生中应该懂得的大部分课程,它们能使我在长大后成为善良、有为之人。”
A:《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章家庭责任第十七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合理运用以下方式方法:(五)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
在我国历史上,人们在与外人讲话时对自己的父亲一般可称为家严、严父或简称为严,对自己的母亲一般可称为家慈、慈母,或简称慈。严,即严厉、威严之意。慈,即仁慈、含恻隐之心。家庭教育中的严慈相济,既指父母亲的相互配合,又指严格要求与慈爱的相互交融。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严慈相济是家庭教育之所以能成功的基本奥秘。《颜氏家训教子篇》中提到,“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慢无礼。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要严肃,不能过于亲昵;父母对孩子也要关爱,不能太过懈怠。懈怠会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疏远,父母对孩子不够关心慈爱,孩子对父母也难以孝顺尊敬;而亲昵太过则容易让孩子产生怠慢无礼之心,从而对父母自然也难有尊敬之情。这就是颜之推对于父母们如何对孩子正确做到“严格适度,慈爱合理”的家教方法。
严慈相济的家庭教育是指家里父母管教孩子既要慈祥温和,又要严加管束坚持原则。对待孩子要更多鼓励和赞许,使他增强信心。又要严加要求,不能恣意纵容。过于溺爱孩子会使孩子是非不分,道德沦落。而过于严格又会使孩子不自信或者逆反。所以严慈相济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同时不过分纵容溺爱孩子,给孩子好的教育和引导。“严”与“慈”是需要相互结合的。
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他们能清楚的分辨出,家里谁“最好说话”,然后就会对着这一个人耍赖撒娇。孩子的坏脾气都是惯出来的。
母亲总是保持一种慈爱温和的态度,没有固定的教育立场,孩子不仅会对你的话左耳进右耳出,甚至会反过来欺负你。
严母并不是真的要变成像“虎妈”一样凶悍的形象,而是指对待问题的态度要坚定。一位有原则的妈妈,才是帮助孩子立住规矩的关键。
正因为爸爸慈爱仗义,平易近人,所以孩子们什么心里话都会和他说,不论是好的坏的,都会和爸爸讨论。
真正强大的父亲,并不在于音量多大,拳头多硬,而是心胸有多宽广。对妻子尊重,对孩子耐心,对父母孝顺,处处都保持温柔。在这种父亲身边成长的孩子,才会更加自信善良。
A: 《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章家庭责任第十七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合理运用以下方式方法: (六)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1-3岁的孩子,大脑的重量增至900-1000克左右,相当于的75%。从动作上他们已经能自如地独立行走,手部的动作也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可以独自吃饭、玩耍。3岁儿童已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能够分清楚“你、我、他”。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有意识地去探索世界。这个阶段良好的亲子陪伴有利于建立孩子安全感。
幼儿逐渐学会随意行走,2岁以后能跑、跳、爬、越过小障碍物,单独上、下楼梯。到了3岁时,还学会了独脚跳等比较复杂的动作;
视觉方面已能分辨黄、红、绿、蓝等几种基本色。在空间知觉方面已能辩别上、下、远、近,但不能正确指出前后、左右。已能适用早上、晚上的时间概念。记忆为无意识记忆,能维持几个月;
基本具备了各种形成的情绪,并开始有了较复杂的情感体验。如愉快、同情感。也会产生和发展一些不良情绪等。此期的情绪、情感很不稳定,诸如破涕为笑,情感的瞬间变化是比较常见的;
这个时期幼儿的意志已开始发展,如什么都要求“自己来”,而不愿接受的帮助。但是,这一时期幼儿的意志稳定还是很差的,以冲动性行为为主。个性特征开始萌芽。
3岁后是儿童智力、思维和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孩大脑重量已达到1000-1300克(一般为1400多克),这是脑功能健全发展的保证。学龄前也是培养好习惯的黄金时期。
在内控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等相关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孩子不仅能够接受别人的言语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语(自言自语)调整自己的行为。
信息来源增多,随之对神经及脑的不断刺激,会产生学习与模仿的动机。提问题是良好的学习方式,在与的一问一答中,儿童对语言及事物的理解能力得到锻炼。
“自己来”是意志行动开始发展的标志,这个时期应该对孩子进行正面管教,多鼓励,不能恶语相待,锻炼孩子意志力。
学龄期孩子的心理,最为复杂,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极为不稳定的一个阶段,进入小学阶段,对各种知识的渴望,好奇心重。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
进入学龄期的孩子,其认知特点开始由具体转向抽象、由肤浅开始转向高深,逐渐发展。即使到了11岁以后,孩子的认知仍然带有很大的具象性;
有自己的思考,不会盲目冲动,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来说,孩子行为的果断性和坚持性依然较差,经常在“果断”中暴露出其盲目性,在坚持中表现出依赖性;
学龄期是孩子兴趣和爱好的形成阶段,家长们都会留心这个阶段孩子的个性特点,及时发现孩子兴趣、爱好成绩好坏、及时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
主要以学习为主,其大量情绪情感内容与学校生活相联系,很在乎“朋友”这一关系,喜欢冲动,容易开心也容易伤心。
学龄孩子自我意识更加明确,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特别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权威人物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和父母)。
青少年是人生生命循环变化最多的时期。其中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不仅是他们长知识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长身体的最佳年龄阶段。
生理上的感和心理上的半成熟状态并存,自发意识、角色认同感建立。关注自己的外貌、体征,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绪,对性好奇和接近异性的。
寻找志趣相同,烦恼相似,性格相近,能相互理解的同辈朋友,与父母的关系从听从到质疑,敢挑战老师的权威,对自己认同的人表现尊重,对不认同的人表现出不尊重。
A:《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章家庭责任第十七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合理运用以下方式方法:(六)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
个性特点也即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的结合,个体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个别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其中,能力标志着人在完成某种活动时的潜在可能性上的特征;气质标志着人在进行心理活动时,在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等动态性质方面的独特结合的个体差异性;性格则更是鲜明地显示着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个人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形成一个人脾气暴躁、性格外向,其含义是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看到这个人的一些行为表现,才产生这样的评价,所以,心理特征在一段时间内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个性心理特征在个性结构中并非孤立存在,它受到个性倾向性的制约。例如,能力和性格是在动机、理想等推动作用下形成、稳定或者再变化,也需要依赖于动机和理想等动力机制才表现出来。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使个体表现出时间上和情景中的一贯性,体现个体行为。
能力是使人能成功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它与气质和性格的不同表现在:能力必须通过活动才能体现出来,当然活动中也会体现出性格和气质方面的差异,但完成该项活动所必须和必备的心理特征才是能力。例如,完成一幅绘画作品的活动需要具备色彩鉴别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不同能力的有机组合。能力并不等同于知识和技能,知识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技能是个人掌握的动作方式。解一道数学题时,所用的定义和公式属于知识,解题过程中的思维灵活性和严密性则属于能力。学会骑自行车是一种技能,而掌握该技能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灵活性、身体平衡性则是一种能力。
模仿能力指的是对于既有行为模式模仿复制的能力。创造能力是与发散思维有关的能力,是新的思维组织产生的能力。
流体能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它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了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晶体能力一生一直在发展,25岁之后发展速度趋缓。
一般能力是一个人在普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记忆力。特殊能力是人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的能力如演讲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与认知相关的能力,包括记忆、思维、想象等等。操作能力是一个人控制肢体运动的能力。社交能力是指的人在社会交往中运用的综合社会能力。
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可以指个人的性情或脾气,也可以指个人心情随情境变化而随之改变的倾向,亦即个体的反映倾向。
对于这种先天差异,自从苏联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巴普洛夫论述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各种特性和判定方法后,研究者大都认同气质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类型。例如,在婴儿期就存在气质的最直接表现,有的婴儿特别爱哭、脾气急躁,而有的婴儿则安静、轻易不闹。
根据巴普洛夫的研究,大脑皮质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强度指神经细胞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和界限;均衡性指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间的相对关系;灵活性指兴奋过程更迭的速率。根据这三者不同表现,巴普洛夫提出了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分别对应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以及抑郁质。其中,抑郁质神经强度弱,神经系统工作能力弱,也就无所谓其均衡性和灵活性,所以,抑郁性神经在均衡性和灵活性上没有具体的表现。个体的气质类型可以完全处于四种类型中的一类,也可以同时表现出混合型气质类型,如胆汁-多血质类型,抑郁-粘液质类型等。
心理学家J.Rower研究发现,气质中大部分的稳定成分由遗传决定,而其中大部分的变化则由环境造成。环境对气质的影响主要经过复杂的脑机制和自我控制机制形成。在所有控制机制中,自我概念是其中最重要的控制机制,因为个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影响其行为表现。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例如,一个人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出对人热情、与人为善,这种对人对事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
3、性格可以在后天发生变化。性格主要在青春期后期渐渐稳定,但也可能因为期所遭受的重大事件的影响或者通过主观努力而改变。
首先,它们同时受到神经类型的影响,但对气质来说,神经类型是其直接的生理基础,而对性格来说,神经类型只是它的生物基础,性格的养成主要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巴普洛夫指出,性格是神经类型和后天生活环境形成的合金,即性格具有某种遗传色彩,也显露出后天生活经历的明显印记。这说明了性格同时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特点。现代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尽管神经类型在后天不会发生太多变化,但是,神经的突触却可以由于后天生活中的刺激而发生不同的连接,导致同一神经类型的个体可能具有不同的性格表现。
第三,二者虽然一脉相承,但是,具有类似气质的个性可以由于日后环境的变化而具有完全不同的性格。
A:《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章家庭责任第十七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合理运用以下方式方法:(七)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
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发生在父母文化层次较低、个人素质较低的家庭。家长缺乏教育子女的有效方法,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时,除了打骂,让孩子在肉体和心理上受到惩罚之外,再也没有别的方法可施。结果是越打孩子逆反心理越强,家长和孩子感情越疏远,个别家庭发展到父母和子女无法沟通,甚至骨肉相残的地步,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败。数据统计表明,暴力型家庭教育方式子女成才的比例较低。
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发生在父母文化层次较高、能力较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庭。由于父母非常优秀,他期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优秀,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认为自己的孩子理所当然地应该比别人的孩子更成才。因此,事事按自己的意愿处置,不顾孩子的感受,剥夺了孩子成长的自由。一旦孩子表现不如自己想象的好,就会招来家长的批评和训斥,导致孩子在十分压抑的环境中自信心受到挫伤。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缺乏耐心指导和鼓励,总是批评太多,致使孩子心理压力太大,遇到问题不敢跟家长交流,时间一长,形成恶性循环。独断型家庭教育方式虽然较之暴力型有所进步,但由于孩子成长受到限制,成才的比例也不太高。
这种教育方式大多出现在问题家庭。要么是父母工作在外,无法对孩子进行正常照顾,有的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亲戚看管,长辈和亲戚除了对孩子进行一些生活照顾外,无法替代父母的亲情和教育作用。或者是父母离异,相互推诿、逃避教育子女的责任,导致孩子有生无养、有养无教。一旦亲情缺失,孩子失去了心理和情感的依靠,极易导致问题出现。放任自流的家庭教育,孩子成才的比例也是最低的。
与上述三种对待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是型。这种教育方式最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也是一种最有效的家庭教育形式。这样的家庭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非常关心,舍得投入,更重要的是注意和孩子进行思想和心理的沟通。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能够耐心倾听孩子的意见和见解,较少采取过激的教育方式。在这种宽松、的教育氛围中,孩子才愿意和家长进行心理和情感的沟通,家长才能准确了解孩子的思想、行为动向,从而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引导。在、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成才的比例最高。从小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的孩子长大幸福感也最强,他们再组建家庭以后对待孩子的方式基本也会沿袭型方式。
阅读原文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 标签:本站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
-
家庭教育宣传月⑪│100问解读促进法第十一弹家庭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A:《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章家庭责任第十七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
- (周运)兰亚多一周星座运势7.6-7.12
- 关于人际交往,明白这两个真相让人成长
- 最适合水瓶座的3星座,懂得互相理解,能够共度余生
- 南渝先生:关于占卜,你知道多少?
- 11月来了,这几个生肖人好事不断,时来运转,喜多旺财贵子来了
- 四川省李颖名校长鼎兴工作室组织开展《家庭教育促进法》网络研修
- 学前教育原理绪论练习题
- 以家庭教育立法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 法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2020部编版六年级上、下册四字词语专项练习